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從限制中找到自由——鈴木忠志演員訓練法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溯。源。覺。行」 工作坊
      • 「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流白光影討論會 >
      • 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協辦劇場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文化連結

《 摄魄》


. 文化思考 .

把身體放置現場、以拍攝作為行動:
在攝影氾濫的今天,拍攝如何作為存在見證?
在現場按下快門一刻,我們見證着甚麼?


青年導演:黃宇恒

資深表演藝術家:梵谷

黃俊達+成博民

2015年11月/12月
行 動
排演何應豐全新創作劇本《攝魄》
框 架
論壇+公開綵排+錄像
公開論壇
12月12日(六)下午4時
對話嘉賓
朱迅Birdy Chu(攝影師,《我行我攝》作者/攝影師,近期展覽包括「我行我攝──香港遊行紀錄「(2012)及「It’s Just the Beginning」(2014))、蔡甘銓 Jimmy Choi(前香港藝術中心電影及録像部總監,資深策展人, 紀録片專家, 正在發展一套社會行動電影模式)
图片


. 藝行發表 .
.   資 料 / 紀 錄   .
.   延 伸 對 話   .

【黃宇恒的話】


「那些我去採訪報導的地方遭遇著巨大的困難,但即便在那裡,人們也每天生活著。那些人總有些話要說,有信息要傳達。如果我能幫助他們將信息傳達給世界,那麽就可能促成某種解決方法。若真那樣,我也就可以說,我的工作成功了。」後藤健二在一個接受日本新聞網站的採訪中說。


後藤健二,2015年初被伊斯蘭國綁架斬首的日本自由身記者。


人為甚麽要經歷矛盾、衝突、仇恨?為甚麼暴力總是如影隨形一樣的出現?人真的要經歷那麼多人為的苦難才可以?


相信後藤健二和無數的戰地記者都曾經帶著類似的疑問踏上滿是硝煙的異國土地。


那麽,矛盾、衝突、仇恨、戰爭、苦難,應該要歸疚於誰?人性?造物主?還是自由意志?


如果人真的有自由意志,人便責無旁貸。我們以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為自己作主,但又把責任交到別人肩上,認為事不關己,錯不在我。


若果身在和平安逸的我們跟這些面對巨大困難的人唯一的關連,只是那寥寥數字的新聞稿、新聞片段及新聞照片。我們又怎樣消化這些遙遠的事件?只是蜻蜓點水,漣漪平息了便消失於潛意識的深處?


戰地攝影報導由ROBERT CAPA等人開始,普羅大眾因為他們的照片而受到莫大衝擊,首次目睹戰爭比較真實的面貌,掀起一股反戰情緒。然而媒體及當權者很快便己經察覺到這些影像的力量。記者採訪自由被受限制,編輯因政治、市場等因素決定發佈那些照片、怎樣裁剪又配以甚麽文字,往往完全改寫大眾接收到的資訊。因著種種操控,變成了有效控制大眾思想的工具。難怪HENRY CARTIER BRESSON 要求用他的照片的人不可以隨意裁切。


事實上,當我們透過名為意識的管道來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對於意識焦點投放的選擇本身己經是一種裁切,跟攝影、報導的選取裁切無異。既然如此,報導及相片裡所能傳達的最真實部分,可能不在於物理客觀事件中,而在於拍攝敘事者當中傳達的感知及經歷。


我們很習慣批判,以為自己看清世局。卻不知自己身處於無形的奴隸制度之中。我們所思所想,我們需要甚麼都被精心導引。我們以為我們全天下資訊唾手可得,殊不知而經過精心過濾,或引導我們如何接收解讀。面對與我們理解不符的,我們抱懷疑和拒絕的態度。我們太過習慣把一切視為消費品而不自知。儘管那是關於一個人於生死邊緣掙扎求存的故事。我們只消費那段文字,那個影像,那分同情。我們有真的把那個人當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看待嗎?只是一個人。不附加任何立場,管他宗教、政治、道德、倫理。我們能夠去嘗試理解事件、以及傳達這個事件給我們這個行為本身所包含的特殊意義嗎?

比起「客觀事件」本身,當中所載著的「種子」可能更為真貴,更為真實,更為重要。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從限制中找到自由——鈴木忠志演員訓練法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體操」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溯。源。覺。行」 工作坊
      • 「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流白光影討論會 >
      • 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協辦劇場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