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藝乘的身語意修行》
    • 《Thomas Richards與Jerzy Grotowski的相遇》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
《謹守:眼耳鼻舌身》

Picture
小劇場學校(台灣) x 流白之間(香港) 
【謹守:眼耳鼻舌身】演作交流計劃


小劇場學校自2010創校以來,在學、結業乃至結業後的延續,學員們在台灣各地舉辦過數次劇場創作聚會,參與活動的創作者們通常透過自主集資、尋地、找夥伴的方式,獨自或合作提出創作計劃、以及辦理劇場共學工作坊等。

延續小劇場學校的「藝術創作本應具備自主性」精神,
【謹守:眼耳鼻舌身】小劇場學校暨流白之間 演作交流計劃,由結業於小劇場學校中數位持續從事創作者發起。

本次計劃之各創作者,應香港流白之間的邀請,帶來各自合適之
獨立創作作品,包括:

●黃煒翔《聖巴斯蒂安》、
●郭孟昕《撒哈拉》、
●林子寧《分寸》、
●陳思潔《Room1》、
●梁俊文《何幸有此良師》

編彙成作品聯演,並於每場演後與香港觀眾交流。

本計畫將透過創作演出與工作坊交流,分享小劇場學校現階段之獨特身體論述與人本內涵,期盼激盪兩地劇場藝術與舞蹈創作者多元的創作語彙。
而是次將以《謹守》之命題,試圖在兩地的表演藝術場域中對話與關注,創作之於社會的種種觀點、生態、實踐與訓練方式。

日期:
2018年7月27-29日(星期五至六)共三場
時間:
星期五及六 8:00pm 
星期日 3:00pm

*節目長約1時30分,另有演後座談會
地點:
流白之間
票價:
$180
留座及購票:
座位有限。有興趣人士請電郵至blankspacestudiohk@gmail.com留座。我們將會提供入賬的方法。
facebook 活動頁
台灣小劇場學校簡介:

『當表演成為藝術且日益精緻的今天,我們沒有忘記它作為勞動工人的精神面向。』- 小劇場學校

『強調以非營利做為小劇場學校的經營原則,藝術創作本應具備自主性。
透過結合各領域優秀的劇場創作者,整合各項劇場訓練系統、建立身體論述、實踐人本精神。
做為長期工作的方向,創造屬於本土的一套劇場訓練系統。
藉此創作出具有實驗、前瞻的劇場作品。
建立台灣本土獨特風格的劇場美學,將成為小劇場學校的唯一目標。』- 小劇場學校

小劇場學校BLOG:http://littletheatreschool.blogspot.tw/
小劇場學校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TSchool/

(Photo credit:《聖巴斯蒂安》演出劇照,攝影:林蔚圻)

. 創作介紹 / 延伸資料 / 討論 .

林子寧《分寸》
​
「庭院裡的植物們,因為園丁的照顧而謹守分寸。」在書上看到這句,覺得其中自然與人為之間的相對很有趣,在人類領域裡的植物,如何才算謹守分寸?而未經人為修整而自然生長的植物,又不算是謹守其本分?

以插花、植栽、野生為三段落,描述人為的篩選、人為的控制、自然。

居家植物、都市植栽、野外森林,空間上,領域內握有掌控權的範圍,與領域外無完全掌控權之間,都市與野外的界限劃分與對待的差異性。
========
創作者簡介

林子寧
近年多關注以鬆柔出發的肢體運用方式,
作品多以簡潔的概念輔以造型與物件為發展創作。
2012參與小劇場學校舞蹈班三年制長期課程。
2013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修設計。
2014-2016 向周逸昌老師學習「動中定」與「中性的身體」。
2016至今 向王學梅老師學習「雅樂舞基礎運動技巧」、「即興舞」、「即興調」。
2016至今 向胡嘉學習猴鶴拳。
2017至今 向李智誠老師學習南管。

曾參與
2012河床劇團:美麗的殘酷
2014華格納革命指環:萊茵黃金
2015滅劇場:繞系列:花
2016滅劇場:臉

近期創作
《影外微陰-小劇場學校四作連演》:<一>
2017台北藝穗節:<三生>
濕聲 Wetsound Vol.2 秋起 : <一>
2017的我:除躁
狂想劇場:幽冥物語:紅圈
第二屆小舞會:疊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陳思潔《[room1]》
​

在歷經一次不適的精神狀態下,感知自我的意識在快速消失與掙扎緊抓之間的來回抗衡。長時間觀察父親肝腦疾病產生的幻覺躁動行為,與重要的人事物分離焦慮。用意志力緊抓著不斷消失的自我意識,不適的精神狀態過程。模擬蛾的視角趨光撲火的意象,聽說人的靈魂會附著在蛾的身上,投射到人,為了追尋心目中的火光而過程東倒西歪的既視感。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郭孟昕《撒哈拉》
​

多麼希望夜星為我鋪滿長路
多麼懼怕妄想和青春逝陷於流沙
該死的豬寮,那些有品味的人
對我設下的局
耳際這一切都讓我受夠
踩著針尖
我試著坦誠
秘密風化為細碎的砂粒滲透身體
再革命成一個新人
驕傲地,像個潑婦罵街
而月影庇護我的語言
Picture
photo credit: 林蔚圻
Picture
photo credit: 李品潔
Picture
photo credit: 李品潔
Picture

黃煒翔《聖巴斯蒂安》
​

「給我一個機會,
讓我真正的快樂。
我要正大光明,
不要丟人現眼。
讓我乾淨過完此生,
不要有一絲汙點。
一絲,
都不。」
---Sebastian

以病為命題之展演【全民健保不給付】,取材自同年六月一則國際新聞,講述一名比利時、年三十九之男子,決定將自己安樂死,因其無法接受自己會對同性產生情欲。探究人何以為狀?眾生有求生意志他卻一心尋死?

編導演:黃煒翔

編創者簡介:黃煒翔。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暨戲劇學系雙學士,自2003年迄今,參與過台灣小劇場演出工作,演出經驗豐富,包含:心酸酸工作室、三缺一劇團、狂想劇場、海島演劇、演摩莎劇團、Lyric’s Studio 人从众創作体、勇氣即興劇場、藍色沙漠中的1.33:1劇團、窮劇場、烏犬劇場、飛人集社、再拒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等。2011-2013年參與小劇場學校第一期結業生。近年所參與之演出或導演作品,連年入圍牯嶺街小劇場年度最佳節目評選,在台灣小劇場年輕世代中,非常活躍。2016年作品:心酸酸工作室【全民健保不給付】《聖巴斯蒂安之(渴) • 求 • (疒正)》、三缺一劇團 2016海港山城藝術祭《落個瑣個》、狂想劇場《解 UNDO》、海島演劇《愛的記號》、演摩莎劇團《櫻桃園讀劇計畫》、海島演劇《給台灣的最後一封家書》等。

photo credit: 林蔚圻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梁俊文《他的步伐》
​

「有時候我真的全然忘掉
友誼是什麼。
不自覺甚至瘋狂地,
我到處撒野。關於我的故事
眾說紛紜;一段羅曼史,
一個猥褻的笑話,一場戰爭,或一段空虛。
將我的善忘隨便分割,
它會縈繞四周。
我奉行的這些餿主意,
是什麼陰謀的一部分嗎?
朋友們,小心,不要走近我,
不論是出於好奇,還是出於同情。」

photo credit: 林蔚圻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 觀 眾 回 饋 / 花 絮 .

俞若玫:「久違了的小劇場味道:微言親密,近距身體,低度美學,但仍可以深刻,劇場真的不只大開大度一種,回歸精小,培植實驗,調交風格都很重要,香港可否復興小劇場,養出更多看劇的習慣和專業觀眾?」
王蘊芝:「在月蝕之夜,觀五位表演者的solo,有人談母親在家庭結構遭受的對待,有自我揭露,有對他者的關懷,有堅實的生存之流,每個演出均以身體先行,概念交給觀眾詮釋,好久沒看到如此純粹同時在表演中張弛有度的身體。
演後座談討論的內容很豐富和認真,今晚很滿足,謝謝小劇場學校和今晚的觀眾。」

Dora Lai:「篇幅短小,能量澎湃,如微小說般具有嚴密結構及完整意念;沒有對白只靠演員以身體或舞蹈去述說故事,如詩般意象無限、餘韻無窮。最難得的是在設備有限的小型劇場演出,恰到好處燈光與音效起了畫龍點精之效。台灣演員素養深厚,該在劇場身體鍛鍊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才有這樣震撼人心的表現。」
蔡迅彥:「很present,很genuine。如果想多看不同類型的表演,這個演出很值得看。」

小西:「在講求「專業化」的年代,我反而比較享受「業餘」的演出。台灣小劇場學校的學員大多日間有正職,工餘才從事表演訓練與創作,大概只有當創作跟生命相關,學員才會把有限的工餘時間,投放在不一定有同等回報的劇場訓練與創作上。今次展演的作品都有很強的身體性,身體是自我的重要構成部分,身體的展現也就是自我的展現,在這五個短小的作品,我看見了難得的誠實。要知道在文創年代,沒有計算、只希望交流的誠實從來都是稀有之物。演出是否專業?Who’s fucking care?別忘了創作最初的衝動與目的!」
李海燕:「在都市生活、工作,沒有「專業」的冠冕,享受不了以藝術之名而不理世事的奢侈,台灣小劇場學校的演員可以如此誠實而勇敢地面對、挖掘、呈現身體,實在很不容易。當然,以個人期望來說,演出如果更純粹一點就好了。當下誠實的身體和技巧是很奇怪的一對兒。它們是共生的,然而各自的完成,靠的是互相消弭。在《謹守:眼耳鼻舌身》中,技巧的身影不時出現,更誠實的身體,大概在翻越技巧之路頂端之後吧。
在一次換場景時,我留意到其中一位演員在擦地板。他的專注、速度,以及拖把以90度直角轉方向的準繩,是會令人尊敬的。之後又見到剛演出完、臉上還抹着濃妝的女演員在搬梯子。當然,我可以認為這種操作很「山寨」。但是,我們如此靠近過舞台上的每一塊台板嗎?除了自己的崗位外,我們對舞台上其他的事有多認真地了解過?我不認為台灣一定比香港好,但我們好像常常被某些價值觀捆得死死的,做不成上帝,也做不成魔鬼,連做凡人也不夠極致。」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藝乘的身語意修行》
    • 《Thomas Richards與Jerzy Grotowski的相遇》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