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跟朋友說,我的屋子四分五裂,屋子的一個角落有一個黑洞,黑洞裡住了一個充滿恐懼的我。房子的其中一個房間有一個封了塵的衣櫃,裡面困著一個佈滿了蜘蛛網的我,那個曾經短暫地感到自由自在的我。房子經歷過地震,有些斷裂的地方分得很開,無法找到癒合的力氣。房子後面有一個荒廢了的花園,充滿垃圾雜物、野草亂生、 長年陰暗、一片慘象。我的孩子卻常常喜歡在我這個屋子裏玩,他對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好奇,他拖著我的手帶我去看看那個黑洞、聽聽裡面的回音,摸摸那個充滿蜘蛛網的櫃,跳過那些破爛的地方,還有走進那個我一直都不想看見的後花園。孩子的眼睛裡充滿好奇,他覺得媽媽這個屋子很大很好玩,就算撿到了的明明是垃圾,他都可以樂上半天,這個屋子是一個探險的好地方,也是他找到安全感的地方。
我才發現在不知不覺間,孩子把光帶進了媽媽的屋子。
有了光,原來黑洞只是一個陰涼的地下室,還有一個小天窗可以打開讓陽光進去; 荒廢了的後花園原來已經充滿了肥沃的泥土, 還有青翠的小花小草在靜靜生長; 封了塵的衣櫃從來沒有上鎖、斷裂了的地方剛好可以加建露台 。我以為我很熟識我這所屋子,卻不知道黑暗裡的恐懼一直希望保護我,佈滿蜘蛛網的我其實可以隨時離開衣櫃,分開了的斷層一直讓清風吹進屋子。
我以為自己看見的就是事實的全部,但原來我所能看見的,在很早以前已經被生活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框起了。從小努力做一個不要大人憂心、盡力分擔大人生活重擔的「乖」孩子,塑造了我對生活的堅持、感受和理解,放大了生活的某些面貌甚至鑽進了一些牛角尖,同時也忽略了生活的另一些面貌甚至建立了盲點。「乖」或許可能讓人保持了生活的某種安全感,但卻犧牲了很多接觸生命更深更闊層面的能力。
儘管生命是那麼的不完整,本來,我也以為我可以過得很好,很「乖」地活著,很「乖」地渡過一生。但原來,無論我如何努力地「乖」,努力地避免壞事的發生,努力去做一個講道理守規則不傷害別人的人,也不保證我一定會過得很好,我還是會受傷、會心痛、會被背叛、要承受突如其來的痛楚。
樹上的種子一直按著四季變化規規矩矩井然有序地生長,有一天大風一吹,種子突然掉落到地上,還未回過神來,看清楚泥土的樣子,雨水就讓它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所以今天我要思考的不再是「乖」還是「不乖」,而是要看清「乖」這個概念如何規範著我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我對生命作出的選擇。《我要乖乖的活著》裡的琴、翔、亮是我們從新接觸和檢視自己的窗口,空間和木凳是我們用作投射想像的切面。在探索文本的過程裡,我們要尋找的不是如何演繹角色,而是如何聽見世界、看見自己。
有一刻,人仔在讀著文本的第三場,說著琴把自己困在廁所裡,廁所外面的媽媽不停地拍門......突然間我眼前堆放著的木凳竟變成了我那荒廢了的後花園裡的雜物,在那凌亂的雜物堆裡我看見了一個秘密,一個無論媽媽怎麼拍門我也不會說出口的秘密,我走過去,把那秘密小心的拉出來,我看到過去的我如何處置它,它好像那麼熟識有相當陌生,於是今天的我突然覺得要把秘密反過來,翻開它的另一面,我聽見人仔把那一段的文本讀完,他說:「你快點開門,你現在就立刻開門。」然後我問:「打開了門,後面會有什麼?少年時發生的事,今天可以怎樣理解?」那一刻,我的內心和我的聲音都有點顫抖,我看了一下觀眾,他們都認真地凝視著那張反轉了的木凳,我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內心各自遊走到一個怎麼樣的時空,但我在那一刻的確走進了自己的後花園,分享了一小片的自己。
當文本、行動、想像在空間裡重疊,我們不得不赤裸地面對自己。承認觀眾的存在,與觀眾四目交投,作為一個演員,使得原本透過文本的想像和在當中投射的心事,不再只是屬於自己的秘密,我必須在當下分享真實的自己。沒有了角色的面具和保護,那是一種讓人感到非常脆弱的狀態,如履薄冰。但是,這種嶄新的與觀眾透過藝術行動分享生命的關係,卻又令人非常興奮和感動。
要超越幾十年努力學習回來的「乖」,原來不需要「反叛」,我只需要把「乖」這個念頭輕輕放下,後退一步,抬頭細心地聆聽和觀看世界,自然就會知道該怎麼走。
我才發現在不知不覺間,孩子把光帶進了媽媽的屋子。
有了光,原來黑洞只是一個陰涼的地下室,還有一個小天窗可以打開讓陽光進去; 荒廢了的後花園原來已經充滿了肥沃的泥土, 還有青翠的小花小草在靜靜生長; 封了塵的衣櫃從來沒有上鎖、斷裂了的地方剛好可以加建露台 。我以為我很熟識我這所屋子,卻不知道黑暗裡的恐懼一直希望保護我,佈滿蜘蛛網的我其實可以隨時離開衣櫃,分開了的斷層一直讓清風吹進屋子。
我以為自己看見的就是事實的全部,但原來我所能看見的,在很早以前已經被生活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框起了。從小努力做一個不要大人憂心、盡力分擔大人生活重擔的「乖」孩子,塑造了我對生活的堅持、感受和理解,放大了生活的某些面貌甚至鑽進了一些牛角尖,同時也忽略了生活的另一些面貌甚至建立了盲點。「乖」或許可能讓人保持了生活的某種安全感,但卻犧牲了很多接觸生命更深更闊層面的能力。
儘管生命是那麼的不完整,本來,我也以為我可以過得很好,很「乖」地活著,很「乖」地渡過一生。但原來,無論我如何努力地「乖」,努力地避免壞事的發生,努力去做一個講道理守規則不傷害別人的人,也不保證我一定會過得很好,我還是會受傷、會心痛、會被背叛、要承受突如其來的痛楚。
樹上的種子一直按著四季變化規規矩矩井然有序地生長,有一天大風一吹,種子突然掉落到地上,還未回過神來,看清楚泥土的樣子,雨水就讓它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所以今天我要思考的不再是「乖」還是「不乖」,而是要看清「乖」這個概念如何規範著我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我對生命作出的選擇。《我要乖乖的活著》裡的琴、翔、亮是我們從新接觸和檢視自己的窗口,空間和木凳是我們用作投射想像的切面。在探索文本的過程裡,我們要尋找的不是如何演繹角色,而是如何聽見世界、看見自己。
有一刻,人仔在讀著文本的第三場,說著琴把自己困在廁所裡,廁所外面的媽媽不停地拍門......突然間我眼前堆放著的木凳竟變成了我那荒廢了的後花園裡的雜物,在那凌亂的雜物堆裡我看見了一個秘密,一個無論媽媽怎麼拍門我也不會說出口的秘密,我走過去,把那秘密小心的拉出來,我看到過去的我如何處置它,它好像那麼熟識有相當陌生,於是今天的我突然覺得要把秘密反過來,翻開它的另一面,我聽見人仔把那一段的文本讀完,他說:「你快點開門,你現在就立刻開門。」然後我問:「打開了門,後面會有什麼?少年時發生的事,今天可以怎樣理解?」那一刻,我的內心和我的聲音都有點顫抖,我看了一下觀眾,他們都認真地凝視著那張反轉了的木凳,我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內心各自遊走到一個怎麼樣的時空,但我在那一刻的確走進了自己的後花園,分享了一小片的自己。
當文本、行動、想像在空間裡重疊,我們不得不赤裸地面對自己。承認觀眾的存在,與觀眾四目交投,作為一個演員,使得原本透過文本的想像和在當中投射的心事,不再只是屬於自己的秘密,我必須在當下分享真實的自己。沒有了角色的面具和保護,那是一種讓人感到非常脆弱的狀態,如履薄冰。但是,這種嶄新的與觀眾透過藝術行動分享生命的關係,卻又令人非常興奮和感動。
要超越幾十年努力學習回來的「乖」,原來不需要「反叛」,我只需要把「乖」這個念頭輕輕放下,後退一步,抬頭細心地聆聽和觀看世界,自然就會知道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