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飛人」
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APA特別場)
導師:Stephen Wangh、黃家駒
助理導師:黃天恩、黃子翎
在外國,大學如果因社運而停課,教授學者們很多都會以alternative university的方式,讓學生可以繼續學習。
為著彌補Winter term課堂取消的安排,「流白之間」在和葛羅托斯基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表演藝術重要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的作者、曾獲得2002年艾美獎(Emmy Award)提名的劇場導演及表演教育大師Stephen Wangh商討後,決定和「心之飛人」華語區助理導師黃家駒,特別為APA的學生主持7天的密集式訓練課程。這將會是Stephen Wangh在華語地區最後一次參與的「心之飛人」第一階訓練課程。
本課程將會以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讓學員學習如何透過身體感官連結個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課程中除了幫助學員打破既有的心理枷鎖,把自己從遲疑(hesitation)、恐懼(fear)、壓抑(inhibitions)這些阻礙演者作出人性表現的障礙中釋放出來之外,更鼓勵學員從自我審查(judgement)中獲得自由,以及藉著各種練習開發學員聆聽、反應、及創作的能力。學員可以因應需要和當下身心狀態發展出讓自己達至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的暖身方式。
為著彌補Winter term課堂取消的安排,「流白之間」在和葛羅托斯基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表演藝術重要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的作者、曾獲得2002年艾美獎(Emmy Award)提名的劇場導演及表演教育大師Stephen Wangh商討後,決定和「心之飛人」華語區助理導師黃家駒,特別為APA的學生主持7天的密集式訓練課程。這將會是Stephen Wangh在華語地區最後一次參與的「心之飛人」第一階訓練課程。
本課程將會以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讓學員學習如何透過身體感官連結個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課程中除了幫助學員打破既有的心理枷鎖,把自己從遲疑(hesitation)、恐懼(fear)、壓抑(inhibitions)這些阻礙演者作出人性表現的障礙中釋放出來之外,更鼓勵學員從自我審查(judgement)中獲得自由,以及藉著各種練習開發學員聆聽、反應、及創作的能力。學員可以因應需要和當下身心狀態發展出讓自己達至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的暖身方式。
日期及時間: |
2020年1月6-10日 19:30-22:30 2020年1月11-12日 14:00-17:30,19:30-22:30 (共28小時) |
授課語言: |
廣東話 |
地點: |
牛棚藝術村前進進劇場 |
費用: |
$500 全部收入將捐予其中一家抗爭法律援助的基金。 |
導師簡介:
Stephen Wangh
於1967年跟隨波蘭劇場導演Jerzy Grotowski學習表演。他教導形體表演達40年,其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亦廣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他於紐約大學教授20年直至得到榮休教授的名譽職位。他亦有於世界各地帶領表演工作坊的經驗,例如新加圾、泰國、哥倫比亞等。
他的另一本著作The Heart of Teaching: Empowering Students in the Performing Arts亦闡述了他在戲劇與教學之間的研究,他於近期一直致力游走於美國、亞洲及中東為當地各種範疇的教師提供教學工作坊。
他同時也是一個劇場導演及編劇。他編寫了15套劇作,也是2002年艾美獎提名電影《同志少年虐殺事件》(The Laramie Project)的聯合編劇,也藉著作品The People’s Temple獲得Will Glickman Playwright Award。
黃家駒
英國倫敦大學法律學學士。
現為本地劇團「馬戲班」藝術總監、藝術平台「流白之間」的聯合創辦人及藝術總監,亦為表演研究中心(香港)成員。自2017年起跟隨表演教學大師Stephen Wangh接受「心之飛人」訓練,自此以其助理導師的身份跟隨他在華語地區教學,而在2019年獲得Stephen Wangh的教學授權後曾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作「心之飛人」訓練的分享。
如此同時,自2007年至今一直跟隨吳偉碩(梵谷)老師接受多種東西方的表演體系訓練,獲得了梵谷老師授權教授他所創立的「心體一技」訓練系統,亦以此曾於澳門的友人創作(藝術)劇團作訓練分享。
導演作品包括:馬戲班《逆水行》、香港戲劇工程委約節目《香港最後的老虎》、馬戲班x布萊希特戲劇節《灰闌珊》、馬戲班《南京‧淘盡愛‧英雄》。於2016年夏天,黃氏首次以導演作品、女性獨腳戲《紅玫瑰/白玫瑰》參加愛丁堡藝穗節,該劇女主角蘇子情小姐更藉著該演出獲得Asia Art Awards的最佳女演員提名。
曾參與演出作品包括馬戲班《墨迷宮》、《再見‧貝克特》、《傻姑娘與怪老樹》、跨媒體舞蹈劇場《行雲流水》、表演研究中心(香港)《「太極與表演」硏究成果展演-伊狄帕斯王》、香港大學百週年舞台劇《百年家書》、撞劇團《都市野人》及《都市野人2》、高行健藝術節《山海經傳》世界首演等。
Stephen Wangh
於1967年跟隨波蘭劇場導演Jerzy Grotowski學習表演。他教導形體表演達40年,其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亦廣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他於紐約大學教授20年直至得到榮休教授的名譽職位。他亦有於世界各地帶領表演工作坊的經驗,例如新加圾、泰國、哥倫比亞等。
他的另一本著作The Heart of Teaching: Empowering Students in the Performing Arts亦闡述了他在戲劇與教學之間的研究,他於近期一直致力游走於美國、亞洲及中東為當地各種範疇的教師提供教學工作坊。
他同時也是一個劇場導演及編劇。他編寫了15套劇作,也是2002年艾美獎提名電影《同志少年虐殺事件》(The Laramie Project)的聯合編劇,也藉著作品The People’s Temple獲得Will Glickman Playwright Award。
黃家駒
英國倫敦大學法律學學士。
現為本地劇團「馬戲班」藝術總監、藝術平台「流白之間」的聯合創辦人及藝術總監,亦為表演研究中心(香港)成員。自2017年起跟隨表演教學大師Stephen Wangh接受「心之飛人」訓練,自此以其助理導師的身份跟隨他在華語地區教學,而在2019年獲得Stephen Wangh的教學授權後曾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作「心之飛人」訓練的分享。
如此同時,自2007年至今一直跟隨吳偉碩(梵谷)老師接受多種東西方的表演體系訓練,獲得了梵谷老師授權教授他所創立的「心體一技」訓練系統,亦以此曾於澳門的友人創作(藝術)劇團作訓練分享。
導演作品包括:馬戲班《逆水行》、香港戲劇工程委約節目《香港最後的老虎》、馬戲班x布萊希特戲劇節《灰闌珊》、馬戲班《南京‧淘盡愛‧英雄》。於2016年夏天,黃氏首次以導演作品、女性獨腳戲《紅玫瑰/白玫瑰》參加愛丁堡藝穗節,該劇女主角蘇子情小姐更藉著該演出獲得Asia Art Awards的最佳女演員提名。
曾參與演出作品包括馬戲班《墨迷宮》、《再見‧貝克特》、《傻姑娘與怪老樹》、跨媒體舞蹈劇場《行雲流水》、表演研究中心(香港)《「太極與表演」硏究成果展演-伊狄帕斯王》、香港大學百週年舞台劇《百年家書》、撞劇團《都市野人》及《都市野人2》、高行健藝術節《山海經傳》世界首演等。
. 觀 察 員 報 告/花 絮 .
文:江浩然
本身已上過兩次Steph 爺爺的工作坊,從中獲得很多養份,今次雖然只能觀課但也二話不說地參與。現在我簡單歸納一下自己的得着吧。
擴闊對warm up的理解
過往一般認為演員熱身大概分為聲音練習、身體練習或玩熱身遊戲,熱身還熱身,排練還排練,為何要將熱身跟排練的狀態分隔開?Steph 爺爺warm up的重點是開啟自己與内心、身體、聲音、情緒丶想像丶排練空間以及同伴之間關係的意識,所以強調的是無論你正在做什麼,要不斷問自己”is it part of my warm up?” 基本上是沒有一個專屬的套路可以跟隨。
以我的觀察,頭兩天晚上的熱身環節我看到有部份同學感到困惑迷惘,因為沒有一個套路可以跟隨,每個同學都正在做不同的熱身,有的在跑,有的在爬,有的在跳,排練室彷彿變成兒童遊樂場,甚至有點像瘋人院。有趣的觀察是大部份的學員都感到無所適從,於是大部份的同學若果在跑跑跳跳的話,其餘都會跟着一起去做,不敢將自己抽離人群獨自一個。
第二天的分享環節之中,有學員分享這種熱身方法她感到很迷惘,很憤怒,Steph爺爺的回應是” work with fear, anything are workable “ 就即是說如果你在熱身過程中感到很憤怒,就嘗試將憤怒發放出來,然後” see what will happen” ,於是在下一次熱身的環節中真的有同學突然在咆哮,她的咆哮影響了整個排練室的同學進行中的活動,有的停下來,有的拍手歡呼回應,有的被她挑動了自己的情緒,當下已經正在活生生上演了一場戲。之後那位學員分享自己咆哮的過程中啟發了自己的想像,她看到自己的父親,因為她跟父親的關係不好所以憤怒的情緒讓她想起自己的父親,對於演員來說這個過程是發掘自己身體內在不同的寶藏然後好好收藏,或許下次當他需要在排練過程中使用憤怒的情感,她可以將這個想像拿回來幫助自己工作。
因此個人認為Steph 爺爺的熱身方法,其實是讓演員不斷在發掘自己不同的寶藏,豐富自己的百子櫃,讓自己在排練工作中有更多材料可以拿出來使用。
充滿啟發性的聲音暖身練習
首先學員純粹躺臥在地上,攤開雙手,然後放鬆地發出「哈哈」的聲音,從單純「哈」發聲去到真的哈哈大笑的過程讓我大開眼界,學員可以想像令自己很想笑的事情或人物,或者爺爺會走過來「吱」你胳肋底,不足一兩分鐘整個課室都充斥着各種不同類型的哈哈笑聲,全班學員好像變回兩三歲的孩子,哈哈笑及攤開雙手這動作令學員放開戒備,變得鬆容,同時脆弱及敏感,明顯見到某些學員自我戒備意識放下,這令我回想的確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少不免一定會學習到隱藏情緒以及自我保護的文明洗禮。後來爺爺叫學員嘗試探索哈哈笑的不同音量及高低音,配合不同的肢體動作看看有什麼可能性,然後有某部份的學員開始湧現不同的情緒例如憤怒、哀傷,當中某些學員彷彿進入了一個角色或者類似內心獨白的狀態。Steph 爺爺所說”sound can just happen without making it”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性,看到學員們能夠劏開讓深刻的情感自然流露,即使在旁觀察亦覺得十分感動
意識自己的眼神
在觀課的過程中,經常聽到家駒提醒學員「使用自己的眼神工作」”work with your eyes”
這是非常重要,我觀察到當學員忘記使用自己的眼神就會很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裏面,忘記自己跟觀眾及同伴的關係,亦都會停止繼續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且使用不同眼神都會帶比自己不同的影響,例如假若我使用皺眉的眼神跟調皮地單眼或許已經能夠帶給自己不同的想像或感覺,還有當你使用眼睛望向觀眾,觀眾帶給你的能量和睇法亦都會影響你當下正在進行的工作。
演員的減法和純粹的reaction
這些熱身練習的最終目標我覺得是要成為一位good listener , 能夠仔細聆聽自己身心靈,別人的身心靈,爺爺常常說“let it happen without making it happen”,當然是很美好的願景,所以首要的條件就是成為自己身心靈的好朋友,成為一個good listener, 每天都能夠覺察自己身心靈的不同需要,從而針對自己不同需要而做warm up, 最終我們就是自己的老師“be your own teacher”.
本身已上過兩次Steph 爺爺的工作坊,從中獲得很多養份,今次雖然只能觀課但也二話不說地參與。現在我簡單歸納一下自己的得着吧。
擴闊對warm up的理解
過往一般認為演員熱身大概分為聲音練習、身體練習或玩熱身遊戲,熱身還熱身,排練還排練,為何要將熱身跟排練的狀態分隔開?Steph 爺爺warm up的重點是開啟自己與内心、身體、聲音、情緒丶想像丶排練空間以及同伴之間關係的意識,所以強調的是無論你正在做什麼,要不斷問自己”is it part of my warm up?” 基本上是沒有一個專屬的套路可以跟隨。
以我的觀察,頭兩天晚上的熱身環節我看到有部份同學感到困惑迷惘,因為沒有一個套路可以跟隨,每個同學都正在做不同的熱身,有的在跑,有的在爬,有的在跳,排練室彷彿變成兒童遊樂場,甚至有點像瘋人院。有趣的觀察是大部份的學員都感到無所適從,於是大部份的同學若果在跑跑跳跳的話,其餘都會跟着一起去做,不敢將自己抽離人群獨自一個。
第二天的分享環節之中,有學員分享這種熱身方法她感到很迷惘,很憤怒,Steph爺爺的回應是” work with fear, anything are workable “ 就即是說如果你在熱身過程中感到很憤怒,就嘗試將憤怒發放出來,然後” see what will happen” ,於是在下一次熱身的環節中真的有同學突然在咆哮,她的咆哮影響了整個排練室的同學進行中的活動,有的停下來,有的拍手歡呼回應,有的被她挑動了自己的情緒,當下已經正在活生生上演了一場戲。之後那位學員分享自己咆哮的過程中啟發了自己的想像,她看到自己的父親,因為她跟父親的關係不好所以憤怒的情緒讓她想起自己的父親,對於演員來說這個過程是發掘自己身體內在不同的寶藏然後好好收藏,或許下次當他需要在排練過程中使用憤怒的情感,她可以將這個想像拿回來幫助自己工作。
因此個人認為Steph 爺爺的熱身方法,其實是讓演員不斷在發掘自己不同的寶藏,豐富自己的百子櫃,讓自己在排練工作中有更多材料可以拿出來使用。
充滿啟發性的聲音暖身練習
首先學員純粹躺臥在地上,攤開雙手,然後放鬆地發出「哈哈」的聲音,從單純「哈」發聲去到真的哈哈大笑的過程讓我大開眼界,學員可以想像令自己很想笑的事情或人物,或者爺爺會走過來「吱」你胳肋底,不足一兩分鐘整個課室都充斥着各種不同類型的哈哈笑聲,全班學員好像變回兩三歲的孩子,哈哈笑及攤開雙手這動作令學員放開戒備,變得鬆容,同時脆弱及敏感,明顯見到某些學員自我戒備意識放下,這令我回想的確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少不免一定會學習到隱藏情緒以及自我保護的文明洗禮。後來爺爺叫學員嘗試探索哈哈笑的不同音量及高低音,配合不同的肢體動作看看有什麼可能性,然後有某部份的學員開始湧現不同的情緒例如憤怒、哀傷,當中某些學員彷彿進入了一個角色或者類似內心獨白的狀態。Steph 爺爺所說”sound can just happen without making it”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性,看到學員們能夠劏開讓深刻的情感自然流露,即使在旁觀察亦覺得十分感動
意識自己的眼神
在觀課的過程中,經常聽到家駒提醒學員「使用自己的眼神工作」”work with your eyes”
這是非常重要,我觀察到當學員忘記使用自己的眼神就會很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裏面,忘記自己跟觀眾及同伴的關係,亦都會停止繼續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且使用不同眼神都會帶比自己不同的影響,例如假若我使用皺眉的眼神跟調皮地單眼或許已經能夠帶給自己不同的想像或感覺,還有當你使用眼睛望向觀眾,觀眾帶給你的能量和睇法亦都會影響你當下正在進行的工作。
演員的減法和純粹的reaction
這些熱身練習的最終目標我覺得是要成為一位good listener , 能夠仔細聆聽自己身心靈,別人的身心靈,爺爺常常說“let it happen without making it happen”,當然是很美好的願景,所以首要的條件就是成為自己身心靈的好朋友,成為一個good listener, 每天都能夠覺察自己身心靈的不同需要,從而針對自己不同需要而做warm up, 最終我們就是自己的老師“be your own teacher”.
文:林淑莉
學習「心之飛人」叫人身心俱疲
2019年10月,初次接觸「心之飛人」,是由Stephen Wangh華語區助理導師黃家駒教授!課程第二天,身心都出現一種抗拒感,有種說不清希望逃學的感覺。
為甚麼我會不想上課呢?當天我就找到答案了。
家駒所教授的「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入門課程,結合了很多個人元素。而於每一個練習後,他都要我們做reflection (檢視),檢視剛剛所經歷的整個過程,然後作出分享。然而,這是一個痛苦而累人的過程。對於一個身體機能正常的青年人(笑),郁動你的身體並不困難,但同時啟動你的大腦,所費的力氣卻非同一般(再笑)。
時刻都要保持大腦清醒,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並持續連結兩者是費力的,亦是我理解心之飛人其中一個重要的精神。
再次接觸心之飛人
2020年1月,Steve爺爺再次來港最後一次教授「心之飛人」,而今次是這個體系的一階課程,只收演藝學院3年級學生,慶幸自己能夠以觀察員身分參與,讓我從自觀(emic)到他觀(etic),從參與到旁觀。
「年青(肉體)真好!」是我到場後第一個感想。心之飛人這套訓練方式,用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得出很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能量。他們的能量、交流、思緒都是來得快,走得也快。換句說話,他們很容易pick up一個念頭,但很快就會放下再找另一個,跳得很快,有時讓人覺得挺可惜。
開放性的練習
回到課程,心之飛人的大部分練習都是開放性的,從warm up、plastique、cat到corporal,每種都是讓學員探索自身的身體條件/需要,過往經歷/情感,以至動作誘發的可能性,讓演繹更有實在感和真實性。
而Steve爺爺亦常強調動作並無對錯,重要的是當刻的感受,以及如何將動作帶給你的能量運用到演繹中。很多時候,爺爺只告訴你一個練習是甚麼,或直接示範即將要做的動作,而沒有告訴大家,透過練習,希望大家學到甚麼。這樣的練習是困難的,不只一個、不只一次,有學員表達對練習或對自己很迷惘,感到焦躁不安。我觀察到年青學員們很容易被身邊的氣氛帶著走,很喜歡找別人交流,透過interaction,讓很多的事情發生,讓自己去回應;反而能夠沉靜下來,探索了解自身身體狀態的時間比較少。
善用每一個念頭
爺爺和家駒多次強調利用當下念頭的重要。比如你腦袋正炆自己練習做得不好,相應的身體反應就是你眉心緊鎖。很多時,學員們會叫自己放鬆,再次投入一個全新,他們「認為合適」的念頭中繼續探索;但老師們就會問,你能夠利用這個深鎖的眉頭繼續發展嗎?你可以繼續玩你眉毛,放大眉心的力量,看看下一步會出現甚麼?可能會變得很滑稽,可能是很生氣,又可能是很傷心。能夠把握住每個出現的念頭,往往會為自己帶來驚喜。
覺察身體的存在
差不多在每一個練習中,都會聽到爺爺和家駒說同一句說話 “aware the body part you are not working at” 。很多時候,當我們專注做一些動作及事情,我們會「忘記」了一些身體部分的存在。比方有一位學員正張開雙手說出對白,此刻的他,是否覺察到自己「沒被用到」的身體部分的存在?你的雙腿是單純的在支撐身體做出站立的動作?他是雙腿微曲緩緩向上?還是雙腿顫抖,逐步趨前?
動作是甚麼本身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你主動地運用身體某些部分時,你知道自己身體的其他部分在做甚麼?他們帶給你甚麼感受?你有否善用這些被動身體部分的感覺,帶到你的演繹中?身體所指還包括眼耳口鼻皮膚,五感;更甚者,更可延展到對身體與空間,身體與其他演員,身體與觀眾的覺察,享受每次演出的微妙變化。
從觀眾角度,表演者有沒有覺察被動的身體部分是顯然易見的。當主動及被動的身體部分連結起來時,演出的 intensity,表演者對演繹的掌控,對情感的流露都更深刻。簡單地說就是:好看!
——--
綜合上述幾點,心之飛人的訓練用一個系統的方式協助演員,從暖身(warm up)了解當刻自己的身體狀態和所需,以至讓學員開放探索自身的可能性,透過身體的動作及張力,記錄/喚起某個回憶點的情感,在需要的時候,喚醒身體記憶帶動情緒作演出,而這樣真實而強大的演繹,是不可能不吸引眼球的。
另外,心之飛人能夠保留並發掘不同演員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成長經歷,每個動作姿態對個人的意義都不盡相同,而心之飛人正正能夠善用人的不同,訓練出獨特的演員,而不是倒模式的演繹機器。
回應文初想法,這種身體與腦袋的連結,聽起來容易,好像很神奇,但真正實踐起來,總是知易行難,難在每刻每秒都要對身體保持覺醒,並持續”keep your body and mind engaged”。能讀到此,相信大家都感受到兩個重點,第一,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表演者叫人身心俱疲;第二,筆者的確是一個懶鬼。
對於心之飛人的觀察未能盡錄,有機會冬眠後分享。晚安。
學習「心之飛人」叫人身心俱疲
2019年10月,初次接觸「心之飛人」,是由Stephen Wangh華語區助理導師黃家駒教授!課程第二天,身心都出現一種抗拒感,有種說不清希望逃學的感覺。
為甚麼我會不想上課呢?當天我就找到答案了。
家駒所教授的「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入門課程,結合了很多個人元素。而於每一個練習後,他都要我們做reflection (檢視),檢視剛剛所經歷的整個過程,然後作出分享。然而,這是一個痛苦而累人的過程。對於一個身體機能正常的青年人(笑),郁動你的身體並不困難,但同時啟動你的大腦,所費的力氣卻非同一般(再笑)。
時刻都要保持大腦清醒,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並持續連結兩者是費力的,亦是我理解心之飛人其中一個重要的精神。
再次接觸心之飛人
2020年1月,Steve爺爺再次來港最後一次教授「心之飛人」,而今次是這個體系的一階課程,只收演藝學院3年級學生,慶幸自己能夠以觀察員身分參與,讓我從自觀(emic)到他觀(etic),從參與到旁觀。
「年青(肉體)真好!」是我到場後第一個感想。心之飛人這套訓練方式,用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得出很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能量。他們的能量、交流、思緒都是來得快,走得也快。換句說話,他們很容易pick up一個念頭,但很快就會放下再找另一個,跳得很快,有時讓人覺得挺可惜。
開放性的練習
回到課程,心之飛人的大部分練習都是開放性的,從warm up、plastique、cat到corporal,每種都是讓學員探索自身的身體條件/需要,過往經歷/情感,以至動作誘發的可能性,讓演繹更有實在感和真實性。
而Steve爺爺亦常強調動作並無對錯,重要的是當刻的感受,以及如何將動作帶給你的能量運用到演繹中。很多時候,爺爺只告訴你一個練習是甚麼,或直接示範即將要做的動作,而沒有告訴大家,透過練習,希望大家學到甚麼。這樣的練習是困難的,不只一個、不只一次,有學員表達對練習或對自己很迷惘,感到焦躁不安。我觀察到年青學員們很容易被身邊的氣氛帶著走,很喜歡找別人交流,透過interaction,讓很多的事情發生,讓自己去回應;反而能夠沉靜下來,探索了解自身身體狀態的時間比較少。
善用每一個念頭
爺爺和家駒多次強調利用當下念頭的重要。比如你腦袋正炆自己練習做得不好,相應的身體反應就是你眉心緊鎖。很多時,學員們會叫自己放鬆,再次投入一個全新,他們「認為合適」的念頭中繼續探索;但老師們就會問,你能夠利用這個深鎖的眉頭繼續發展嗎?你可以繼續玩你眉毛,放大眉心的力量,看看下一步會出現甚麼?可能會變得很滑稽,可能是很生氣,又可能是很傷心。能夠把握住每個出現的念頭,往往會為自己帶來驚喜。
覺察身體的存在
差不多在每一個練習中,都會聽到爺爺和家駒說同一句說話 “aware the body part you are not working at” 。很多時候,當我們專注做一些動作及事情,我們會「忘記」了一些身體部分的存在。比方有一位學員正張開雙手說出對白,此刻的他,是否覺察到自己「沒被用到」的身體部分的存在?你的雙腿是單純的在支撐身體做出站立的動作?他是雙腿微曲緩緩向上?還是雙腿顫抖,逐步趨前?
動作是甚麼本身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你主動地運用身體某些部分時,你知道自己身體的其他部分在做甚麼?他們帶給你甚麼感受?你有否善用這些被動身體部分的感覺,帶到你的演繹中?身體所指還包括眼耳口鼻皮膚,五感;更甚者,更可延展到對身體與空間,身體與其他演員,身體與觀眾的覺察,享受每次演出的微妙變化。
從觀眾角度,表演者有沒有覺察被動的身體部分是顯然易見的。當主動及被動的身體部分連結起來時,演出的 intensity,表演者對演繹的掌控,對情感的流露都更深刻。簡單地說就是:好看!
——--
綜合上述幾點,心之飛人的訓練用一個系統的方式協助演員,從暖身(warm up)了解當刻自己的身體狀態和所需,以至讓學員開放探索自身的可能性,透過身體的動作及張力,記錄/喚起某個回憶點的情感,在需要的時候,喚醒身體記憶帶動情緒作演出,而這樣真實而強大的演繹,是不可能不吸引眼球的。
另外,心之飛人能夠保留並發掘不同演員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成長經歷,每個動作姿態對個人的意義都不盡相同,而心之飛人正正能夠善用人的不同,訓練出獨特的演員,而不是倒模式的演繹機器。
回應文初想法,這種身體與腦袋的連結,聽起來容易,好像很神奇,但真正實踐起來,總是知易行難,難在每刻每秒都要對身體保持覺醒,並持續”keep your body and mind engaged”。能讀到此,相信大家都感受到兩個重點,第一,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表演者叫人身心俱疲;第二,筆者的確是一個懶鬼。
對於心之飛人的觀察未能盡錄,有機會冬眠後分享。晚安。
文:張志豪Elvin
【心飛心扉】
要說「心之飛人」是一門演員訓練,那是一種狹隘的歸類;反之,我認為這是一門更純粹這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心法。在每一個當下,一個人到底有沒有觀察到自己的需要,有沒有認同自己的需要,有沒有把需要付諸行動滿足自己。那是一種往外的能量,建立於往內的社會規範之上。
每一個提問「我在做什麼?」「我感受到什麼?」看起來很無聊,有什麼人不清楚感受?作為第一身去體驗和接觸所有人、事、物,有誰會比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感受?的確沒有。可是,這正正是問題的源點。我們感受,然後忽略,然後忘記。而一切就在一瞬間發生和完結,整個週期縮短得好像從沒有存在過,尤其每天日常中最平凡不過的事,譬如呼吸、走路、觀看。 每一個動作也是一個起點引發其他的回饋,包括感受、行動、思考,也就是創作的起點,單純的感受和回應。
在觀察者的角度,才會發現面對自己是多麼掙扎。太多固有的規定和限制局限了自己不可以這樣,不得不那樣。那麼,怎樣的自己才算是自己呢?看着一群人每天的氣息都在改變,這像是一個淨化的過程。面對自己也許是一埸引火自焚的挑戰,當中有很多猶豫、恐懼、強逼、放下 和誠實,而唯有面對自己才會接納「我」是這樣存在的遺憾。
去到某一刻生命的週期,某些道理才會打進心坎。也因如此,這是一套心法,不會立時令人脫胎換骨;卻撒下一粒種子,在某天的石隙中便會冒出雛菊。套用在表演中,這不過是一埸表演前的訓練和熱身,有意無意間可能套用得到在聚光燈下,而重中之重卻在於拉闊琴鍵的音域, 讓人隨時轉曲換調,而不失自我。
【心飛心扉】
要說「心之飛人」是一門演員訓練,那是一種狹隘的歸類;反之,我認為這是一門更純粹這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心法。在每一個當下,一個人到底有沒有觀察到自己的需要,有沒有認同自己的需要,有沒有把需要付諸行動滿足自己。那是一種往外的能量,建立於往內的社會規範之上。
每一個提問「我在做什麼?」「我感受到什麼?」看起來很無聊,有什麼人不清楚感受?作為第一身去體驗和接觸所有人、事、物,有誰會比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感受?的確沒有。可是,這正正是問題的源點。我們感受,然後忽略,然後忘記。而一切就在一瞬間發生和完結,整個週期縮短得好像從沒有存在過,尤其每天日常中最平凡不過的事,譬如呼吸、走路、觀看。 每一個動作也是一個起點引發其他的回饋,包括感受、行動、思考,也就是創作的起點,單純的感受和回應。
在觀察者的角度,才會發現面對自己是多麼掙扎。太多固有的規定和限制局限了自己不可以這樣,不得不那樣。那麼,怎樣的自己才算是自己呢?看着一群人每天的氣息都在改變,這像是一個淨化的過程。面對自己也許是一埸引火自焚的挑戰,當中有很多猶豫、恐懼、強逼、放下 和誠實,而唯有面對自己才會接納「我」是這樣存在的遺憾。
去到某一刻生命的週期,某些道理才會打進心坎。也因如此,這是一套心法,不會立時令人脫胎換骨;卻撒下一粒種子,在某天的石隙中便會冒出雛菊。套用在表演中,這不過是一埸表演前的訓練和熱身,有意無意間可能套用得到在聚光燈下,而重中之重卻在於拉闊琴鍵的音域, 讓人隨時轉曲換調,而不失自我。
文:梁雪妍Jamie
感謝緣份,讓我有機會用另一形式參與Stephen Wangh的課。雖然說是觀課,但我卻沒有一絲抽離感。在學的時候也曾接觸過Grotowski style training,但卻不完全明白這是為何,如何運作。這次從旁觀看,加上由導師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帶領參加者不自覺地體驗不同狀態, 不但令我明白了之前不明白的地方,更令我有深刻的體會。對我而言最有影響力的一課,一定是面對恐懼的一課。當爺爺跪在大家的前面,大家都不其然生怕會傷害到爺爺而多了憂慮,但我卻見到很多不同的方式面對、衝過、甚至擁抱恐懼。我不能隻言片語地說出當時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但我卻再次明白到原來即使前面大家的idea和能力有多揮灑,也不及面對恐懼的脆弱和勇敢好看,而這就是人、就是演員。作為演員,我們每天都希望自己進步、想自己完美, 但誰給我們定義什麼是完美?而這一課,在我生命這一刻,正好是一個最好的提醒,在我人生、學業中這一刻,好好關心自己,原諒自己,打開自己,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只是matter of choice,只要知道,就可以了。最後也想highlight爺爺說的「sacrifies」,這次和他的相遇驗證了很多事情不 let go of this moment,就不會有下個 moment了。期待下一個美麗如此的 moment發生。
感謝緣份,讓我有機會用另一形式參與Stephen Wangh的課。雖然說是觀課,但我卻沒有一絲抽離感。在學的時候也曾接觸過Grotowski style training,但卻不完全明白這是為何,如何運作。這次從旁觀看,加上由導師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帶領參加者不自覺地體驗不同狀態, 不但令我明白了之前不明白的地方,更令我有深刻的體會。對我而言最有影響力的一課,一定是面對恐懼的一課。當爺爺跪在大家的前面,大家都不其然生怕會傷害到爺爺而多了憂慮,但我卻見到很多不同的方式面對、衝過、甚至擁抱恐懼。我不能隻言片語地說出當時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但我卻再次明白到原來即使前面大家的idea和能力有多揮灑,也不及面對恐懼的脆弱和勇敢好看,而這就是人、就是演員。作為演員,我們每天都希望自己進步、想自己完美, 但誰給我們定義什麼是完美?而這一課,在我生命這一刻,正好是一個最好的提醒,在我人生、學業中這一刻,好好關心自己,原諒自己,打開自己,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只是matter of choice,只要知道,就可以了。最後也想highlight爺爺說的「sacrifies」,這次和他的相遇驗證了很多事情不 let go of this moment,就不會有下個 moment了。期待下一個美麗如此的 moment發生。
文:林嘉寶
筆者可以得到是次觀課的機會,實在感到榮幸。在此之前,筆者亦得知Stephen Wangh曾在本地劇團「流白之間」教授過工作坊,特此尋回兩篇在社交網絡上找到的文章來閱讀。一篇是Steve寫的論文,一篇是他與陳偉誠老師的對談紀錄。筆者想先從一個「思維」的角度去認識這位老師的世界觀及理念。
筆者先閱讀了Steve與陳偉誠老師的對談紀錄。
首先,Steve很鼓勵演員去做「問問題」這個行動,他解釋了一詞——Wonder,它代表「不知道」與「被某事驚豔、對事物保持開放」,現代社會把人馴化出一個觀念,「無知是羞恥的」。筆者亦十分認同,作為一個表演者,我們常常會碰到「我該怎麼做呢?」、「導演/老師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會聽不懂?」、「我無法理解作品所描述的事物,我該怎麼辦?」。可是,不少的原因令我們停止了發問,如「介意別人的目光」、「覺得自己問的是一個蠢問題」、「一定是我想太多了」,這個「發問」停止了,不光是停止了向他人提問,更有可能養成一個習慣:不向自己發問。
而後,Steve又拋出了一個想法://對你來說,重要的問題是什麼?//這句話打動筆者的心。我們努力去成為一位優秀的演員,學習不同表演技巧,參與不同的製作。我們喜愛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是「我」是誰?作為一個獨立表演者,對於作品、表演、自己,「我」最在乎的是什麼?「我」感受到是什麼?從而「我」所結構出來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呢?筆者會理解為抨擊我們心靈的第一個問題、縈繞我們腦海的那一些問題、反覆出現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那些似乎都很重要。當然我們的成長、受到的教育、固有的觀念,都會讓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夠純粹,但的確是重要,的確需要凝視這些問題,這甚至是我們通往一個「完整的演員」路上的一條重要的鑰匙。
Steve提議「停下來」、「停止說話,你的內心會浮現出什麼」,筆者認為這是一件非常詩意的事。有人會稱這個動作為「內觀」,去看看自己的心海正在浮動的是什麼。有時候,我們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陷入某種情緒、找不到與他人之連結等等。真的,我們需要跟「自己」溝通一下,需要整理「自己」感覺到的感覺,問問自己做出某行為是因為什麼。然後,有些問題得到答案,你能更清楚地看懂自己、明白自己。然後,你似乎更懂「角色」。
Steve亦曾在葛氏帶領下進行大量身體訓練後,腦袋得到的清明。他提到人類何時會運用到大腦,主要是會運作「分類」,而後會延伸為「自我分類」。筆者回想,的確,當代教育和社會確是令我們習慣性去分類事務,看似把一切條理化、科學化,但是否少了微妙的感覺和人性呢?現在常說一個詞——「定性」,一個行為、一個人、一個事件總會容易陷入定性,極端點說事情總變得非黑即白,少了探索可能性的空間,淪為某種「限制」。那限制了什麼呢?許多的可能性:事物的面向、自己的發展潛能等等。而後,Steven又提到他教學常用的「Image」以及一句話//劇作、所有劇作,都是關於揭露掩藏的事物。//談到這裡,可見Steve的觀念還挺「身心靈」的。我們感受、吐露出腦中的畫面與意象,整理排練出作品,更找到更內在的自己。另一方面,筆者想起大學時期的院長Ceri Sherlock說過的話:「演員要訓練的是想像力的肌肉。」Steve在這場對談中談及很多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的一些問題:科技令我們麻木焦躁、日常社會令我們迷失自我。而作為一個演員該怎麼繼續走這條路呢?也許keep Open就是關鍵。
Steve溫柔地闡述了自己的劇場觀,劇場是一個表達、發現、創造的空間,演員、觀眾齊心在人生短短的一段時間裡重啓劇場外難以感受到的感知濃度。曾經有一位劇場前輩告訴筆者,「我覺得在劇場裡、舞台上,我活得比日常生活更輕鬆自在。」如果外面的世界令我們無能為力,進劇場裡創作,興許能以安慰,探索到真我。
Steve又說://我們的工作,我認為在21是世紀得要溫柔地幫助人們去釋放所有他們習慣保持距離、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事物。//當我們在劇場工作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無論對夥伴們還是對自己,甚至是對觀眾?溫柔。這種「溫柔」並不代表「安逸」,而是感受他人之感受,探索相互間溝通的橋樑。
然後,筆者看了Steve寫的《表演的政治性》,提及「在場(Presence)」的重要性。也許劇場、生活都不該再以「旁觀」的姿態來運作,這不光是指觀眾,更是指演員。投入了就有了我們長久以來一直追求的「生命力」。還有一句善良的話語——//在舞台上開放自己並不只是一個美學的選擇,而是一個充滿著愛的公共性舉動,因此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行動。//劇場人們,共勉之。
第一天,抵達場地之後,筆者看見幾個學員正在拖地及零碎的寒暄。而後,其他學員們陸續來到開始各自Warm Up,他們在拉筋、活動手腳。Steve到了,他簡單地整理好行裝後,沒有說什麼話,簡單地向在場的人點頭打招呼,他開始觀察這個場地,感受這個場地的空間結構、燈光、氛圍、質感,靜靜地坐在一旁清清喉嚨。這都是筆者好奇的事物,究竟一位巨人會如何開始一堂課呢?他是怎麼準備自己的呢?
完成一些簡單的行政工作之後,導師之一家駒在不預告的情況下,開始了「Copy Cat」的劇場遊戲,聰明的學員們亦馬上意識到,參與其中。面對「上課」這件事不免會有點緊張,於年輕人而言,打破的簡單方法是「歡樂」。緊張的氣氛馬上鬆開了。
然後,家駒開始說話了,說出了他的觀察:也許因為觀眾席上有觀察者,學員們在熱身時都會不其然地想要「面向觀眾」。是因為被注視著嗎?這個warm up是一個表演?還是說,應否忽略觀察者的存在,獨自建立一個空間預備自己呢?Steve和家駒都沒有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
然後,家駒引領了一個「自我介紹」的環節(也邀請了觀察者們),做法很簡單,眾人圍成一圈,逐個說出「我是誰」(有英文名更好),看看在場的人們,說出今天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再說一次「我是誰」,整個過程耗時一個鐘頭。大家在說「今天發生什麼事時」,吐露出事件、日常習慣、感受、感想、情感。作為觀察者,筆者看見「我」正在分享自己:「看」的時候,有些認真地看、有些簡單地看,有些調皮的人不時對某人拋個媚眼,有些只是眼神閃過,筆者認為這個過程是有趣的,「我」在肯定聆聽者的存在,聆聽者的注意力會被「我」吸引住,也許原本「我」想說的話也會有所改變。這就是Live Performance的魅力吧,表演者不光是重複排練時工作的事情,而是吸收了所有在場者的養份,發展出一場獨特的表演。
接下來,家駒讓學員們用自己的方式暖身 15分鐘,他提醒道:不要忘記觀眾。不要切斷今天發生過的事。可以去探索空間,還可以去什麼位置?那個位置的觸感是怎麼樣的?你最不喜歡的位置是哪裡呢?你想和誰發生關係,對TA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同時可以探索與人之間不同的距離。筆者常被問道,作為一個演員,應該如何暖身以準備接下來的工作呢?這場暖身提醒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想法、自己經歷過的事,要去面對自己身處的空間、身邊的人和事。而以上這些提醒,其實可以分得更仔細,以空間為例,今天空間的觸感給予「我」什麼情感、情緒;今天「我」和空間的關係如何呢?今天這個空間給了「我」什麼想像。
在暖身結束後,各人會開始進入Child Pose(蹲、趴皆可),用身體建構一個Private Space,進行reflection。一方面,這是一個休息,身體放鬆下來,能感受到過去十幾分鐘身體累積的經驗與疲勞;另一方面,腦袋可以慢慢整合方才浮現在腦海的所有想像。
家駒提到葛氏訓練做的是「減法」,找出演員的本質,目的是「如何去準備我自己」,「我」要審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他提醒道,其實角色也需要「暖身」,皆可從感受、空間出發。不忘不時檢查自己(Check myself),允許自己發生一些事,「我」需要找到Freedom和有屬於自己的Choice。當然也要暖身「我」的想像力,保持一個覺察(Noticing)的狀態,因為這也是一個Studying Yourself的過程。
一番討論之後,家駒馬上讓學員們再進行一次「暖身」。而這一次,更需要檢視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需要些什麼?
▲參考次序是:
腳掌>小腿、大腿、骨盆>
胸口>後背>
手、肩膀、手肘、手腕、手指>
頭部、臉部肌肉>眼睛
這期間允許發出聲音,若有情緒產生就讓它出現,甚至可以交給其引領。
允許Imagine出現,也覺察這個的Imagine產生後的自己想要做些什麼。同時,留意「你的同學也是你身體的一部分」、「被注視的Imagination」。
結束之前,Steve簡單地從「身」、「心」兩個角度,討論了「暖身」這事。「心」的層面,Steve提到「Remove Label」、「Force them over there and see what happen」、「Deal with Judgement」。在座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受過學院派的表演訓練及社會道德規範。這也是前文提到的關於「觀念」的問題,每件事都必須用某種形式發生嗎?當「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面對,到底是雜念還是有趣的想法?面對那些下意識的「判斷」,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可以怎麼走,方法是否只有一個?而在「身」的層面,Steve則說,「Driving more thing with the body」、「Use the body to discover what happen」。演員是行動中的人,而身體是我們最重要的表達工具。這套體系正正是探討「Physical Approach」,我們該怎麼運作身體、聆聽身體,從身體中找到表演創作的素材,進而更了解自己。看來這就是這次Workshop需要探索的東西。
第二天,Steve不在場,由家駒、天恩、子翎帶領工作。這一天的開始,家駒補充了一些資料:1960年代,葛氏開始工作Poor Theatre,所以現在大家進行的是受葛氏啟發的,用身體作切入點的一套表演訓練。
然後這一天的暖身又開始了。
——找一個感覺舒服的地方進行暖身,嘗試凝視著觀眾席獲得感受,亦可從觀眾席觀望出去,看看能得到什麼?
——這是一個「活躍(Active)」的暖身,請盡量讓自己的身體動起來,保持一個覺察的狀態。
——覺察自己「念頭」的轉變,留意自己的腦袋在思考些什麼。嘗試無聲地說出自己的念頭,清楚知道自己每一刻的念頭,甚至是白日夢。
——當發現自己的念頭出現時,試試看改變自己正在做的事。
——當你聽到劇場裡的聲響、人聲時,你的念頭是否會改變?
——如果在過程中有「情緒」產生,請用動作來回應這個「情緒」。
——當念頭開始改變的時候,正在做的事也改變吧,可以改變Level、節奏、強度、速度。
——要留意自己在「發生」是的感受是什麼。
——把你的眼睛也Engage到這個work裡頭。
——整個過程盡量細緻。
「自我的覺察」是整個訓練重要的探索部份。而導師們也不斷訓練著學員們對觀眾的覺察,這有點像學院派常提到的「當眾孤獨」,「我」知道你們在這裡,「我」就在這裡和自己、和夥伴們一起工作,「我」知道你凝視著「我」,「我」也可以凝視著你;「我」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己,把自己「拉」得越來越「寬」,而這也是原本的「我」。
而後,學員們表達了想法:「我的想法、感應很難定住」、「腦海飄出一些聽過的歌」、「覺得自己不夠頑皮」、「不太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發現自己容易感覺到沈悶」、「不喜歡用身體去表達腦袋裡出現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學員們慢慢認識到自己的習慣、性格及喜好,因為現在還在「過程中」,一些心理、意識、觀念開始跑出來,你們會怎麼應對呢?
接下來,開始了一個討論:到底什麼是「身心合一」呢?到底是要「心」去接近「身」還是「身」去接近「心」呢?我們有去瞭解過自己的狀態嗎?也許回應自己的念頭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有沒有試過用自己的念頭、感受來工作呢?試試讓自己Flowing,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筆者感覺這是一個「心法」的訓練:你到底能有多「自在」地讓自己發展?無論在劇場、無論在生活,你有多敢拋掉社會的規範,擁抱自己有趣的想法,創造出美麗。
這時,助教天恩提醒道:試試看在Action時,拉開某種距離,試試向不同的對象Action,以不同的姿態Action。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感覺身處的地方,例如給2cm的距離,這是為了讓腦中浮現的畫面不要跑掉。筆者的理解是與「真實」拉開一點距離。這一方面是為了延續「長」出來的創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全。
導師們提起前文提到的陳偉誠老師曾經說過,要在工作的時候面對自己情感,看看到底可以把這個情感拉得有多開闊。而葛氏則會把這個行為成為「獻祭」。家駒說:到底你可以有多Accept和Allow自己行動呢?我們常會說如何在舞台上「自由」,這個安全的場域可以給予我們什麼,我們又能回應多少?這總獨一無二的情感與真實,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然後,子翎和天恩走出來示範「Cat」,學員們觀察。表面上看他們像是在做著一組激烈的運動,而筆者看見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探索觸感、空間,打開了視野,透過感知,產生了情感及情緒。「Cat」這個練習是基於葛氏認為人的所有情感、記憶是存放在背後的,而這個練習是為了「情感探索」。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寶箱,所有訓練都是為了打開寶箱,拿出自己珍貴的寶物。筆者想起演員的幸運及偉大,誠如前文Steve所提到「當代的表達」,我們需要釋放情感,而這一切是需要勇氣的,觀看者也能從中釋懷。
學員們開始各自「模仿」,在完成後,他們表示:「感覺到很愉悅,感受到自己的心靈」、「情境出現了」、「未知很多,同時感覺自己的身體很陌生,找不到一個舒服的開始、思緒一直影響著身體。」前文曾經提過「Studying Yourself」,每一刻都會發生不同的事,所以每一次暖身都會得到不同的體驗,這是一個個鮮活的經驗,整理「新舊」的自己,凝視著新發現的自己,擁抱自己。
導師們重提到「Copy」,是以觀察到的東西作為行徑去練習,所以每個人的切入點都不同,經驗一些身體的運作可以引發感受、畫面、情緒,接近你的內在生命。這也是一個有趣的事,到底「我」是怎麼去學習新事物的呢?筆者想起另一個領域的一位前輩曾經對筆者說:「關於『學習』這件事,你要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怎樣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到新事物。」如果要映襯葛氏的世界觀,這也是「認識自己」吧,同時要允許自己學習的方法產生改變。
另外,天恩提到在工作的同時,要留意Safety,身體與心靈的安全,要容許自己這一刻退後。筆者十分喜愛這個想法,這是「工作」,不是「比賽」。羅馬非一日建成,退一步是為了往前走更多步。
到了第三天,Steve要求大家細緻化地去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Feel which body part you are working right now」。無疑,於演員而言,身體是最重要的表達橋樑,也是畢生都需要探索的朋友。在學院的時候,老師們常說「留意細節」,而我們可以對自己身體瞭解得這般透徹,去幫我們更好的表達嗎?
「It is a part of warm up 『Why I am doing this?』」What do my eyes doing?Part of body、Part of Mind,When I doing something,how my body part work?我們自己是最好的創作材料。此刻,筆者更相信這一點。演員是一個研究「人」的職業,有時候我們必須去觀察自己、瞭解自己,從心靈層面去覺察自己反射出來的外在物理行為。如果「我」看見自己心煩時,會駝著背,來回踱步,這表達了什麼呢?是否就是「我」本能呈現不安的表達呢?
上完這幾天的工作坊,確實獲益良多。
●參考網誌:
1、史蒂芬.王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
http://www.blankspacestudiohk.com/the-politics-of-acting.ht…
2、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文字紀錄
http://www.blankspacestudiohk.com/wangh-chen-dialogue.html
筆者可以得到是次觀課的機會,實在感到榮幸。在此之前,筆者亦得知Stephen Wangh曾在本地劇團「流白之間」教授過工作坊,特此尋回兩篇在社交網絡上找到的文章來閱讀。一篇是Steve寫的論文,一篇是他與陳偉誠老師的對談紀錄。筆者想先從一個「思維」的角度去認識這位老師的世界觀及理念。
筆者先閱讀了Steve與陳偉誠老師的對談紀錄。
首先,Steve很鼓勵演員去做「問問題」這個行動,他解釋了一詞——Wonder,它代表「不知道」與「被某事驚豔、對事物保持開放」,現代社會把人馴化出一個觀念,「無知是羞恥的」。筆者亦十分認同,作為一個表演者,我們常常會碰到「我該怎麼做呢?」、「導演/老師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會聽不懂?」、「我無法理解作品所描述的事物,我該怎麼辦?」。可是,不少的原因令我們停止了發問,如「介意別人的目光」、「覺得自己問的是一個蠢問題」、「一定是我想太多了」,這個「發問」停止了,不光是停止了向他人提問,更有可能養成一個習慣:不向自己發問。
而後,Steve又拋出了一個想法://對你來說,重要的問題是什麼?//這句話打動筆者的心。我們努力去成為一位優秀的演員,學習不同表演技巧,參與不同的製作。我們喜愛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是「我」是誰?作為一個獨立表演者,對於作品、表演、自己,「我」最在乎的是什麼?「我」感受到是什麼?從而「我」所結構出來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呢?筆者會理解為抨擊我們心靈的第一個問題、縈繞我們腦海的那一些問題、反覆出現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那些似乎都很重要。當然我們的成長、受到的教育、固有的觀念,都會讓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夠純粹,但的確是重要,的確需要凝視這些問題,這甚至是我們通往一個「完整的演員」路上的一條重要的鑰匙。
Steve提議「停下來」、「停止說話,你的內心會浮現出什麼」,筆者認為這是一件非常詩意的事。有人會稱這個動作為「內觀」,去看看自己的心海正在浮動的是什麼。有時候,我們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陷入某種情緒、找不到與他人之連結等等。真的,我們需要跟「自己」溝通一下,需要整理「自己」感覺到的感覺,問問自己做出某行為是因為什麼。然後,有些問題得到答案,你能更清楚地看懂自己、明白自己。然後,你似乎更懂「角色」。
Steve亦曾在葛氏帶領下進行大量身體訓練後,腦袋得到的清明。他提到人類何時會運用到大腦,主要是會運作「分類」,而後會延伸為「自我分類」。筆者回想,的確,當代教育和社會確是令我們習慣性去分類事務,看似把一切條理化、科學化,但是否少了微妙的感覺和人性呢?現在常說一個詞——「定性」,一個行為、一個人、一個事件總會容易陷入定性,極端點說事情總變得非黑即白,少了探索可能性的空間,淪為某種「限制」。那限制了什麼呢?許多的可能性:事物的面向、自己的發展潛能等等。而後,Steven又提到他教學常用的「Image」以及一句話//劇作、所有劇作,都是關於揭露掩藏的事物。//談到這裡,可見Steve的觀念還挺「身心靈」的。我們感受、吐露出腦中的畫面與意象,整理排練出作品,更找到更內在的自己。另一方面,筆者想起大學時期的院長Ceri Sherlock說過的話:「演員要訓練的是想像力的肌肉。」Steve在這場對談中談及很多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的一些問題:科技令我們麻木焦躁、日常社會令我們迷失自我。而作為一個演員該怎麼繼續走這條路呢?也許keep Open就是關鍵。
Steve溫柔地闡述了自己的劇場觀,劇場是一個表達、發現、創造的空間,演員、觀眾齊心在人生短短的一段時間裡重啓劇場外難以感受到的感知濃度。曾經有一位劇場前輩告訴筆者,「我覺得在劇場裡、舞台上,我活得比日常生活更輕鬆自在。」如果外面的世界令我們無能為力,進劇場裡創作,興許能以安慰,探索到真我。
Steve又說://我們的工作,我認為在21是世紀得要溫柔地幫助人們去釋放所有他們習慣保持距離、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事物。//當我們在劇場工作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無論對夥伴們還是對自己,甚至是對觀眾?溫柔。這種「溫柔」並不代表「安逸」,而是感受他人之感受,探索相互間溝通的橋樑。
然後,筆者看了Steve寫的《表演的政治性》,提及「在場(Presence)」的重要性。也許劇場、生活都不該再以「旁觀」的姿態來運作,這不光是指觀眾,更是指演員。投入了就有了我們長久以來一直追求的「生命力」。還有一句善良的話語——//在舞台上開放自己並不只是一個美學的選擇,而是一個充滿著愛的公共性舉動,因此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行動。//劇場人們,共勉之。
第一天,抵達場地之後,筆者看見幾個學員正在拖地及零碎的寒暄。而後,其他學員們陸續來到開始各自Warm Up,他們在拉筋、活動手腳。Steve到了,他簡單地整理好行裝後,沒有說什麼話,簡單地向在場的人點頭打招呼,他開始觀察這個場地,感受這個場地的空間結構、燈光、氛圍、質感,靜靜地坐在一旁清清喉嚨。這都是筆者好奇的事物,究竟一位巨人會如何開始一堂課呢?他是怎麼準備自己的呢?
完成一些簡單的行政工作之後,導師之一家駒在不預告的情況下,開始了「Copy Cat」的劇場遊戲,聰明的學員們亦馬上意識到,參與其中。面對「上課」這件事不免會有點緊張,於年輕人而言,打破的簡單方法是「歡樂」。緊張的氣氛馬上鬆開了。
然後,家駒開始說話了,說出了他的觀察:也許因為觀眾席上有觀察者,學員們在熱身時都會不其然地想要「面向觀眾」。是因為被注視著嗎?這個warm up是一個表演?還是說,應否忽略觀察者的存在,獨自建立一個空間預備自己呢?Steve和家駒都沒有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
然後,家駒引領了一個「自我介紹」的環節(也邀請了觀察者們),做法很簡單,眾人圍成一圈,逐個說出「我是誰」(有英文名更好),看看在場的人們,說出今天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再說一次「我是誰」,整個過程耗時一個鐘頭。大家在說「今天發生什麼事時」,吐露出事件、日常習慣、感受、感想、情感。作為觀察者,筆者看見「我」正在分享自己:「看」的時候,有些認真地看、有些簡單地看,有些調皮的人不時對某人拋個媚眼,有些只是眼神閃過,筆者認為這個過程是有趣的,「我」在肯定聆聽者的存在,聆聽者的注意力會被「我」吸引住,也許原本「我」想說的話也會有所改變。這就是Live Performance的魅力吧,表演者不光是重複排練時工作的事情,而是吸收了所有在場者的養份,發展出一場獨特的表演。
接下來,家駒讓學員們用自己的方式暖身 15分鐘,他提醒道:不要忘記觀眾。不要切斷今天發生過的事。可以去探索空間,還可以去什麼位置?那個位置的觸感是怎麼樣的?你最不喜歡的位置是哪裡呢?你想和誰發生關係,對TA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同時可以探索與人之間不同的距離。筆者常被問道,作為一個演員,應該如何暖身以準備接下來的工作呢?這場暖身提醒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想法、自己經歷過的事,要去面對自己身處的空間、身邊的人和事。而以上這些提醒,其實可以分得更仔細,以空間為例,今天空間的觸感給予「我」什麼情感、情緒;今天「我」和空間的關係如何呢?今天這個空間給了「我」什麼想像。
在暖身結束後,各人會開始進入Child Pose(蹲、趴皆可),用身體建構一個Private Space,進行reflection。一方面,這是一個休息,身體放鬆下來,能感受到過去十幾分鐘身體累積的經驗與疲勞;另一方面,腦袋可以慢慢整合方才浮現在腦海的所有想像。
家駒提到葛氏訓練做的是「減法」,找出演員的本質,目的是「如何去準備我自己」,「我」要審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他提醒道,其實角色也需要「暖身」,皆可從感受、空間出發。不忘不時檢查自己(Check myself),允許自己發生一些事,「我」需要找到Freedom和有屬於自己的Choice。當然也要暖身「我」的想像力,保持一個覺察(Noticing)的狀態,因為這也是一個Studying Yourself的過程。
一番討論之後,家駒馬上讓學員們再進行一次「暖身」。而這一次,更需要檢視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需要些什麼?
▲參考次序是:
腳掌>小腿、大腿、骨盆>
胸口>後背>
手、肩膀、手肘、手腕、手指>
頭部、臉部肌肉>眼睛
這期間允許發出聲音,若有情緒產生就讓它出現,甚至可以交給其引領。
允許Imagine出現,也覺察這個的Imagine產生後的自己想要做些什麼。同時,留意「你的同學也是你身體的一部分」、「被注視的Imagination」。
結束之前,Steve簡單地從「身」、「心」兩個角度,討論了「暖身」這事。「心」的層面,Steve提到「Remove Label」、「Force them over there and see what happen」、「Deal with Judgement」。在座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受過學院派的表演訓練及社會道德規範。這也是前文提到的關於「觀念」的問題,每件事都必須用某種形式發生嗎?當「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面對,到底是雜念還是有趣的想法?面對那些下意識的「判斷」,到底是從何而來,「我」可以怎麼走,方法是否只有一個?而在「身」的層面,Steve則說,「Driving more thing with the body」、「Use the body to discover what happen」。演員是行動中的人,而身體是我們最重要的表達工具。這套體系正正是探討「Physical Approach」,我們該怎麼運作身體、聆聽身體,從身體中找到表演創作的素材,進而更了解自己。看來這就是這次Workshop需要探索的東西。
第二天,Steve不在場,由家駒、天恩、子翎帶領工作。這一天的開始,家駒補充了一些資料:1960年代,葛氏開始工作Poor Theatre,所以現在大家進行的是受葛氏啟發的,用身體作切入點的一套表演訓練。
然後這一天的暖身又開始了。
——找一個感覺舒服的地方進行暖身,嘗試凝視著觀眾席獲得感受,亦可從觀眾席觀望出去,看看能得到什麼?
——這是一個「活躍(Active)」的暖身,請盡量讓自己的身體動起來,保持一個覺察的狀態。
——覺察自己「念頭」的轉變,留意自己的腦袋在思考些什麼。嘗試無聲地說出自己的念頭,清楚知道自己每一刻的念頭,甚至是白日夢。
——當發現自己的念頭出現時,試試看改變自己正在做的事。
——當你聽到劇場裡的聲響、人聲時,你的念頭是否會改變?
——如果在過程中有「情緒」產生,請用動作來回應這個「情緒」。
——當念頭開始改變的時候,正在做的事也改變吧,可以改變Level、節奏、強度、速度。
——要留意自己在「發生」是的感受是什麼。
——把你的眼睛也Engage到這個work裡頭。
——整個過程盡量細緻。
「自我的覺察」是整個訓練重要的探索部份。而導師們也不斷訓練著學員們對觀眾的覺察,這有點像學院派常提到的「當眾孤獨」,「我」知道你們在這裡,「我」就在這裡和自己、和夥伴們一起工作,「我」知道你凝視著「我」,「我」也可以凝視著你;「我」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己,把自己「拉」得越來越「寬」,而這也是原本的「我」。
而後,學員們表達了想法:「我的想法、感應很難定住」、「腦海飄出一些聽過的歌」、「覺得自己不夠頑皮」、「不太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發現自己容易感覺到沈悶」、「不喜歡用身體去表達腦袋裡出現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學員們慢慢認識到自己的習慣、性格及喜好,因為現在還在「過程中」,一些心理、意識、觀念開始跑出來,你們會怎麼應對呢?
接下來,開始了一個討論:到底什麼是「身心合一」呢?到底是要「心」去接近「身」還是「身」去接近「心」呢?我們有去瞭解過自己的狀態嗎?也許回應自己的念頭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有沒有試過用自己的念頭、感受來工作呢?試試讓自己Flowing,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筆者感覺這是一個「心法」的訓練:你到底能有多「自在」地讓自己發展?無論在劇場、無論在生活,你有多敢拋掉社會的規範,擁抱自己有趣的想法,創造出美麗。
這時,助教天恩提醒道:試試看在Action時,拉開某種距離,試試向不同的對象Action,以不同的姿態Action。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感覺身處的地方,例如給2cm的距離,這是為了讓腦中浮現的畫面不要跑掉。筆者的理解是與「真實」拉開一點距離。這一方面是為了延續「長」出來的創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全。
導師們提起前文提到的陳偉誠老師曾經說過,要在工作的時候面對自己情感,看看到底可以把這個情感拉得有多開闊。而葛氏則會把這個行為成為「獻祭」。家駒說:到底你可以有多Accept和Allow自己行動呢?我們常會說如何在舞台上「自由」,這個安全的場域可以給予我們什麼,我們又能回應多少?這總獨一無二的情感與真實,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然後,子翎和天恩走出來示範「Cat」,學員們觀察。表面上看他們像是在做著一組激烈的運動,而筆者看見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探索觸感、空間,打開了視野,透過感知,產生了情感及情緒。「Cat」這個練習是基於葛氏認為人的所有情感、記憶是存放在背後的,而這個練習是為了「情感探索」。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寶箱,所有訓練都是為了打開寶箱,拿出自己珍貴的寶物。筆者想起演員的幸運及偉大,誠如前文Steve所提到「當代的表達」,我們需要釋放情感,而這一切是需要勇氣的,觀看者也能從中釋懷。
學員們開始各自「模仿」,在完成後,他們表示:「感覺到很愉悅,感受到自己的心靈」、「情境出現了」、「未知很多,同時感覺自己的身體很陌生,找不到一個舒服的開始、思緒一直影響著身體。」前文曾經提過「Studying Yourself」,每一刻都會發生不同的事,所以每一次暖身都會得到不同的體驗,這是一個個鮮活的經驗,整理「新舊」的自己,凝視著新發現的自己,擁抱自己。
導師們重提到「Copy」,是以觀察到的東西作為行徑去練習,所以每個人的切入點都不同,經驗一些身體的運作可以引發感受、畫面、情緒,接近你的內在生命。這也是一個有趣的事,到底「我」是怎麼去學習新事物的呢?筆者想起另一個領域的一位前輩曾經對筆者說:「關於『學習』這件事,你要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怎樣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到新事物。」如果要映襯葛氏的世界觀,這也是「認識自己」吧,同時要允許自己學習的方法產生改變。
另外,天恩提到在工作的同時,要留意Safety,身體與心靈的安全,要容許自己這一刻退後。筆者十分喜愛這個想法,這是「工作」,不是「比賽」。羅馬非一日建成,退一步是為了往前走更多步。
到了第三天,Steve要求大家細緻化地去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Feel which body part you are working right now」。無疑,於演員而言,身體是最重要的表達橋樑,也是畢生都需要探索的朋友。在學院的時候,老師們常說「留意細節」,而我們可以對自己身體瞭解得這般透徹,去幫我們更好的表達嗎?
「It is a part of warm up 『Why I am doing this?』」What do my eyes doing?Part of body、Part of Mind,When I doing something,how my body part work?我們自己是最好的創作材料。此刻,筆者更相信這一點。演員是一個研究「人」的職業,有時候我們必須去觀察自己、瞭解自己,從心靈層面去覺察自己反射出來的外在物理行為。如果「我」看見自己心煩時,會駝著背,來回踱步,這表達了什麼呢?是否就是「我」本能呈現不安的表達呢?
上完這幾天的工作坊,確實獲益良多。
●參考網誌:
1、史蒂芬.王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
http://www.blankspacestudiohk.com/the-politics-of-acting.ht…
2、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文字紀錄
http://www.blankspacestudiohk.com/wangh-chen-dialog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