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 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流白之間主辦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主義也成為了國際藝壇的一個新景象。
我們邀請了與印尼的爪哇宮廷舞及面具表演大師Bambang Besur Suryono、教授跨文化表演體系Psychophysical Acting的韓國表演藝術家Sunhee Kim、跨文化戲劇學院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 ITI (前身為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 TTRP)畢業生梁曉端小姐,在來自香港、穿梭歐亞接受訓練及作教學的表演工作者吳紹熙先生主持下,談談他們各自在訓練、創作、表演、以至製作的跨文化實踐。
對談內容:
- 多文化?文化融和?跨文化?(吳紹熙)
- 身體在跨文化的存在方式 Existence of body in intercultural(Bambang Besur Suryono)
- ITI,一所跨文化戲劇學院的探索與實踐(梁曉端)
- 以本年2月在挪威導演作品《Mother Project II》的經驗談跨文化及跨界別製作的創作過程(Sunhee Kim)
主持:
吳紹熙(香港)
分享藝術家:
Bambang Besur Suryono(印尼)
Sunhee Kim(韓國)
梁曉端(香港/新加坡)
註:跨文化戲劇學院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 ITI ,(前身為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 TTRP)於2000年由郭寶崑先生及現任院長T. Sasitharan所創辦。現時學院所舉辦的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全日制課程,專為訓練專業當代跨文化劇場演員而設。學生會接受多種亞洲的傳統劇場體系訓練,同時會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訓練方法。
課程內容包括:
- 四個亞洲的傳統戲劇表演形式,包括京劇、印度的苦替牙坦(一種古老的梵劇)、哇揚戲(傳統爪哇宮廷舞劇) 以及能劇。
- 演技、聲音及說話、形體、劇場科藝、太極及人文學科等訓練。
ITI :www.iti.edu.sg | www.facebook.com/ITIsg | www.youtube.com/ITIsg2000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主義也成為了國際藝壇的一個新景象。
我們邀請了與印尼的爪哇宮廷舞及面具表演大師Bambang Besur Suryono、教授跨文化表演體系Psychophysical Acting的韓國表演藝術家Sunhee Kim、跨文化戲劇學院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 ITI (前身為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 TTRP)畢業生梁曉端小姐,在來自香港、穿梭歐亞接受訓練及作教學的表演工作者吳紹熙先生主持下,談談他們各自在訓練、創作、表演、以至製作的跨文化實踐。
對談內容:
- 多文化?文化融和?跨文化?(吳紹熙)
- 身體在跨文化的存在方式 Existence of body in intercultural(Bambang Besur Suryono)
- ITI,一所跨文化戲劇學院的探索與實踐(梁曉端)
- 以本年2月在挪威導演作品《Mother Project II》的經驗談跨文化及跨界別製作的創作過程(Sunhee Kim)
主持:
吳紹熙(香港)
分享藝術家:
Bambang Besur Suryono(印尼)
Sunhee Kim(韓國)
梁曉端(香港/新加坡)
註:跨文化戲劇學院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 ITI ,(前身為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 TTRP)於2000年由郭寶崑先生及現任院長T. Sasitharan所創辦。現時學院所舉辦的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全日制課程,專為訓練專業當代跨文化劇場演員而設。學生會接受多種亞洲的傳統劇場體系訓練,同時會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訓練方法。
課程內容包括:
- 四個亞洲的傳統戲劇表演形式,包括京劇、印度的苦替牙坦(一種古老的梵劇)、哇揚戲(傳統爪哇宮廷舞劇) 以及能劇。
- 演技、聲音及說話、形體、劇場科藝、太極及人文學科等訓練。
ITI :www.iti.edu.sg | www.facebook.com/ITIsg | www.youtube.com/ITIsg2000
日期及時間: |
2017年6月17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8時至10時半 |
地點: |
流白之間 |
費用: |
費用全免,歡迎參與。 歡迎到場隨喜捐獻,資助自由自主、民辦非牟利的藝術中心。 |
分享藝術家簡介:
Bambang Besur Suryono (印尼)
Bambang Besur Suryono表演爪哇梭羅傳統宮廷舞Wayang Wong Istana Mangunegaran超過20年,除了經常於皇宮中表演外,更是窮畢生精力研習這項技藝,同時擔任印尼藝術學院Indoesian Arts Insitute的形體訓練導師,亦出任Red Batik Solo Community的藝術總監一職。
他融合了印尼各地方土著的發聲方法,創立了一套名為Besur’s Technique的身體訓練體系。此體系著重於極慢、細緻,及流動的動作作基調,藉著呼吸、聲音和形體動作開發表演者的身體敏感度。這套體系曾經於在多個國際性的課程或工作坊中運用過,包括Minnesota University, Mineapolis, USA (2008), Swarthmore College , Philadelphia, USA (2009), SOAS London (2009, ISI Surakarta, Indonesia (2000-2015), and Akademi Seni Mangkunegaran (2006-2015) ,而且效果蜚然。
Bambang Besur Suryono (印尼)
Bambang Besur Suryono表演爪哇梭羅傳統宮廷舞Wayang Wong Istana Mangunegaran超過20年,除了經常於皇宮中表演外,更是窮畢生精力研習這項技藝,同時擔任印尼藝術學院Indoesian Arts Insitute的形體訓練導師,亦出任Red Batik Solo Community的藝術總監一職。
他融合了印尼各地方土著的發聲方法,創立了一套名為Besur’s Technique的身體訓練體系。此體系著重於極慢、細緻,及流動的動作作基調,藉著呼吸、聲音和形體動作開發表演者的身體敏感度。這套體系曾經於在多個國際性的課程或工作坊中運用過,包括Minnesota University, Mineapolis, USA (2008), Swarthmore College , Philadelphia, USA (2009), SOAS London (2009, ISI Surakarta, Indonesia (2000-2015), and Akademi Seni Mangkunegaran (2006-2015) ,而且效果蜚然。
Sunhee Kim (韓國)
於英國University of Exeter博士學位畢業。Sunhee Kim自2002年起跟隨Phillip Zarrilli學習「身心合一」訓練,並多次與Phillip Zarrilli作表演上的合作。她在英國、韓國及香港有廣泛的教學經驗,在本年秋季,更將擔任以助理導師的身份和Phillip Zarrilli在新加玻跨文化表演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任教。
她在歐亞多國工作並生活多年,發展了一套對演員訓練及跨文化表演的獨特觀點。除了接受Phillip Zarrilli的訓練外,她亦把自己長期進行佛教冥想的心得融合到訓練和表演當中。她最近曾於新加玻實踐劇團擔任導演,亦於今年二月獲挪威的Nordland Teater諾爾蘭劇院(Nordland Teater)邀請及委約表演。
於英國University of Exeter博士學位畢業。Sunhee Kim自2002年起跟隨Phillip Zarrilli學習「身心合一」訓練,並多次與Phillip Zarrilli作表演上的合作。她在英國、韓國及香港有廣泛的教學經驗,在本年秋季,更將擔任以助理導師的身份和Phillip Zarrilli在新加玻跨文化表演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任教。
她在歐亞多國工作並生活多年,發展了一套對演員訓練及跨文化表演的獨特觀點。除了接受Phillip Zarrilli的訓練外,她亦把自己長期進行佛教冥想的心得融合到訓練和表演當中。她最近曾於新加玻實踐劇團擔任導演,亦於今年二月獲挪威的Nordland Teater諾爾蘭劇院(Nordland Teater)邀請及委約表演。
梁曉端 (香港/新加坡)
現定居新加坡,多文化背景的她,出生于中國廣西,6歲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教育畢業於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 。 曉端為新加坡 「表演訓練與研究課程」(TTRP)(現為跨文化戲劇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第二届畢業生。在TTRP,接受專業當代演員的訓練,同時學習四種亞洲古典戲劇體系訓練,分別為印度Bharatanatyam 舞蹈、中國京劇、印尼宮廷舞劇Wayang Wong及日本能劇;當代演員訓練包括太極與冥想、形體、聲音與台詞、Impulsive actor training和史坦尼拉斯夫斯基體系。
曉端細膩而獨特的肢體表現和情感,使她有機會與香港不同的表演團體合作,包括進劇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不枷鎖舞踴館、何必館等等。 於新加坡劇場,曉端涉獵範疇包括戲劇教學、導演、演員。近期作品包括:環保親子劇場-尋找雨水的少女(韓國首演),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呈獻短片 《回程667》。
現定居新加坡,多文化背景的她,出生于中國廣西,6歲時跟隨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教育畢業於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 。 曉端為新加坡 「表演訓練與研究課程」(TTRP)(現為跨文化戲劇學院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第二届畢業生。在TTRP,接受專業當代演員的訓練,同時學習四種亞洲古典戲劇體系訓練,分別為印度Bharatanatyam 舞蹈、中國京劇、印尼宮廷舞劇Wayang Wong及日本能劇;當代演員訓練包括太極與冥想、形體、聲音與台詞、Impulsive actor training和史坦尼拉斯夫斯基體系。
曉端細膩而獨特的肢體表現和情感,使她有機會與香港不同的表演團體合作,包括進劇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不枷鎖舞踴館、何必館等等。 於新加坡劇場,曉端涉獵範疇包括戲劇教學、導演、演員。近期作品包括:環保親子劇場-尋找雨水的少女(韓國首演),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呈獻短片 《回程667》。
對談主持簡介
吳紹熙 (香港)
劇場演員、導演、形體指導、面具製作師、戲劇教育工作者、北美戲劇治療協會註冊實習戲劇治療師(NADTA, US)和註冊催眠治療師(IMDHA, US)。
於倫敦完成 LISPA 的兩年制的 Lecoq 形體劇場訓練和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orporeal Mime 一年制的 Decroux 默劇訓練,亦是完成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 (Centre of Playback Theatre) 四階段訓練的畢業生。其他重要的劇場訓練包括:德國著名的 Familie Floez 劇團學習面具設計與製作、完成在意大利 Centro Maschere e Strutture Gestuali 由Donato Sartori執教的面具設計與製作專業系統訓練、多年來參加波蘭「山羊之歌」劇團的Coordination Techinque密集訓練、Philippe Gaulier的Buffon和小丑訓練、John Wright的小丑訓練、Angela De Castro的小丑訓練、Peta Lily的暗黑小丑(Dark Clown)訓練、以及和栗由紀夫、Seisaku和Nagaoka Yuri等老師的舞踏訓練等等。
吳紹熙 (香港)
劇場演員、導演、形體指導、面具製作師、戲劇教育工作者、北美戲劇治療協會註冊實習戲劇治療師(NADTA, US)和註冊催眠治療師(IMDHA, US)。
於倫敦完成 LISPA 的兩年制的 Lecoq 形體劇場訓練和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orporeal Mime 一年制的 Decroux 默劇訓練,亦是完成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 (Centre of Playback Theatre) 四階段訓練的畢業生。其他重要的劇場訓練包括:德國著名的 Familie Floez 劇團學習面具設計與製作、完成在意大利 Centro Maschere e Strutture Gestuali 由Donato Sartori執教的面具設計與製作專業系統訓練、多年來參加波蘭「山羊之歌」劇團的Coordination Techinque密集訓練、Philippe Gaulier的Buffon和小丑訓練、John Wright的小丑訓練、Angela De Castro的小丑訓練、Peta Lily的暗黑小丑(Dark Clown)訓練、以及和栗由紀夫、Seisaku和Nagaoka Yuri等老師的舞踏訓練等等。
. 分 享/花 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