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藝乘的身語意修行》
    • 《Thomas Richards與Jerzy Grotowski的相遇》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吳文翠
​《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Picture

複雜得剛剛好又要能夠不斷地重複

​
適合作為展演前暖身的門徑(approach)需要具備幾個特色:(1)要具有能夠不斷深入的途徑;(2)要具有複雜得剛剛好又能夠不斷地重複的形式;(3)要具有能突破重複規則且隨時可接回原來途徑的運行機制;(4)可無限重複同時又具備單一點深入的自律與自由。

印度音樂(註1)與韓國農樂(註2)的節奏性都具備以上特色,尤其韓國農樂演奏時有非常強的身體性,這點對於身與心都能產生很大的催化作用。

根據我親身的經驗,太極導引也具備這樣的暖身特色與可能性。而且在進行太極導引過程中如果再加上「想像」某物或某場景的運用,更適合作為展演前的暖身。

既深入又開展,既自律又自由

做為暖身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性,本文將以太極導引做為暖身來詳加說明。

以太極導引來實作是練內功,若以一套簡單的太極拳來實作則是運行氣。太極拳架是一種形式,我們也可以將一套表演內容當作一套形式/行動程式。拳架與表演行動程式的差別在於——拳架包含身體行動、意念、呼吸、當下的覺察、你是你自己不是他者;而表演行動程式則包含身體行動、意念、呼吸、當下的覺察、你是你自己同時也是他者(這裡的他者,指的是表演內容所須進入的角色,以及這角色在文本裡所須呈現的狀態與過程)。

以展演所需來說,暖身必須使做者能夠既深入又開展,既自律又自由。

太極導引會讓整個世界變得很安靜
​

 《我歌我城‧河布茶》(註3)彩排時演者各自以個人方式進行暖身,首演前則以45分鐘時間只重複太極導引的一組動作形式[弧線升降],空間想像是正面面對觀眾席。——結果是演者感覺自己身心明顯地安靜下來了,整個世界變得很安靜,行動既自如又安靜;從觀者的角度看來覺得演者們的氣息變得沉靜而綿密,不再焦躁了。梁馨文覺得個人暖身時雖然她也是做[弧線升降],但聽完指令細節之後與大家一起做,擴充的面向更廣、細節更多、能量充滿更飽滿。除了身心安靜氣息綿密之外,張采軒覺得自己背後的空間變得很大很深;周承慧覺得腳下的力量變得很穩很穩,腳板與地面的連結更加深了;姚喻文則覺得這一套暖身,對相對有機的表演來講,很重要,因為它「在」又不會冷掉,不會回到頭腦運作模式的冷掉。

第二場以40分鐘重複[弧線升降],空間想像是背對觀眾席。——結果是演者的氣息更綿密潤滑,製作人莊雅雯在旁看得膽顫心驚,覺得演者們動作上與互動上似乎都太敢太放開,玩很大。我覺得是因為演者們的能量非常充滿,所以才能自在地玩,讓一切走到更極致、更細膩,總在最後一刻才收,所以才會看起來玩很大。姚喻文則說:「因為每天都會有一點小小的差別,而那一天所發生的,對我來說是還在範圍以內,所以我沒有感覺到雅雯所緊張的緊張。」

第三場以50分鐘重複[弧線升降],空間想像是非慣用手面向觀眾席,並且加上與角色相符的動物想像。——結果是能夠「以身體進行想像」的人,身體裡多了動物的能量;而「一進行想像就大腦跑出來想」的人,[弧線升降]身體行動所創造出來的能量,好像被大腦隔絕了,無法像前兩場那般身心融合。

第四場以50分鐘重複[弧線升降],空間方向自由,仍然加上與角色相符的動物想像。——結果演者們好像多了一種展現,並不是說演者在表演動物,而是動物想像讓他們多了一種展現與投射,好像能夠多往外看出去一點、再做得更多一點。想像台灣土狗的王昊天說:「動物能量讓我更自在更忘我」;想像老鷹的姚喻文說:「沒有把握的部分,有時候你能把握、有時候又不能把握,動物想像讓這些不能把握的,都不太算是問題了,好像更可以把握了。」

創造一個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演出之前的暖身,是以長時間進行一組太極導引動作,對演者有什麼影響?」

演者覺得它很單純,而這個單純裡面又走得很深,所以在表演前做這件事情蠻適合的,因為一個表演無論如何是一個一個個體去發抒情感與行動。它可以讓大家把之前已練習的,再一次地讓身體深入深呼吸進去深一點。又能夠讓元素走得更深,走到個人當下的生命階段。

姚喻文覺得「如果暖身的時間無法太長時,只要[弧線升降]做三次就夠達到基本的暖身,不管接下來是要說話、要動身體,都能具備一種基本狀態。做第一回時,當腰前彎時,整個世界會變得很安靜,身與心都能靜下來;做第二回時,身體又更往外開;做第三回時,這既靜又開放的狀態不只已經足夠且又能更延長出去。在為接下來的展演做準備前,若如此做三回合,就能夠達到很基礎很大的作用,不管之前有多少事情要進行,化妝、換衣服、準備道具等等,只要做三回,那產生的作用就像文翠常說的,動作出去之前要給自己一個呼吸沉靜下來,那個呼吸創造一個沉靜的空間,[弧線升降]暖身也為接下來要進行展演的自己創造一個有餘裕的空間。尤其後彩虹式的脊椎延展時,在脊椎無限往外延展之間,讓核心丹田更往下釘,因此在開展之時反而更能感覺到核心丹田穩穩的力量。這也是讓心穩定下來的重點,因為腦袋是心,核心丹田也是心,甚至核心就是身體的心。」 

重複練千遍像以文火慢慢燒掉身體的慣性

發展出太極導引的熊衛老師是我的太極啟蒙老師,也是引領我深入太極的恩師——他從練習太極拳進而發現太極如果不侷限於拳架形式時,太極根本上就是一種動禪,一種在動之中印證生命的冥思。

初練太極的那幾年,我與師兄們每天早上去新店溪畔隨熊老師練習。有天早晨熊老師跟我們分享前一晚他如何在頂樓(當時頂樓還沒有蓋練功房),數小時不停地練千遍[雙併旋轉],感覺好像與天上的圓月一起在跳旋轉舞。

 熊老師進一步說明,打太極像以文火慢慢燒熱身體,一小時又一小時地練,一天又一天地持續練,就如同往熱能正慢慢旺起來的身體裡添柴火,持續性很重要,如果身體還沒有達到蒸騰氣化的階段,柴火就熄了,身體冷掉了,就必須另起爐灶重新添柴火。

熊老師所分享的月光下練千遍[雙併旋轉]的經驗,適用於暖身淨化,適用於持續性修煉,適用於練習剝除個人慣性,適用於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

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也說過類似的話:「你在燃燒,燒掉你身體的慣性,因為你的身體也是種慣性。當你身體的慣性燒光了,有些東西開始出現:你感覺與萬化冥合,彷彿一草一木都是某個大潮流的一部分;你的身體感覺到這個大的脈動,於是開始安靜了下來,很安祥地繼續運動,像浮游一般,你的身體似乎在大潮流中隨波逐流。你感覺身邊的萬物之流浮載著你,但是,同時之間,你也感覺某種東西自你湧現,綿延不絕。」(註4)

太極導引是一種精煉身心的鍛鍊途徑,能讓練者進入深層能量充滿狀態,同時也是一種絕佳的展演前暖身方式,既深入又開展、既自律又自由的特色,能為演者儲備既深且闊的最佳表演狀態。

選擇什麼樣的暖身方式,事實上也等於為這一場展演種入什麼樣的種子。


註釋: 

註1:印度音樂節奏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_3g8zgMf0
註2:韓國農樂說明:https://twh.boch.gov.tw/non_material/intro.aspx?id=346;農樂表演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YWwCvs1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b0WxnPoZs  
註3:《我歌我城‧河布茶》於2017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大稻埕「新芳春行」演出,導者是吳文翠;演者是王昊天、周承慧、姚喻文、梁馨文、張采軒。
註4:葛氏這段話源出於”The Grotowski Sourcebook”, eds.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1997, New York: Routledge. P263-65。  Jerzy Grotowski 以「力量的走路」(walk of power)來說明持續性極慢走路可能達到的狀態,鍾明德老師譯出此段文字,收在〈三身穿透本質出:葛羅托斯基的身體觀再探〉一文裡。

文章承蒙吳文翠老師准許轉載。原文連結:
​http://www.doorsofspirit.com/main/ebook_view.aspx?siteid=&ver=&usid=&mnuid=1046&modid=3&mode=&eid=162&cid=12&noframe=&fbclid=IwAR3rHkzKsdfOG9kxtm8RCxG_5OPzfLr-YKaX8cYi1lrTeumy4fGlBfufVRs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藝乘的身語意修行》
    • 《Thomas Richards與Jerzy Grotowski的相遇》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