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我要乖乖的活著》
. 資料 / 紀錄 .

林燕:寫在《我要乖乖的活著》一個月後

7/1/2016

0 Comments

 
​有一次我跟朋友說,我的屋子四分五裂,屋子的一個角落有一個黑洞,黑洞裡住了一個充滿恐懼的我。房子的其中一個房間有一個封了塵的衣櫃,裡面困著一個佈滿了蜘蛛網的我,那個曾經短暫地感到自由自在的我。房子經歷過地震,有些斷裂的地方分得很開,無法找到癒合的力氣。房子後面有一個荒廢了的花園,充滿垃圾雜物、野草亂生、 長年陰暗、一片慘象。我的孩子卻常常喜歡在我這個屋子裏玩,他對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好奇,他拖著我的手帶我去看看那個黑洞、聽聽裡面的回音,摸摸那個充滿蜘蛛網的櫃,跳過那些破爛的地方,還有走進那個我一直都不想看見的後花園。孩子的眼睛裡充滿好奇,他覺得媽媽這個屋子很大很好玩,就算撿到了的明明是垃圾,他都可以樂上半天,這個屋子是一個探險的好地方,也是他找到安全感的地方。
 
我才發現在不知不覺間,孩子把光帶進了媽媽的屋子。
 
有了光,原來黑洞只是一個陰涼的地下室,還有一個小天窗可以打開讓陽光進去; 荒廢了的後花園原來已經充滿了肥沃的泥土, 還有青翠的小花小草在靜靜生長; 封了塵的衣櫃從來沒有上鎖、斷裂了的地方剛好可以加建露台 。我以為我很熟識我這所屋子,卻不知道黑暗裡的恐懼一直希望保護我,佈滿蜘蛛網的我其實可以隨時離開衣櫃,分開了的斷層一直讓清風吹進屋子。
 
我以為自己看見的就是事實的全部,但原來我所能看見的,在很早以前已經被生活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框起了。從小努力做一個不要大人憂心、盡力分擔大人生活重擔的「乖」孩子,塑造了我對生活的堅持、感受和理解,放大了生活的某些面貌甚至鑽進了一些牛角尖,同時也忽略了生活的另一些面貌甚至建立了盲點。「乖」或許可能讓人保持了生活的某種安全感,但卻犧牲了很多接觸生命更深更闊層面的能力。
 
儘管生命是那麼的不完整,本來,我也以為我可以過得很好,很「乖」地活著,很「乖」地渡過一生。但原來,無論我如何努力地「乖」,努力地避免壞事的發生,努力去做一個講道理守規則不傷害別人的人,也不保證我一定會過得很好,我還是會受傷、會心痛、會被背叛、要承受突如其來的痛楚。
樹上的種子一直按著四季變化規規矩矩井然有序地生長,有一天大風一吹,種子突然掉落到地上,還未回過神來,看清楚泥土的樣子,雨水就讓它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所以今天我要思考的不再是「乖」還是「不乖」,而是要看清「乖」這個概念如何規範著我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我對生命作出的選擇。《我要乖乖的活著》裡的琴、翔、亮是我們從新接觸和檢視自己的窗口,空間和木凳是我們用作投射想像的切面。在探索文本的過程裡,我們要尋找的不是如何演繹角色,而是如何聽見世界、看見自己。
 
有一刻,人仔在讀著文本的第三場,說著琴把自己困在廁所裡,廁所外面的媽媽不停地拍門......突然間我眼前堆放著的木凳竟變成了我那荒廢了的後花園裡的雜物,在那凌亂的雜物堆裡我看見了一個秘密,一個無論媽媽怎麼拍門我也不會說出口的秘密,我走過去,把那秘密小心的拉出來,我看到過去的我如何處置它,它好像那麼熟識有相當陌生,於是今天的我突然覺得要把秘密反過來,翻開它的另一面,我聽見人仔把那一段的文本讀完,他說:「你快點開門,你現在就立刻開門。」然後我問:「打開了門,後面會有什麼?少年時發生的事,今天可以怎樣理解?」那一刻,我的內心和我的聲音都有點顫抖,我看了一下觀眾,他們都認真地凝視著那張反轉了的木凳,我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內心各自遊走到一個怎麼樣的時空,但我在那一刻的確走進了自己的後花園,分享了一小片的自己。
 
當文本、行動、想像在空間裡重疊,我們不得不赤裸地面對自己。承認觀眾的存在,與觀眾四目交投,作為一個演員,使得原本透過文本的想像和在當中投射的心事,不再只是屬於自己的秘密,我必須在當下分享真實的自己。沒有了角色的面具和保護,那是一種讓人感到非常脆弱的狀態,如履薄冰。但是,這種嶄新的與觀眾透過藝術行動分享生命的關係,卻又令人非常興奮和感動。
 
要超越幾十年努力學習回來的「乖」,原來不需要「反叛」,我只需要把「乖」這個念頭輕輕放下,後退一步,抬頭細心地聆聽和觀看世界,自然就會知道該怎麼走。
0 Comments

29/5/2016《我要乖乖活著》研習分享

6/8/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28/5/2016 《我要乖乖的活著》研習分享

6/5/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抽筋:我很慶幸每年都被安排任教B、C班

5/10/2016

0 Comments

 
我今年是中三B班的中文老師,據說這班有很多SEN學生,據說這班在中一、中二時,常常在上課時「唔見左個學生」。在這所學校裏,B、C班其實被定為「普通班」,即「能力較弱」的一群。不知為何,在這十四年的教學生涯裏,學校總安排我教授這些班別,每年如是。或許,學校高層已把我「定型」,覺得我和他們是「同類」。

二零一五年九月七日,我第一次與3B碰面。二十二人當中,第一天正式上課便有一人缺席(聽說是長期缺課)。有幾個在睡覺,有兩人在桌下踢足球玩「插花」,有幾個則不停在傻笑和聊天,同時有些在櫃桶偷偷玩手機和「扭計骰」,有一位走出來說要到社工室找社工會面。

雖然,站在老師的角度,他們並不「易教」。用教育界的「術語」去形容他們,就是「極品」、「精英」和「人才」。雖然,我「應該」去制止他們「違規」的行為,但細心一想,難道「教育」應該要「易」教?「易」背後的動機是甚麼?「教育」之「教」何解?我們苦心「經營」,其實在培「育」甚麼?為甚麼我們的孩子,缺乏了這個時期應有的的好奇心,以至上學的動力?那股力量是何時失去的?所謂的老師,是何時開始喜歡定規矩/定教學進度/定座位/定「殺人」的評分準則/定「指標」/將學生定型?我們何時開始害怕遇到「挑戰」和課堂的「突發」事件?我們有沒有把他們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去看待?我們又有當自己是一個「人」嗎?

隱約記得那一節課,最後甚麼也沒「教」,只是隨便跟他們分享我的成長的經歷,諸如爸媽的師生戀,媽媽有外遇。還有糾纏不清的「情節」:媽媽走到澳門跟男人「同居」,爸爸卻又不肯離婚。而某個晚上,爸爸發瘋的說要「開煤氣」跟我「同歸於盡」(其實我也不想活下去)的故事。還有考第尾、會考失敗、被記缺點、中三那年的四月十四日,好友在學校附近的公共屋村的十四樓跳樓身亡、因為「不乖」,常被老師老師安排坐在「神主位」……

我說:「你眼前的「搣時」,其實也不是怎樣的「風光」,我的生命也是如此的不完整。所以,我並不能「教」你們些甚麼。我只冀盼在未來一年,跟你們一起探索不同時空下的李白、陶潛、歐陽修、蘇軾……是如何面對他們的生命。看看那些已死去好幾百年的人物,跟你們的生命怎樣連繫,好嗎?」弔詭和可悲的是,下課的時候,他們一面雀躍地問:「明天上課是否又是聊天?」我想,他們應該太久沒有訴說自己的故事,又或聆聽別人的故事。

其中那個在桌下玩「插花」的男孩子,在我離開課室時,面腆的跟我說:「搣時,其實,我很想念一個人……可否跟你聊聊?」這一幕,令我十分感觸。因為,他想念的的那個人,其實,我也想念非常。那個人,在去年三月在籃球場上突然猝死。他,是這位男孩子的老師,是我的好同事、好朋友。

上課的氣氛漸漸變得「精采」,因為越來越多實在和難忘的「事件」發生(當然還越來越符合校長「表面」的要求:「沒人睡覺」、「投入」和「專注」)可惜,我仍需要按著「教學進度」教「篇章」,我仍需要「命令」和「哀求」他們啃下無數的功課、測考和中文科指定閱讀圖書。還有的是,為了「快捷」、「方便」和「趕進度」,我常常很快便為他們提供各類的「答案」……就如昨天,這班孩子要進行寫作統測。還未走進課室,他們已在走廊邊「迎接」我,邊說:「又測驗?」在派卷前,我說我只希望你們好好享受寫作,有一個可愛的男孩子舉手問:「哪是否不用理會評分?你也不理會「他們」的評分準則嗎?」對我而言,那是一道非常難答的問題。

所以,每當聽到林燕唱出:「我才不管我演的如何   只要你不喊停  我就他媽的繼續演   演到噁心想吐」一段,我就非常感觸,雞皮疙瘩,眼框自然而然就模糊了。少君寫的那句:「活到這個年紀」六個字,也道盡我心中的思緒。我已快四十歲了(雖然我常在學生面前自詡自己十八歲,而他們又天真的相信)。活到這年紀,看似有一定經驗,看似有一定的能力和成就。我甚至可以「食老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天真的)學生對自己的信任,自覺或不自覺的,作很多表面很動聽,實質醜陋不堪的事;又或作很多表面幫到學生成長和成功,實質迫令他們放下/放棄自己的獨特性和自由意志的事。

Hyf昨夜問我來這裏看「排練」會否覺得很累,我說不累,但其實感覺一點也不「容易」。因為,看三位演員的「行動」,正正就是要我走出學校,觀照自己,審視自己的思路和行動。而且,更要誠實面對生命的「不完整」。而香港大部份的老師(當然包括我),每天都太忙,身體和心靈都太疲憊,自尊心也太強,根本就欠缺這種自省的時間、空間和勇氣(但其實又極需要!)。

林燕說過:「作為一個快要40歲的女人,我試過但已經不想再乖乖的活著……」我很有同感。而我,作為一個快將40歲,尚有一點點魂魄和堅持(而且還可拖住「青春的尾巴」:) )的老師,我真的不想就這樣「乖乖的教下去」。還有,其實,我一直也不太喜歡太乖的學生。

因為太乖的學生,很悶,不好玩。所以,我很慶幸每年都被安排任教B、C班。
Miss Chow Chow
書於天文台突然發出「紅雨」警告,令老師和學生都興奮非常的一個早上
0 Comments

林燕:乖與生存  

9/22/2015

0 Comments

 
我的兒子現在4歲半,每天與他相處,參與他的成長,我沒有一刻不感到生命的神奇,並且不停觀察和反思著到底人的成長是怎樣發生的。

「生存」是地球上每一個物種過去千百萬年以來每分每秒都在努力的事情,而進化是為了適應不停改變的生活環境,人跟其他物種一樣,逃不過進化的宿命。如果假設人所有行為的根本原動力是「求生」,包括為了個體的求生及集體的求生,那麼,成長最基本的一個目的就是學習在特殊而不停改變的生存環境和條件裡,如何讓自己和群體成功地生存下來。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存絕對需要依賴父母的照顧,同時他們也慢慢從父母身上學習生存的能力。幼小的時候,孩子為了確保得到媽媽的愛和照顧,總是會想盡辦法去取悅媽媽,凡是得到媽媽讚美的事情,孩子都會很落力去做,並且因為媽媽的快樂而感到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今年我帶孩子去海灘玩,還記得去年他對大海和海浪還是感到畏懼,於是我很小心觀察著他今年的反應。他開始時只帶著玩具在沙上玩,過了一會才慢慢接近水邊,後來他說想要拿一點海水倒進剛挖好的小沙坑裡,我們鼓勵他並陪伴著他把腳踏進水裡,然後他迎接著海浪成功地盛滿了第一桶水,我們都很高興,我笑著跟他說他很勇敢,今年變成了一個大孩子,不怕海水了!他的眼睛頓時閃出金光,馬上再跑到水裡,再盛了一桶水,跑回來,然後來來回回走了很多趟,而且每次都走到水更深的地方,偶然有些海浪的力度比較大,他都不怕,還想用自己小小的身體跟海浪對抗。我心裏想,孩子生存的力量真大,在那一刻,他大概覺得勇敢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他盡情地讓自己變得更勇敢,而且享受勇敢帶來的快樂。

這個經驗告訴我孩子可以為父母做很多事情,他們會因應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和說話而變化,也很願意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讚美而努力。孩子幼小時,父母是他們世界的全部,有時這些讚美和認同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是必須的養分,但有時可能會變成父母令孩子達到成人世界一些目的的手段,而這些手段,不止是讚美,有時還有威逼、恐嚇、責怪、侮辱、背叛……很多令孩子傷心的事。不過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都願意努力達到要求,為了大人的意願而在不知不覺間委屈了未成熟的自我,這大概就是華人父母常常提到的「乖」的表現。

「乖」這種行為特質在資優的孩子裡變得非常鮮明,資優的孩子有幾種,當中兩種非常有趣。一種是非常非常「乖」的,他們讀書考試和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很高,而且非常善解人意,他們很知道怎樣取悅師長並很有意識地做所有事情去得到師長們的歡心,樂於做一個非常all-rounded的「乖」孩子,學校裡的風紀隊長、領袖生很多就是這類型的資優生。另一種資優的孩子行為上剛好是完全相反,他們的學習能力一樣很強,也很清楚知道成年人的要求,但是他們有意識地選擇了不服從,他們看起來很「不乖」很難搞,儘管他們的知識水平一早已經超過了學校課程內容,但考試的成績還是強差人意,而且操行也相當惡劣,這種資優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裡往往比較容易被忽略,甚至被打壓。

幼小的孩子大都不會懂得計較自己付出了多少,他們只知道要努力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感到委屈和壓逼。他們的「乖」來自於生存的需要,那某程度上是一個本能,並非一個有意識的抉擇。問題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長裡,成年人只是一味要求孩子「乖」、「聽話」、「合作」, 為了方便照顧、減少麻煩、不會闖禍、不得罪人、進入名校、順利升班、大學畢業、找份好工、買車買樓、成家立室、孝順父母、不用父母操勞和擔心......無限放大地將「乖」變成了成功生存的唯一一個方法,沒有正視一個人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那麼那個多年來一直在心裏被「委屈」的孩子就會得不到照顧,無法真正長大、真正認識自己,更無法實現和發揮自己。

我很喜歡種樹的比喻,想像有一棵蘋果樹,她的農夫告訴她一定要長香蕉,因為香蕉能賣得好價錢,人人喜愛,於是蘋果樹從小到大都努力希望自己能長出香蕉,但是她無論怎樣也長不出香蕉,也吸收不到長蘋果的養分,最後發育不良,只長出不倫不類的果子,被農夫視為很沒用的一棵樹,浪費了很多資源,卻從來不知道其實自己根本是一棵蘋果樹。

這樣的故事讓我感到很哀傷,但是它每天都在上演,也曾經在自己的生命裡上演。我用了上半生去學習乖,現在用下半生去尋找自己。我從小就很喜歡唱歌,但是第一次唱「我是李麗琴」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可以怎麼唱,更不相信自己可以即興唱歌,我只好閉上眼睛,嘗試接觸那一刻的自己,然後什麼都不管,就開口唱,在不確定裡,我聽見自己的聲音在尋找意義,然後慢慢我聽見音樂在我的身體裡出現,當我看著文字的時候,我竟然聽見每一個音符在我的身體裡慢慢成形然後通過我的呼吸和嘴巴把文字唱出了來,那種感覺很神奇很感動,好像我身體裡有一個人知道想要怎麼唱而且一直在等待那個唱的機會。或許那個人就是那個很需要長大的自己,或許她就是一直在問「林燕是誰」的那個我。

教育,不管是來自家庭、學校還是社會,最終目的應該是要讓蘋果樹知道自己是蘋果樹,並且因為自己能開蘋果花結蘋果果子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這樣的教育長遠來說對人類作為一個族群的生存非常重要。社會的發展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強調「市場主導」?而所謂的「以人為本」彷彿只變成為推銷各式商品的口號?
0 Comments

張潔盈 :《我要乖乖的活著》的雜思亂緒

9/14/2015

0 Comments

 
每次收到劇本,都有種想窺探劇本的各個層面,走進當中四通八達或互有矛盾的管道看過究竟,問過究竟。那怕所問的、所想的與文本其實是離經背道。喜歡與劇本周旋可能是一種偷偷摸摸的嗜好…

第一次圍讀《我要乖乖的活著》後,我對文本中寫道:「每個人都有自己偷偷摸摸的嗜好…」與「每個人都想要有自己偷偷摸摸的嗜好。」產生好奇。討論過程中,認為文本寫的世界是單一標準的,沒有其他可能性的,箇中的人物--琴、翔、亮被困在當中。我看到在村莊的寓言故事中,苦鬼是一個不節不扣喜歡想方程式的煉金術的男人,就算他找到了老鼠的方程式後,只需一小時刷老鼠,老鼠就能替他把一天要做的工作完成,苦鬼剩下的時間,他的選擇是:想其他的方程式。當老鼠未有編制前,未變成一連一營前,苦鬼就已經整天想著方程式;苦鬼被頭子安排在小屋後,他所做的也是想方程式。

苦鬼是反映、暗藏著人類的本質?心理的呈現?甚至是一種劣根性?
想方程式是一種嗜好?規範?外界的成功標準?
只是一種平凡的邪惡?是與生俱來的習性?還是已有盤算的一種選擇?

***

文本與計劃重點都提及「學校」,所以翻過一些社會學關於學校的目錄[1]。當中常見的關鍵詞:科層、系統、目標、社教化、效用、功能、篩選…。這些詞語似乎都蘊含著「由上而下」的指示與規劃;在學校的架構組織圖中,往往都是以校長/校董會為首,往下的各級分層組別所形成的線性管理,這均是很多組織的藍本。但是,現實工作中每天的進程、不同分層老師之間的互為關係、老師與學生相會時的點點滴滴,就只是不斷鞏固這種規劃?這種規劃就是如此密不可分?回想從前任職老師時,因為教育改革初起,我們這班大學畢業生很快便被派擔任科層組織的分隊領導,推行不少計劃中,與校內具經驗的老師的互動,高層人員面對不同改革的措手無策與每次「請食飯」的舉動,外界評核時「紙上談兵」與格式化的報告,都處於抵銷與共建規劃之間。

特別想到了「假裝」(Pretending) 這個在我讀社會學與戲劇教育時的關鍵詞,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展現是什麼?「由上而下」的規劃是如何奏效?又真的如此奏效嗎?當中各人的「角色」與「面具」是如何構成?是自決的結果?不知不覺套上的?還是一種選擇?文本中,琴、翔、亮的最後自白,他們長長的話語與帶有強烈情緒的表述,只是抱怨世界嗎?還是輕風作浪的開始?

「太多老鼠擠在一起會彼此摩擦,摩擦會生熱,太熱會起火。」起火就會產生「光」?

***

這個劇本寫了台灣的內容,很喜歡編劇王少君的文章,把某些編寫時的思緒,特別是當中與其生活所產生的故事寫下來,讓我對景況更了解,產生更多聯繫與聯想。對於文本,我不滿足於只是閱讀文本,或窺探當中人物、社會、文化、心理的種種,我更期望讓他展活於排練場的空間,除了文字表層意義外,文字的音樂性,與身體、空間、時間產生關係後,引發出埋沒了的各層「意義」或「無意義」。

與台灣朋友閒聊時,她介紹了一些兒時的童謠,我這次選了《小兔子乖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AENjZZubM。

童謠反映成人世界對小孩子的期盼與囑咐;
讀幼稚園的時候,我們會為學生手冊被蓋上「小白兔」而高興;
我成為老師時,已經看到不少學生對所謂的「黑豬」的不理不睬…

 
(未完.待續…)


[1] Jeanne H. Ballantine, 《教育社會學》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1910727


0 Comments

Kahlil Gibran: ON CHILDREN

9/10/2015

0 Comments

 
AND a woman who held a babe against her bosom said, Speak to us of Children. 
And he said: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0 Comments

人仔:惡魔的牀

9/9/2015

0 Comments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惡神,名叫普羅克斯特。他開設了一間旅館,誘騙過路的商旅睡在惡魔的H上。這張H是普羅克斯特評核商旅的標準,不符合"魔H"尺寸的商旅,會被他拉長或鋸短。

過去的工業化教育,把惡魔的H放進學校,在呆板單一的教學與評核標準下,學童天賦的特性被肆意拉長鋸短。這種工業時代所建構的模式,把學童看作產品,按照買家的訂貨要求,生產各樣的技工、文員和技師。時移世易,今天已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資訊泛濫,信息萬變,剛學到的知識很快便不合時宜。目前還用流水作業的填鴨教育,已不再切合當今知識型社會的需要。

不難明白每個學生的特質和學習潛能都不一樣。觸覺學習型的學童,很難在偏重聽覺學習的課堂中發揮所長。這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不應以工業生產的品質檢定方式把學童分類,更不能把孩子們當作不合規格的次貨來丢棄。我們亟需開拓多元化的學習空間,讓學童可以按照各自的特質,有效地學習,愉快地成長。

 
@轉載自協和幼稚園2005年「故事教育」計劃總結報告

0 Comments

林 燕:「乖」可能是一種浪費

9/7/2015

0 Comments

 
今日碰上一群有特別學習需要(SEN)的中學生,使我對「乖」這個字又有了另一種體會。這個一直存在於中國人師長父母口裡如咒語一樣的字,對於生活的和諧和社會的進步表面上好像很必要,但「實際上」,為了「乖」我們到底放棄了甚至摧毀了多少本來應該很精彩的人和事?

我不是在名校畢業,我讀的中小學都是主流的平民學校,學生平均學習成績很好,而且絕大部分的學生都相當乖,就算不是太乖的也壞不到甚麼地步去。偶然有男生在隔鄰課室的女生桌子上寫上疑似示愛的字句,已經會令所有人起哄,給班主任處罰,相當不得了。最壞的一群孩子也只不過是在學校範圍裡抽煙、接吻,或者逃學去快餐店打工賺零用錢。後來我到了一所傳統名校當兼職老師,才真正見到世面,見識到甚麼是真正的「乖」。那種「乖」的狀態令人驚訝,所有孩子都非常有禮,尊師重道,但所有身體都極度拘謹,上課非常安靜和專心,對一切命令都不猶豫地遵從,他們表達出來的意見和想法一般都很大方得體,具備領導者的圓滑語調和政治正確的用字,但他們不懂得問問題,也不懂得答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他們都用盡力氣去尋找老師心中的答案,企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認同,以「乖」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作為老師的我,面對如此「合作」的學生,當然以為課堂會容易進行,學生們表面上好像沒有甚麼做不到,也沒有甚麼不願意做,但是戲劇課最大的問題就是戲劇是沒有「答案」的,有同學得到老師的確定或讚美,也不代表那是唯一的「答案」。每當他們要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想像一些情境或角色的感受,他們都感到困難,他們再不能依賴平日萬試萬靈的程式答案,也不能依賴任何一種答題技巧,他們感到要獨立思考一個想像情境是異常困難的事,他們看過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但當他們上戲劇課的時候,要他們離開陳腔爛調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要花上很大的力氣。我們的精英教育,似乎都只是圍繞著一個「乖」字,我絕對可以想像,這群高智商並且甘於當「乖乖」的孩子,將來就是進入社會管理階層的人,繼續確保社會能乖乖的運作。

那麼今天的SEN孩子對我又有甚麼啓發?他們不乖,而且很不安靜,他們的身體總是不停地郁動,他們不尊心、不聽話、不會因為你是老師而覺得要很尊重你。他們玩的時候不去管禮貌不禮貌,他們大叫、大笑,他們粗魯而且互相推撞,他們情緒化,他們不掩飾,他們似乎doesn't give a damn about what you think of me!,但他們很有人的味道,流露著很清楚很真實的個性,他們不努力要你喜愛他們,但他們的真實讓你覺得不想失去他們,他們各人都很獨特,各人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而且他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他們每個人的獨特性都很強烈,我無法簡單地把他們視為一班「學生」,在遊戲裡我觀察著他們的個性,我嘗試不只使用我的腦袋和經驗,我企圖用當下的感覺去感應著我該怎樣與這群孩子連繫和互動,我該怎樣理解他們,我感到這個決定打開了我一個在工作時比較少開啓的部分,因為平日的我都是用腦袋工作的,絕大部分教學上遇到的事情我都靠我的思考和經驗幫我分析和處理,但這群SEN的孩子告訴我他們的世界比我的大,我不可以「食老本」也不可以對任何一個人有任何假設,他們的不乖正正就是我作為老師創作的開始!他們的不乖就是成年人從新學習世界的窗口,讓成年人看見自己並學習擁抱自身與世界的千奇百怪。在回家的路上,我感恩著我能遇上這些可愛而獨特的孩子,他們給我多一個成長的機會,沒有了他們,世界會多單調多沈悶,如果我可以跟他們一起盛放,那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2015-09-07
0 Comments

林燕: 我不想只是「乖乖」的活著

9/7/2015

0 Comments

 
《我要乖乖的活著》裡的三個寫實角色,翔、琴、亮,都好像是過去三十多年裡某一個時期的自己,或者是一直同時存在的自己。亮用「天地一沙鷗」的寓言故事來安慰、鼓勵、說服、催眠自己,讓我感到有點心痛。那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小時候可能在課本上讀過,但亮始終不能把別人的故事變成自己的歌,他太用力說著別人的故事,聽不到來自自己的歌;翔依賴著外在的假象來定義和處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存在的感覺,這好像把生活變得容易一點,但其實只是在讓自己麻木,不去理會身體的痛,只盲目的為著工作上的業績拼搏,身體於是一直爛下去,縱使身體爛了,也不代表他為自己為世界做了什麼;琴表面上好像很乖,是一個規規矩矩的好學生好老師,清楚知道一切道德標準,但其實在內心深處,琴一直在用荒誕絕倫的邏輯在說服自己,她深知道她只是在演戲,她對生命感到沮喪、她很努力地做一個很乖的女兒,但她自憐、無奈、好像懂得很多道理卻又給道理困住,她本來可以看見「太陽公公」,但是她沒法靜下來揭開那困著她的、雜亂的、不屬於她的邏輯。這些角色都很真實、都存在於你我當中和身邊、都是差那麼一點點就可以很接近自己的人,他們都因為外在的假象、荒誕、混亂而活在不必要的苦難當中、看不到如何接觸真正的自己,如何接觸生命的本質、那最重要最簡單的東西-「愛」。然而,他們未必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陷什麼境地,但卻又找不到方法讓自己離開,於是更加痛苦。

以上是我第一次看完了劇本後寫下的文字。

香港跟台灣之間固然有其文化差異,在第一次的圍讀之後,我感覺最深的是我們兩岸的文化都毫不重視「身體」在人的成長需要和生活經驗裡的角色。世上每個人都必須通過身心的感知而去理解世界並找到自己,可是人的眼睛永遠都是往外看的,人能夠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的各種形態,卻永遠不能看見自己,於是人需要學習內視,學習認識自己,從而明白自己在世上存在的意義和需要做的事。身體與世界互動的經驗就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憑據,每個人的身體天生下來就有著一套獨一無二的遺傳基因,然後每個人因應其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人事經歷的不一樣,造就出一個一個獨特的人格和身體,各自經歷著尋常而特殊的生命。

身體的經驗如何建立我們的世界和現實,當中的學術理論可能是腦神經科學家的功課。但是,每一個人作為人,對自己身體的理解、接受、尊重,其實是每個人的功課。我們的社會,為了令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提高,當權者必須壓平每個人的獨特性,所有人必須要「乖乖」地生活,順應著0.1%的人規劃出來的所謂「主流」方程式人生。每天醒來各種媒體都用不同的方法告訴你你人生的方程式,你的體重、身形、樣貌、服飾、品味、工作、投資、伴侶、房子、車子、精子、卵子、孩子、臍帶血,都有其被視為成功的方程式,所以個人對自身身心的獨特性的覺知絕對是一種奢侈品,而主流的社會遊戲規則、教育模式都是為了確保人能乖乖地進入社會機器,不需要獨立思考,一切都不要問只要信,讓人義無反顧乖乖地當一顆當權者要你當的零件,乖乖地發揮功能,不去挑戰當權者的利益和位置,然後每個人都成為了方程式的奴隸,甘願讓糖衣的職位稱號蓋過自己獨立的靈魂。

孩子幾乎自一出生就被奪去身體成長應該得到的養分,在對世界相當無知的狀態下,如代數符號一樣被父母安排代入了一連串的方程式裡。一出生就要上遊戲班、學英語、學音樂、學交際能力,一歲八個月就可以開始上幼兒班,學更多英語、學中文、學數學、學音樂、學美術、學唸詩、學跳舞、兩歲八個月開始正式上幼稚園,除了本來要學的,還會學英語朗誦、學鋼琴、學小提琴、學西班牙語、學劍擊、學跳水、唸乘數表,到了三歲之後就要開始參加各種藝術公開比賽、表演,各大小證書拿得越多越好,最好還可以拍廣告、做模特兒、拍電影、拍寫真,增加孩子理歷的厚度,當然還要上小一面試班、司儀班、禮儀班、公主班、王子班,參加通識比賽,經濟能力不太差的父母還會帶孩子參加遊學團,為報讀小一作準備。這樣的「訓練」對於孩子作為人基本上是奪走了其身、心、靈成長的一切基本需要,孩子一出生就是為了成為一顆零件,確保能夠被社會機器錄用,不至成為廢物。如果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種子,我們的種子不管本來會長甚麼都好,都要根據市場需求被倒模成為特定的零件,如果市場需要香蕉,那麼所有蘋果、橘子、西瓜的種子,都必須長出香蕉才算是有價值。

作為一個快要40歲的女人,我試過但已經不想再乖乖的活著,作為一個4歲半孩子的母親,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只能乖乖地活著,儘管他將來可能會埋怨我現在為他作的決定,但起碼我忠於這一刻的自己,我比「乖乖的」活多了一點點。

0 Comments
<<Previous
    文化思考:學校文化中缺失了的身體物語
    .   延 伸 對 話   .

    . 收編月份 .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September 2015

    . 分類標籤 .

    All

    RSS Feed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