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作為一種獻祭
時間: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晚上21:00-22:00
地點:牛棚藝術村前進進牛棚劇場
講者:Stephen Wangh (葛羅托斯基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初代弟子,紐約大學榮譽教授)
逐字聽打、翻譯:黃家駒
我們學習了這個體系的一點東西。通常我不會那麼快進入文本的工作,你會花更多時間在工作身體上。有一些練習會讓我們探索如何可以長時間地維持工作於一個形象。另外有一些練習讓我們學習如何使用我們的雙眼。也有一些練習是特別關注我們之前談到的「力度」。我們究竟要用多少力?很用力的感覺是如何的,用少一點力的感覺又是如何的。我們剛開始了這個探索,但有些特別的練習是去探索在兩者間遊走的感覺。然後我們會進入小品排練(scene work)。小品排練就像是兩個人的plastique練習,但亦同時在探索兩個身體之間的距離。在小品排練中這叫作「走台位」。當你在枱上移動你通常都是在走近或移離另一個人或形象。所以在小品排練中,我們其中一樣會處理的就是「空間」。然後我們有一些練習是特別與探索不同情緒有關的。因為有些人會教易流淚而較難生氣,有些人則對恐懼這個情緒比較陌生,所以我們在練習容易的情緒時,也嘗試一些比較困難的情緒,而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在小品排練後我們會進入角色的練習。在這個班中我們除了在一段獨白中有嘗試進入一隻牛的角色化工作以外,並沒有進入任何的角色練習。但你們可以學習如何用身體和聲音去形構角色。這些我們都還沒有觸碰到,但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讀我的書,以上的東西都已經包括在書裏面了。
不過我準備跟你們講的話,有一部份是啟發至昨天的台灣大選,而且關乎到葛羅托夫斯基所說的「獻祭」(sacrifice)。並實當我初次聽到他說「獻祭」這個用詞時,我覺得很奇怪。他也有用「神聖」(sacred)這個詞語。當他說到神聖演員時,我是完全感到不知所云。對我來說這實在太超現實了。當我們跟隨葛羅托夫斯基學習時,他會叫我們進入房間,但是不要在中間穿越這個空間,因為這個房間的中央是神聖的。我們都覺得很困惑,我們又不是宗教狂熱分子,那他究竟是在說些什麼?但到了現在我開始明白多一點他當時的意思。她說的是演員可以讓工作充滿神聖性(sacredness)。你要做的是允許你的工作變得非常重要,重要得就像是神聖一般。這與這個形象是不是神聖、是不是庸俗無關,而是當你認真看待一件事物時,它就會變得神聖。例如當你發現自己在嬉笑,那麼認真對待嬉笑的感覺會是如何。你們都很擅長嬉笑,也笑得很多。但如果嘗試一下在嬉笑中探索不同的節奏和音調,那又會如何呢?而這將會令嬉笑變得神聖。而其中一個葛羅托夫斯基用到的詞就是「獻祭」。
而其實一方面我想談「獻祭」,另一方面我也想談「寛宏」(generosity),這兩樣東西好像是相反的但其實不然。例如,如我所說的我們只是剛開始了這個體系的工作。昨天我跟你們其中一些人說過我們只是剛剛踏上路途。每人在這個體系的工作中都有不同的進度,所以你要對自己的過程保持耐性。「哦,那個人在工作着這個東西,而我卻在工作另外的東西,那麼我應該…」這樣的說話對你並沒有任何幫助。你要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保持耐性。耐性有時感覺像「獻祭」一樣,你可能會想到:「忍耐,所以我還要等待我的雪糕甜點嗎?我要先吃光桌上的蔬菜才可以吃雪糕嗎?我可沒有這個耐性,我現在就要吃雪糕!我現在就要成果!我想要演那個角色!」以前有一個學生才上了一兩課就跟我說他下星期就要演出,他應該如何把這個訓練體系用到他的演出上。我對他說:「不要現在就想如何把它運用到演出上,你只是剛剛開始。」所以耐性有時感覺就好像獻祭犧牲一般,要把你的滿足和喜悅延後,但其實耐性是對自己的寬宏。所以有時候感覺像犧牲的舉動,其實卻是一個寬宏和有善的行動。
我不知道這裏的新聞如何報道,但我在網上讀到的美國報紙都在說香港的示威影響了台灣的選舉,而正是香港再發生的事情令台灣變得讓中國大陸感到寢食難安。這是值得恭喜的事!但你們也許聽過香港有些人談到他們願意為香港作終極的獻祭犧牲,而他們的意思是要死在警察的子彈下。不!你們本來為自己做的事,卻只是幫助了在遠方台灣,這才是真正的獻祭!我不知道香港將來會如何,但香港獻祭了自己以拯救台灣的人民。這很美好,很棒,真的。獻祭的意思不在於為你自己獲取即時的成果。獻祭,是你因為一些事情是必要的、美麗的、美好的,因為它是真理所以你必須去做。它未必可以拯救你,但或許對其他人來說你是做了一些很美好的事。
所以葛羅托夫斯基用到「獻祭」這個詞。葛羅托夫斯基說:重要的是用你在飾演的角色去研究我們日常的面具背後究竟藏着些什麼,以及研究你的內在正發生一些什麼事情,以你最內在的自我「去獻祭,去揭露」(to sacrifice it, to expose it)。所以「獻祭」的意思是打開你自己,脫下你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戴上的面具,容許你的內心顯露。(向其中一位學生)你在之前的獨白呈現時說道:「我的心跳的像瘋了一樣!」這就對了!在這麼多人面前讓自己真實地感受就是你的獻祭!(向另一位學生)又或是像於今天課堂中在這麼多人面前淚流滿臉!葛羅托夫斯基所說的「獻祭」就是不再掩藏著自己。他也說:「在這個特別的界別中,這樣作自我獻祭的演員敢於跨越既定的規範,並因此將獲取自我內在的和諧、心的平靜。他的身心也變得更健康。」然後他說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比一般人更正常因為他沒有在掩藏自己。但「獻祭」不一定是一些很大很有象徵式的行為。它可以是一些很微小的片刻,例如那個你甘願去冒着風險去勇敢的看着觀眾眼睛的片刻、那個你即使很害怕但依然咬着牙關去做虎跳(Tiger Leap)的那一個片刻、那個你容許自己感受到強烈情緒但依然繼續鑽下去的那一個片刻、以及像我之前提醒你們其中某些人,要你們敢於相信自己、敢於說「嘩,我剛剛做了些了不起的事」的那一個片刻。這可以是很困難的。很多人會發現到要認可自己做得到一些事情是很困難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就是要容許你自己去真誠經驗每一個當下,然後覺察到那些事情正在發生,而不是立刻就否定自己說我本應該做到其他事情。我在跟你們談話時,你們常常都會在說話中加上「但是」這一個詞。不!不要說「但是」!在「但是」之前你應該先說「剛才的感覺很好,如果下次我再做這個練習的話我會想再多做一點什麼什麼。」而不是說「剛才的感覺很好,但是……」這個連接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是關於當你在表演時,無論生起的是什麼,也完全地經驗所有片刻而沒有任何保留。你們有很多人已經發現保持呼吸和放下之前的一個片刻,下一個片刻才能生起。而你能夠看得到。你很容易就能夠看到哪些人在執著於上一個片刻。你會看到他們做了一些手勢,而當他們嘗試捉到另一個表演片刻是他們的手勢卻沒有轉變過。而你真的需要放下。有些時候只是技術性地放鬆一些肌肉就能夠做到,但這不是只要放鬆到讓兩隻手臂都無力地垂下才成。我的意思是只需要足夠地放鬆,容讓下一個片刻能夠走進你的心內。
你們之前問都關於宗教性修行的事情。我不是什麼宗教的信徒但我有打坐的習慣。我們可以用幾個方面談論這個工作體系跟禪修的關係,而這兩者之間確實有幾個共通點。當然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講求「覺察」。把覺察訓練得越來越細緻。在禪修練習中我們要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感受,然後訓練自己在新念頭生起是能夠更快去覺察到它。而在這個工作體系中也是再講求「覺察」。你其中一部份的工作單純地去保持「覺察」。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強調着要問你們「發生了什麼事?」的原因。我們在排練馬克白夫人的那一幕時,你確切地在形容在你身上發生了些什麼事,這樣你就開始培養你即使在做著一件事,但依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那個心性。
然後就是兩個範疇都關於身與心的關係。我手上的這本書是鈴木俊隆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 by Shunryu Suzuki)。在書中他說到很多人以為禪修就是要制止你腦袋的運作。他說這是錯誤的。禪修並不是只要制止你腦袋的思考,禪修的意思是要讓你的腦袋重新連接你整個身體,讓你的腦袋跟隨着你的呼吸。當你全然專注地在打坐時,雙腿的疼痛也不會讓你感到困擾。它不再是一個問題。「噢,我有痛感!痛!痛!這就是痛楚。這就是痛楚的感覺。」而不是想:「有些不對勁,我要修正一下。」而在表演中,當你覺得「我感覺到很多。這個感覺很傷痛」時,能夠說:「是,我感到很傷心。嘩,這一段戲在運作了。」
另一個關於禪修和這個工作體系的平行點是我在今堂稍早時談到的「被動」。當我們在工作文本時,當我們選好了形象連結及知道它如何轉變後,我們要做的就只是讓這些形象連結在你身上發揮作用。情緒會自然生起,那些形象會帶領著你前進。你的工作就只是讓它自己發生,而不是不刻意做些什麼。我們都習慣於要做一些東西。但在這個工作體系中,跟打坐一樣,不是講求「做」,而是講求「容許」,容許你的驅力(impulse)生起,容許你自己擁有念頭、情緒。
這個工作體系和禪修的另一個關係是禪宗道的「佛性」。藏傳佛教叫這個做「本初善」(the ground of basic goodness)。佛教認為生命的三個大煩惱是貪、嗔、癡。但當你覺得碰上問題時,最佳的應對方法都是「對你自己更好一點」(Be kind to yourself),並覺察在面對問題的同時,一部份的你依然可以保持溫柔。你會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好。而在我們的工作體系中,我們在一直培養著…不是培養,而是去揭露這個一直被我們棄置在一旁的這一部份的自己。在學校或者在家中,我們都一直在學習哪個答案是正確、哪個答案是錯誤的。但在我們這個工作體系中並沒有所謂錯誤答案,一切都只是正在實際發生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對自己很友善,你需要覺察到你有能力覺察到這些東西。因為我們一直被訓練去注視著錯誤的東西。當我寫作時,每當我寫好一頁然後再重新翻看我寫的東西,我眼裏看到的只有不足。「我要重寫這一句,這個字我用得不好。」然後我就寫不下去了,因為我只能一直在批評自己。在我喜歡重寫的感覺,因為我可以把文章修改得更好。但我以前只會一直在想自己寫得有多爛,有多差。表演也是一樣,每一次表演時你也可以一直批評自己演得不好,因為沒有一個表現是完美的。你可能會想:「噢,這裏我演錯了,那裏我演得不好,我又忘記了做那一個動作…」而訓練自己進入另一個思考模式的是非常非常重要。要學會你能夠記得出錯的地方。記得自己的錯誤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更重要的是你要首先學會肯定自己正確地做到的事。「這一個片刻是很好的,我哭得身體也在顫動,而我覺得這個片刻真的很棒!」當你對自己作出肯定後你就可以再返回檢討那些不足的地方。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改變憤世嫉俗和自我貶低的習慣。憤世嫉俗就是覺得什麼事物也是壞的,我看所有東西也只能看到它的缺點。我走到街上只能看到垃圾,我在街上只能看到人們痛苦的面容,然後我還可以繼續無限伸延下去。你可以成為一個覺得這個世界滿是問題的憤青。是的,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我也是這樣的。我很習慣去注視所有事物的問題。這是我的習氣。我已經花了很多年時間去改善,但我的這一部份習氣依然存在。其中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大困難就是,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去批評別人是很酷的事。這很酷。他很蠢,我很酷。但是表演並不酷。表演是很艱辛的。這樣的「酷」會令你不再受任何事物所觸動。你看,街上有一個乞丐,有些人在受苦,哈哈,這些人都是笨蛋,我不會受觸動的。我知道溫室效應正在發生,那麼我住得高一點就好了。這樣你即使面對災難,也依然保持冷漠。但作為演員,我們絕不能變得冷漠。表演是很艱辛的,我們需要知道內心在經歷些什麼。我們體驗過你演繹的角色所給你的熱度,也感覺到情感要把你淹沒。但不是你本人在燃燒,你的靈魂也沒有真的要痛苦到要死掉。所以我對你們一部份的人說過:「噢,你還生存著,即使經歷了那麼痛苦,你也沒死去呢!」即使巨大的能量或者一個邪惡的角色淹沒了你的身體,你也不會真的受傷。它淹沒你,然後就會退去。所以表演中「獻祭」並不是指要壓抑你的感覺。你可以飾演一個不會表露感覺的角色,但作為演員你首先要有那些感覺,然後再把這些感覺掩藏掉,有目的地把這些感覺掩藏,因為你所飾演的角色不表露他的感覺。但作為演員你要首先容許自己擁有那些感覺。
學生A:如果我覺得自己看什麼也不順眼時該什麼做?例如當我看著同學的表演,我會覺得他們演得很爛?我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感覺?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覺察它。「嘩,這演技真爛。」這句說話的其中一部份就是「我可以演得更好。」當中的一部份意思是「哦,我很會。」但這個不順眼的感覺也包含著對這個差勁演員的慈悲。容許自己感覺:「噢,這個人和自己的感覺是完全斷裂的,他一定是經歷着一些困難!如果我能夠幫助到他就好了。」找尋你能夠對他們產生同理心的那一部份。當你真的觀察別人時,你就可以看得到。當別人感到恐懼時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在恐懼,而你容許自己去感覺:「嘩,我可以感覺到他們在感覺寫什麼!」而這一部份的你一點也不憤世嫉俗。對我來說,憤世疾俗的習氣一直都存在,即是我已經花了40年時間嘗試去改善它。我那憤世嫉俗的面向依然會經常出現,但我知道我有其他面向。當你的總統是特朗普時,你很難不憤世嫉俗。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你也可以看着特朗普,然後想:「我的天呀,這個人有多麼病態。上帝啊,這個人心中一定充滿著痛苦,他只能吃着漢堡包然後對其他人說着可怕的話。他的內心一定是在受盡折磨了。」或者是類似的想法。藉着我的教學工作我開始慢慢、一點一點地調整着這種習氣。因為作為老師,讓我可以感覺到別人的痛苦,而不只是一味地嘲弄他們。
這讓我想起你們其中一個所做的關於英雄的一幕戲,一個假的英雄。那個假的英雄所說的獨白的最後,他覺得自己確實應該去當這個英雄。「因為其他人期望我去擔當英雄,所以我會犧牲自己去擔當英雄的角色,即使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他們需要我這麼做。」這是一段關於獻祭的獨白。容許你自己去感覺所有其他人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獻祭」的意思並不是指要做什麼很偉大的行動:我要當一個英雄、人民的超級英雄。大部份的獻祭都只是一些很細微的舉動,一些很小的決定。下面我準備要說的話並不是要誇獎自己,而只是想給大家一個例子去說明我的意思。你們有些人應該知道我有參與一個叫《少年同志殺人事件》(Larmaie Project)的作品。這個作品的編劇Moisés Kaufman和我及一班人一起編寫這個作品,而他是我以前的學生。我和他也曾經在另一個劇作中合作,那個劇作叫《三審王爾德》(Gross Indecency)。我協助Moisés編寫那個劇本。你們不知道這件事是因為他把我的名字從劇本封面頁上除掉。你們知道這件事嗎?
旁聽員:我知道他拿掉了某人的名字。
就是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本應被並列在編劇的名單上。但他的律師跟他說:「Moisés,如果你把Stephen Wangh的名字放在封面上,那麼你將永遠欠他很多版權費,他的名字也會一直曝光。所以不如我們更改一下和Steve的合約吧。」所以他就更改了合約。其實我本就可以訴諸法律把他告上法庭,因為那份我寫的親筆手稿還在我家中。那陣子是一段很艱難的時間。然後我轉念:「由他吧。我繼續苦苦爭來有什麼意義?」而正正因為我放下這個執着,他在撰寫《少年同志殺人事件》時也把我邀請進創作團隊。如果我跟他對博公堂,我不會有機會參與《少年同志殺人事件》的創作,我也會跟Moisés永遠結下樑子。所以學會放下是很重要的,就是一些細微的當下。即使獻祭會讓令你感到痛楚。
我再說另一個故事。這比較難以啟齒,因為現場中有兩位學院的講師也牽涉在故事內。本來我是在演藝學院教這個班的,但之後我就收到一個電郵說學院停課了,所以課程也被迫取消了。然後我想:「但,那些學生都在期待着我的課啊。」而學生們也到付了學院的學費,所以我決定轉換到另一個地方去教這個課程,因為他們的學費中本就包含着冬季學期課程的費用。所以我就來教了。平時我執教這樣的課程是可以收到很多酬金的。但是我並不介意,因為我也渴望這樣做,因為我會想這是其中一個我可以支持這個香港抗爭的機會。所以在這個微小的片刻,我決定我應該這樣做,Why not?所以「獻祭」本楚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小的決定,但最終卻可以帶來這個美妙的機會。因為作為一個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我很難去參與遊行而不被香港警察懷疑我是美國特務。一個美國人來到這兒再參與這種行動是很困難的。但現在我感到我在做一件事情去支持你們這些年輕的香港人。所以我決定這樣做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給自己一份禮物。
所以這也關係到我正準備要說的東西。在一些看似很犧牲的舉動,例如用力地捶打自己胸口,其實也可以同時是一件自己很寬容的事。這不單單是惠及別人,也同樣是在惠及自己,而這正正是我們現在在學習的事。就好像是你覺察到你在對自己好,例如我之前鼓勵你們其中一位同學去明白你其實可以對自己說:「這真的有效,而這樣很好。」而這正是你們在完成一個練習後都要做蹲坐(hunker)的背後原因。這是讓你可以為剛剛努力用心工作了一段時間,給自己一點讚賞。慢慢的,你會越來越擅於即使在工作中也可以同時認可自己。而這是非常棒的。當你犯了錯或者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時會很難認可自己。但這正正是我們在談論的。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個問題,這是我們加在一些事物上的標籤。例如在做暖身時,你和另一位同學撞在一起。在那個當下,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跟對方說聲「對不起」,然後在那個當下,你就從你的暖身中跳了出楚。或者你可以覺察到這個錯誤的同時繼續待在暖身的練習內。最困難的是好像我那樣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在虎躍的練習中沒有叫停那位同學,讓他受傷了。當他向我跑來時其實我己經察覺到問題。我本應把他叫停的。我犯了一個錯誤,而這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大事,在事情發生了之後的24小時內我都是一直在等待醫院檢查的消息。但更重要的是,我要確定我這樣並不是在作自我懲野。感到罪疚是我的習慣。這個犯了錯後會感到非常自責的慣性深深植根在我的猶太人傳統內,但這個慣性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其實作為凡人,我們總是會犯錯。而竅門是,即使很困難,察覺在自己標籤一件事為「錯誤」的那個當下,例如在台上忘記台詞。你們都有經歷過吧,對嗎?因為我記得你們有些人在課堂中都有說過:「我忘了台詞!」很多人都有這個經歷。「我忘了下一句台詞!」但如其說:「噢!我忘了台詞,屌!這太差勁了!」然後你從角色和演繹中跳出檢,你其實可以繼續守在那裡,然後重覆之前的對白又或者即時創作對白繼續下去。當然如果你在做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的話會比較困難,因為你需要用古典英文去作即時創作。我們總是會出錯,但假裝沒有出錯並不是一個可行的處理方法,反而我們可以把犯了錯的情緒和能量轉化掉,然後繼續守在、運用在你的角色內:是那個角色犯了錯,他忘了要說些什麼,而不是你。
地點:牛棚藝術村前進進牛棚劇場
講者:Stephen Wangh (葛羅托斯基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初代弟子,紐約大學榮譽教授)
逐字聽打、翻譯:黃家駒
我們學習了這個體系的一點東西。通常我不會那麼快進入文本的工作,你會花更多時間在工作身體上。有一些練習會讓我們探索如何可以長時間地維持工作於一個形象。另外有一些練習讓我們學習如何使用我們的雙眼。也有一些練習是特別關注我們之前談到的「力度」。我們究竟要用多少力?很用力的感覺是如何的,用少一點力的感覺又是如何的。我們剛開始了這個探索,但有些特別的練習是去探索在兩者間遊走的感覺。然後我們會進入小品排練(scene work)。小品排練就像是兩個人的plastique練習,但亦同時在探索兩個身體之間的距離。在小品排練中這叫作「走台位」。當你在枱上移動你通常都是在走近或移離另一個人或形象。所以在小品排練中,我們其中一樣會處理的就是「空間」。然後我們有一些練習是特別與探索不同情緒有關的。因為有些人會教易流淚而較難生氣,有些人則對恐懼這個情緒比較陌生,所以我們在練習容易的情緒時,也嘗試一些比較困難的情緒,而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在小品排練後我們會進入角色的練習。在這個班中我們除了在一段獨白中有嘗試進入一隻牛的角色化工作以外,並沒有進入任何的角色練習。但你們可以學習如何用身體和聲音去形構角色。這些我們都還沒有觸碰到,但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讀我的書,以上的東西都已經包括在書裏面了。
不過我準備跟你們講的話,有一部份是啟發至昨天的台灣大選,而且關乎到葛羅托夫斯基所說的「獻祭」(sacrifice)。並實當我初次聽到他說「獻祭」這個用詞時,我覺得很奇怪。他也有用「神聖」(sacred)這個詞語。當他說到神聖演員時,我是完全感到不知所云。對我來說這實在太超現實了。當我們跟隨葛羅托夫斯基學習時,他會叫我們進入房間,但是不要在中間穿越這個空間,因為這個房間的中央是神聖的。我們都覺得很困惑,我們又不是宗教狂熱分子,那他究竟是在說些什麼?但到了現在我開始明白多一點他當時的意思。她說的是演員可以讓工作充滿神聖性(sacredness)。你要做的是允許你的工作變得非常重要,重要得就像是神聖一般。這與這個形象是不是神聖、是不是庸俗無關,而是當你認真看待一件事物時,它就會變得神聖。例如當你發現自己在嬉笑,那麼認真對待嬉笑的感覺會是如何。你們都很擅長嬉笑,也笑得很多。但如果嘗試一下在嬉笑中探索不同的節奏和音調,那又會如何呢?而這將會令嬉笑變得神聖。而其中一個葛羅托夫斯基用到的詞就是「獻祭」。
而其實一方面我想談「獻祭」,另一方面我也想談「寛宏」(generosity),這兩樣東西好像是相反的但其實不然。例如,如我所說的我們只是剛開始了這個體系的工作。昨天我跟你們其中一些人說過我們只是剛剛踏上路途。每人在這個體系的工作中都有不同的進度,所以你要對自己的過程保持耐性。「哦,那個人在工作着這個東西,而我卻在工作另外的東西,那麼我應該…」這樣的說話對你並沒有任何幫助。你要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保持耐性。耐性有時感覺像「獻祭」一樣,你可能會想到:「忍耐,所以我還要等待我的雪糕甜點嗎?我要先吃光桌上的蔬菜才可以吃雪糕嗎?我可沒有這個耐性,我現在就要吃雪糕!我現在就要成果!我想要演那個角色!」以前有一個學生才上了一兩課就跟我說他下星期就要演出,他應該如何把這個訓練體系用到他的演出上。我對他說:「不要現在就想如何把它運用到演出上,你只是剛剛開始。」所以耐性有時感覺就好像獻祭犧牲一般,要把你的滿足和喜悅延後,但其實耐性是對自己的寬宏。所以有時候感覺像犧牲的舉動,其實卻是一個寬宏和有善的行動。
我不知道這裏的新聞如何報道,但我在網上讀到的美國報紙都在說香港的示威影響了台灣的選舉,而正是香港再發生的事情令台灣變得讓中國大陸感到寢食難安。這是值得恭喜的事!但你們也許聽過香港有些人談到他們願意為香港作終極的獻祭犧牲,而他們的意思是要死在警察的子彈下。不!你們本來為自己做的事,卻只是幫助了在遠方台灣,這才是真正的獻祭!我不知道香港將來會如何,但香港獻祭了自己以拯救台灣的人民。這很美好,很棒,真的。獻祭的意思不在於為你自己獲取即時的成果。獻祭,是你因為一些事情是必要的、美麗的、美好的,因為它是真理所以你必須去做。它未必可以拯救你,但或許對其他人來說你是做了一些很美好的事。
所以葛羅托夫斯基用到「獻祭」這個詞。葛羅托夫斯基說:重要的是用你在飾演的角色去研究我們日常的面具背後究竟藏着些什麼,以及研究你的內在正發生一些什麼事情,以你最內在的自我「去獻祭,去揭露」(to sacrifice it, to expose it)。所以「獻祭」的意思是打開你自己,脫下你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戴上的面具,容許你的內心顯露。(向其中一位學生)你在之前的獨白呈現時說道:「我的心跳的像瘋了一樣!」這就對了!在這麼多人面前讓自己真實地感受就是你的獻祭!(向另一位學生)又或是像於今天課堂中在這麼多人面前淚流滿臉!葛羅托夫斯基所說的「獻祭」就是不再掩藏著自己。他也說:「在這個特別的界別中,這樣作自我獻祭的演員敢於跨越既定的規範,並因此將獲取自我內在的和諧、心的平靜。他的身心也變得更健康。」然後他說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比一般人更正常因為他沒有在掩藏自己。但「獻祭」不一定是一些很大很有象徵式的行為。它可以是一些很微小的片刻,例如那個你甘願去冒着風險去勇敢的看着觀眾眼睛的片刻、那個你即使很害怕但依然咬着牙關去做虎跳(Tiger Leap)的那一個片刻、那個你容許自己感受到強烈情緒但依然繼續鑽下去的那一個片刻、以及像我之前提醒你們其中某些人,要你們敢於相信自己、敢於說「嘩,我剛剛做了些了不起的事」的那一個片刻。這可以是很困難的。很多人會發現到要認可自己做得到一些事情是很困難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就是要容許你自己去真誠經驗每一個當下,然後覺察到那些事情正在發生,而不是立刻就否定自己說我本應該做到其他事情。我在跟你們談話時,你們常常都會在說話中加上「但是」這一個詞。不!不要說「但是」!在「但是」之前你應該先說「剛才的感覺很好,如果下次我再做這個練習的話我會想再多做一點什麼什麼。」而不是說「剛才的感覺很好,但是……」這個連接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是關於當你在表演時,無論生起的是什麼,也完全地經驗所有片刻而沒有任何保留。你們有很多人已經發現保持呼吸和放下之前的一個片刻,下一個片刻才能生起。而你能夠看得到。你很容易就能夠看到哪些人在執著於上一個片刻。你會看到他們做了一些手勢,而當他們嘗試捉到另一個表演片刻是他們的手勢卻沒有轉變過。而你真的需要放下。有些時候只是技術性地放鬆一些肌肉就能夠做到,但這不是只要放鬆到讓兩隻手臂都無力地垂下才成。我的意思是只需要足夠地放鬆,容讓下一個片刻能夠走進你的心內。
你們之前問都關於宗教性修行的事情。我不是什麼宗教的信徒但我有打坐的習慣。我們可以用幾個方面談論這個工作體系跟禪修的關係,而這兩者之間確實有幾個共通點。當然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講求「覺察」。把覺察訓練得越來越細緻。在禪修練習中我們要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感受,然後訓練自己在新念頭生起是能夠更快去覺察到它。而在這個工作體系中也是再講求「覺察」。你其中一部份的工作單純地去保持「覺察」。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強調着要問你們「發生了什麼事?」的原因。我們在排練馬克白夫人的那一幕時,你確切地在形容在你身上發生了些什麼事,這樣你就開始培養你即使在做著一件事,但依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那個心性。
然後就是兩個範疇都關於身與心的關係。我手上的這本書是鈴木俊隆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 by Shunryu Suzuki)。在書中他說到很多人以為禪修就是要制止你腦袋的運作。他說這是錯誤的。禪修並不是只要制止你腦袋的思考,禪修的意思是要讓你的腦袋重新連接你整個身體,讓你的腦袋跟隨着你的呼吸。當你全然專注地在打坐時,雙腿的疼痛也不會讓你感到困擾。它不再是一個問題。「噢,我有痛感!痛!痛!這就是痛楚。這就是痛楚的感覺。」而不是想:「有些不對勁,我要修正一下。」而在表演中,當你覺得「我感覺到很多。這個感覺很傷痛」時,能夠說:「是,我感到很傷心。嘩,這一段戲在運作了。」
另一個關於禪修和這個工作體系的平行點是我在今堂稍早時談到的「被動」。當我們在工作文本時,當我們選好了形象連結及知道它如何轉變後,我們要做的就只是讓這些形象連結在你身上發揮作用。情緒會自然生起,那些形象會帶領著你前進。你的工作就只是讓它自己發生,而不是不刻意做些什麼。我們都習慣於要做一些東西。但在這個工作體系中,跟打坐一樣,不是講求「做」,而是講求「容許」,容許你的驅力(impulse)生起,容許你自己擁有念頭、情緒。
這個工作體系和禪修的另一個關係是禪宗道的「佛性」。藏傳佛教叫這個做「本初善」(the ground of basic goodness)。佛教認為生命的三個大煩惱是貪、嗔、癡。但當你覺得碰上問題時,最佳的應對方法都是「對你自己更好一點」(Be kind to yourself),並覺察在面對問題的同時,一部份的你依然可以保持溫柔。你會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好。而在我們的工作體系中,我們在一直培養著…不是培養,而是去揭露這個一直被我們棄置在一旁的這一部份的自己。在學校或者在家中,我們都一直在學習哪個答案是正確、哪個答案是錯誤的。但在我們這個工作體系中並沒有所謂錯誤答案,一切都只是正在實際發生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對自己很友善,你需要覺察到你有能力覺察到這些東西。因為我們一直被訓練去注視著錯誤的東西。當我寫作時,每當我寫好一頁然後再重新翻看我寫的東西,我眼裏看到的只有不足。「我要重寫這一句,這個字我用得不好。」然後我就寫不下去了,因為我只能一直在批評自己。在我喜歡重寫的感覺,因為我可以把文章修改得更好。但我以前只會一直在想自己寫得有多爛,有多差。表演也是一樣,每一次表演時你也可以一直批評自己演得不好,因為沒有一個表現是完美的。你可能會想:「噢,這裏我演錯了,那裏我演得不好,我又忘記了做那一個動作…」而訓練自己進入另一個思考模式的是非常非常重要。要學會你能夠記得出錯的地方。記得自己的錯誤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更重要的是你要首先學會肯定自己正確地做到的事。「這一個片刻是很好的,我哭得身體也在顫動,而我覺得這個片刻真的很棒!」當你對自己作出肯定後你就可以再返回檢討那些不足的地方。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改變憤世嫉俗和自我貶低的習慣。憤世嫉俗就是覺得什麼事物也是壞的,我看所有東西也只能看到它的缺點。我走到街上只能看到垃圾,我在街上只能看到人們痛苦的面容,然後我還可以繼續無限伸延下去。你可以成為一個覺得這個世界滿是問題的憤青。是的,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我也是這樣的。我很習慣去注視所有事物的問題。這是我的習氣。我已經花了很多年時間去改善,但我的這一部份習氣依然存在。其中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大困難就是,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去批評別人是很酷的事。這很酷。他很蠢,我很酷。但是表演並不酷。表演是很艱辛的。這樣的「酷」會令你不再受任何事物所觸動。你看,街上有一個乞丐,有些人在受苦,哈哈,這些人都是笨蛋,我不會受觸動的。我知道溫室效應正在發生,那麼我住得高一點就好了。這樣你即使面對災難,也依然保持冷漠。但作為演員,我們絕不能變得冷漠。表演是很艱辛的,我們需要知道內心在經歷些什麼。我們體驗過你演繹的角色所給你的熱度,也感覺到情感要把你淹沒。但不是你本人在燃燒,你的靈魂也沒有真的要痛苦到要死掉。所以我對你們一部份的人說過:「噢,你還生存著,即使經歷了那麼痛苦,你也沒死去呢!」即使巨大的能量或者一個邪惡的角色淹沒了你的身體,你也不會真的受傷。它淹沒你,然後就會退去。所以表演中「獻祭」並不是指要壓抑你的感覺。你可以飾演一個不會表露感覺的角色,但作為演員你首先要有那些感覺,然後再把這些感覺掩藏掉,有目的地把這些感覺掩藏,因為你所飾演的角色不表露他的感覺。但作為演員你要首先容許自己擁有那些感覺。
學生A:如果我覺得自己看什麼也不順眼時該什麼做?例如當我看著同學的表演,我會覺得他們演得很爛?我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感覺?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覺察它。「嘩,這演技真爛。」這句說話的其中一部份就是「我可以演得更好。」當中的一部份意思是「哦,我很會。」但這個不順眼的感覺也包含著對這個差勁演員的慈悲。容許自己感覺:「噢,這個人和自己的感覺是完全斷裂的,他一定是經歷着一些困難!如果我能夠幫助到他就好了。」找尋你能夠對他們產生同理心的那一部份。當你真的觀察別人時,你就可以看得到。當別人感到恐懼時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在恐懼,而你容許自己去感覺:「嘩,我可以感覺到他們在感覺寫什麼!」而這一部份的你一點也不憤世嫉俗。對我來說,憤世疾俗的習氣一直都存在,即是我已經花了40年時間嘗試去改善它。我那憤世嫉俗的面向依然會經常出現,但我知道我有其他面向。當你的總統是特朗普時,你很難不憤世嫉俗。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你也可以看着特朗普,然後想:「我的天呀,這個人有多麼病態。上帝啊,這個人心中一定充滿著痛苦,他只能吃着漢堡包然後對其他人說着可怕的話。他的內心一定是在受盡折磨了。」或者是類似的想法。藉着我的教學工作我開始慢慢、一點一點地調整着這種習氣。因為作為老師,讓我可以感覺到別人的痛苦,而不只是一味地嘲弄他們。
這讓我想起你們其中一個所做的關於英雄的一幕戲,一個假的英雄。那個假的英雄所說的獨白的最後,他覺得自己確實應該去當這個英雄。「因為其他人期望我去擔當英雄,所以我會犧牲自己去擔當英雄的角色,即使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他們需要我這麼做。」這是一段關於獻祭的獨白。容許你自己去感覺所有其他人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獻祭」的意思並不是指要做什麼很偉大的行動:我要當一個英雄、人民的超級英雄。大部份的獻祭都只是一些很細微的舉動,一些很小的決定。下面我準備要說的話並不是要誇獎自己,而只是想給大家一個例子去說明我的意思。你們有些人應該知道我有參與一個叫《少年同志殺人事件》(Larmaie Project)的作品。這個作品的編劇Moisés Kaufman和我及一班人一起編寫這個作品,而他是我以前的學生。我和他也曾經在另一個劇作中合作,那個劇作叫《三審王爾德》(Gross Indecency)。我協助Moisés編寫那個劇本。你們不知道這件事是因為他把我的名字從劇本封面頁上除掉。你們知道這件事嗎?
旁聽員:我知道他拿掉了某人的名字。
就是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本應被並列在編劇的名單上。但他的律師跟他說:「Moisés,如果你把Stephen Wangh的名字放在封面上,那麼你將永遠欠他很多版權費,他的名字也會一直曝光。所以不如我們更改一下和Steve的合約吧。」所以他就更改了合約。其實我本就可以訴諸法律把他告上法庭,因為那份我寫的親筆手稿還在我家中。那陣子是一段很艱難的時間。然後我轉念:「由他吧。我繼續苦苦爭來有什麼意義?」而正正因為我放下這個執着,他在撰寫《少年同志殺人事件》時也把我邀請進創作團隊。如果我跟他對博公堂,我不會有機會參與《少年同志殺人事件》的創作,我也會跟Moisés永遠結下樑子。所以學會放下是很重要的,就是一些細微的當下。即使獻祭會讓令你感到痛楚。
我再說另一個故事。這比較難以啟齒,因為現場中有兩位學院的講師也牽涉在故事內。本來我是在演藝學院教這個班的,但之後我就收到一個電郵說學院停課了,所以課程也被迫取消了。然後我想:「但,那些學生都在期待着我的課啊。」而學生們也到付了學院的學費,所以我決定轉換到另一個地方去教這個課程,因為他們的學費中本就包含着冬季學期課程的費用。所以我就來教了。平時我執教這樣的課程是可以收到很多酬金的。但是我並不介意,因為我也渴望這樣做,因為我會想這是其中一個我可以支持這個香港抗爭的機會。所以在這個微小的片刻,我決定我應該這樣做,Why not?所以「獻祭」本楚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小的決定,但最終卻可以帶來這個美妙的機會。因為作為一個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我很難去參與遊行而不被香港警察懷疑我是美國特務。一個美國人來到這兒再參與這種行動是很困難的。但現在我感到我在做一件事情去支持你們這些年輕的香港人。所以我決定這樣做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給自己一份禮物。
所以這也關係到我正準備要說的東西。在一些看似很犧牲的舉動,例如用力地捶打自己胸口,其實也可以同時是一件自己很寬容的事。這不單單是惠及別人,也同樣是在惠及自己,而這正正是我們現在在學習的事。就好像是你覺察到你在對自己好,例如我之前鼓勵你們其中一位同學去明白你其實可以對自己說:「這真的有效,而這樣很好。」而這正是你們在完成一個練習後都要做蹲坐(hunker)的背後原因。這是讓你可以為剛剛努力用心工作了一段時間,給自己一點讚賞。慢慢的,你會越來越擅於即使在工作中也可以同時認可自己。而這是非常棒的。當你犯了錯或者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時會很難認可自己。但這正正是我們在談論的。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個問題,這是我們加在一些事物上的標籤。例如在做暖身時,你和另一位同學撞在一起。在那個當下,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跟對方說聲「對不起」,然後在那個當下,你就從你的暖身中跳了出楚。或者你可以覺察到這個錯誤的同時繼續待在暖身的練習內。最困難的是好像我那樣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在虎躍的練習中沒有叫停那位同學,讓他受傷了。當他向我跑來時其實我己經察覺到問題。我本應把他叫停的。我犯了一個錯誤,而這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大事,在事情發生了之後的24小時內我都是一直在等待醫院檢查的消息。但更重要的是,我要確定我這樣並不是在作自我懲野。感到罪疚是我的習慣。這個犯了錯後會感到非常自責的慣性深深植根在我的猶太人傳統內,但這個慣性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其實作為凡人,我們總是會犯錯。而竅門是,即使很困難,察覺在自己標籤一件事為「錯誤」的那個當下,例如在台上忘記台詞。你們都有經歷過吧,對嗎?因為我記得你們有些人在課堂中都有說過:「我忘了台詞!」很多人都有這個經歷。「我忘了下一句台詞!」但如其說:「噢!我忘了台詞,屌!這太差勁了!」然後你從角色和演繹中跳出檢,你其實可以繼續守在那裡,然後重覆之前的對白又或者即時創作對白繼續下去。當然如果你在做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的話會比較困難,因為你需要用古典英文去作即時創作。我們總是會出錯,但假裝沒有出錯並不是一個可行的處理方法,反而我們可以把犯了錯的情緒和能量轉化掉,然後繼續守在、運用在你的角色內:是那個角色犯了錯,他忘了要說些什麼,而不是你。
我想說「獻祭」的另一個層次。「獻祭」在古典的意思是指「殺戮」。真正的殺戮。人類學家說歷史早期的「獻祭」是用人類來作祭品的,之後才再慢慢變成用牲口來作祭品。聖經中以撒的故事就是關於由使用生人來作祭品轉成用牲口來作祭品的故事。例如《奧瑞斯提亞》(Oresteia)這個希臘故事就是關於獻祭變成悲劇的故事。但獻祭其實是「殺戮」的行為。而在我們的工作體系中,我們學習到我們所有人都有暴烈的驅力,真正很暴烈的驅力,就好像馬克白夫人那樣。這些驅力讓我們覺得很難受,因為我們都覺得暴力是不對的。但作為演員,你的工作就是當你感到很憤怒時,容許你去感受憤怒如何在你的身體內沸騰,以及容許自己發現原來自己是有能力去殺人的可能性。我在這10年一直在寫著一個關於墜胎的劇本,那個劇本應該在下年會在紐約被搬演上舞台。有些人認為墜胎是一個犧牲的行為,也有很多討論墜胎其實是否算是殺生。有一種說法認為墜胎就是殺生。而在某些情況下,殺生原來是一個可行的選擇,而你必須承認這一點而不是假裝這沒有發生。你們當中一位同學選用的獨白就正正是關於殺生,一個獻祭的行動。在獨白中講到犧牲一個人,所以其他人才能夠繼續生存下去。而那段獨白的重點在於獨白的尾聲,角色不是說:「我不應殺死他。」反之,他是說:「我應該祈禱。」在「獻祭」的行動中,我們談到什樣使一件事變得神聖。我要殺死你才可以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人犧牲,這一群人就會餓死。我們決定把這個人殺死來讓其他人活下去,這就是「獻祭」。我要覺察這是一件很可怖,也同時是很美妙的事。戲劇悲劇就是一個關於承認、發現我們或許做了一些很可怖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悲劇的本質。悲劇就是關於承認。當今最著名的悲劇《伊狄柏斯王》就是說伊狄柏斯發現自己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睡了自己的母親。悲劇發生的時刻就是他發現真相的一刻,他發現自己做了一些很可怖的事的那一剎那。這個就是悲劇。單純你殺我、我殺你的故事並不是一個悲劇。悲劇就像是在做虎躍。悲劇就是你睜著雙眼去殺戮,或者像是在你那段獨白中的「我一刀插進他的身體,而我目睹著這一切發生。」你看到你做著什麼事情,而它就在你眼前發生。所以在做著「貓」(Cat)這個練習時,在踢著腿時保持張開雙眼去「看」你在踢著的對象是很重要的,因為你才會「看到」那個人開始流血,然後你才會因此而感到悲傷。又或者你「看到」他流血會感到高興。但這個情感的力量是來自於你看到自己在做的事、知道它、容許你自己去感受它。另一方面,目睹自己在殺人是很痛苦的,但同時這個認知對你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寛容友善的舉動,因為你還看得見、有感覺。在每個練習後的蹲坐中,你其實是在反思。但如我之前所說,這是一個對自己寛容的片刻。這是一個你給自己掌聲和你向自己的掌聲躹躬道謝的片刻。
之後我想談一談躹躬。在鈴木俊隆這本書內有一整個章節關於「躹躬」。你在演出中於觀眾面前獻祭你自己。這是演員的工作。他在揭露自己,他在分享自己的內心。在演出完結時,演員和觀眾也需要做「蹲坐」。因為這是觀眾獻祭自己作回報的時刻。「在剛才兩小時中我送了你一份禮物。」「我接收了一份禮物。」鼓掌的一剎正是觀眾向演員給予回報的機會,所以這個片刻非常重要。有些演員不太習慣接受觀眾的這份禮物,但很重要的是當你向觀眾躹躬時不要把自己封鎖起來。你是在謙卑地接受觀眾給你的禮物。而藉著這個行為,你也同樣是在揭露著你自己,只不過這次你是揭露著覺己,讓自己去接受一些美妙的東西,所以真的讓自己去接受掌聲是很重要的。這就像有人跟你說:「這就是你想吃的蛋糕和雪糕了。」你回答說「不了,我最近在減肥」並不恰當。在那個當下你應該回答:「好吧,我就嘗一口。謝謝你」所以很有趣的是,一方面在鞠躬中我們是在讓自己謙卑、放下自己的身段。我在向上帝鞠躬,我在向佛陀鞠躬,我在向您鞠躬。日本人經常鞠躬,在鞠躬中我們放下我執。但另一方面,在鞠躬的一剎那我們也是再把自己抬起。當你向觀眾鞠躬時,他們也同時再把你抬起。所以這是同時在把自我放下和抬起。
還有一種更細微的「獻祭」。我們之前說過,在演出中我們也是在「獻祭」上一個表演單元(bit)。我在尖叫,然後我呼吸,我把尖叫放下,因為我的對手在說:「但我愛你。」又或是我的對手在說:「但我討厭你。」我放掉上一個表演單元,然後有一個剎那我並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些什麼事。這種對未知的直面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應該知道到什麼將會發生。這樣就是「預設」(anticipation)而這是不管用的。如果你已經有了預設,你的表演只會變得很爛。你要活在一個當下然後你再把它放下,讓下一個當下能夠生起。在很多個獨白中,包括馬克白夫人的獨白,下一個生起的當下可以跟之前的一個是截然不同的!一個全新的東西生起了。如果你一直在預設,那麼這些就不會發生了。你只需要放下之前的一個當下。這個是很困難的,困難在放下的那一剎那你並沒有轉接到另一樣東西上。那個片刻只是單純的覺察到你自己在放下。就只是放下。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自小就被教育着「不知道」是可恥的。我參與一個派對,然後人們都在談論一本我沒有聽過的書,但我依然會點着頭,好像我他媽的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而不是請教:「什麼?誰?」這讓我很難受。又或是願意承認「我迷路了」,然後向路人問路是很困難的。我記得我爸爸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開車到某一個地方,然後發現自己完全迷路了,但他卻不願意停下車去問一下路人:「怎樣可以去到什麼什麼地方?」因為我們覺得無知、承認自己不知道一些事情是可恥的。就像是面對死亡。哈姆雷特曾經這樣形容,她說死亡是一個「未被發現的國度」(undiscovered country),的意思是我們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所以每一個未知的片刻就好像經歷了一次死亡、放下你的已知概念而去面對未知。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一直被訓練著去認為:「你怎麼可能不知道?這簡直是侮辱!這是錯的!」老師你問問題而你不懂得回答,這很差勁。懂得是好的,不懂得是不好的。但在表演這個工作中,這個概念不是正確的。在這個表演工作中,未知的片刻會一直出現。
學生B:「覺察」和「知道」是不是一樣的?
是的。當你察覺到,你就會知道。我現在說的都是關於表演。有一些事情發生了,然後接着一個呼吸,然後你就要真的放下你所知道的事。如果你對你的戲份很熟練,那麼正確的事情就會在下一個當下自然發生。但如果你仍然在守住你已經知道的東西,那麼你只是不斷地重複上一個當下,而沒有讓新的當下發生。那至少有一個很短的瞬間你是「無知」的。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中,到了最後他們都會死。但如果飾演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演員在第一幕已經知道他們最後會死,和他們就沒有可能會墜入愛河。要能夠去愛一個人,你需要保持未知。即使你之前的5段戀情都沒有美好的結局,你依然要讓自己對愛情保持未知你才能夠再次愛上別人。這就是演員在做的事。你愛上你的工作,你愛上你的表演單元,你愛上你的對手,你愛上整個製作。然後你放下。在再一次心碎後,你又再重新墮入愛河。
學生C:但這很困難,因為你的腦袋會自己想到一些事….
是的。但這就是你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要做的事。你排練了整整四個星期,而現在要公演了。你已經演出了四場,今晚是你第五場的演出,你飾演羅密歐,你遇上了茱麗葉。但如果你再遇上茱麗葉的那一刻就知道她在兩個小時後就會死去,那麼你就沒有可能愛上她。你在那一刻需要讓自己保持天真。這就是演員的工作。你在訓練自己重複、重複、重複地保持天真,而不讓自己變得憤世嫉俗。而且是很美妙的事。因為這樣,一切可能性才可以發生。讓不知道你實際上知道的事其實是一種魔法。但我需要提醒你這其實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你是知道怎樣做到的。看你還是小孩子,你唔夠在每一個當下中保持未知。你可以觀察那些很小的孩子,他們經常都是這樣的。他們的嘴巴張開,眼睛睜得大大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所有事物都是令他們驚嘆的(everything is wonderful)。而這就是wonder-ful的真正意思:世事都充滿驚奇(full of wonder)。我一直在驚奇,驚奇,驚奇。這一個我們本來就熟悉的狀態,而我們這個工作體系就是要讓我們重新進入這種狀態,一種讓自己保持驚奇的狀態,一個當下接着另一個當下,一場演出接着另一場演出。所以即使我已經演過羅密歐100次,我依然能夠重新墮入愛河。而這是美好得令人讚嘆的。謝謝大家。
之後我想談一談躹躬。在鈴木俊隆這本書內有一整個章節關於「躹躬」。你在演出中於觀眾面前獻祭你自己。這是演員的工作。他在揭露自己,他在分享自己的內心。在演出完結時,演員和觀眾也需要做「蹲坐」。因為這是觀眾獻祭自己作回報的時刻。「在剛才兩小時中我送了你一份禮物。」「我接收了一份禮物。」鼓掌的一剎正是觀眾向演員給予回報的機會,所以這個片刻非常重要。有些演員不太習慣接受觀眾的這份禮物,但很重要的是當你向觀眾躹躬時不要把自己封鎖起來。你是在謙卑地接受觀眾給你的禮物。而藉著這個行為,你也同樣是在揭露著你自己,只不過這次你是揭露著覺己,讓自己去接受一些美妙的東西,所以真的讓自己去接受掌聲是很重要的。這就像有人跟你說:「這就是你想吃的蛋糕和雪糕了。」你回答說「不了,我最近在減肥」並不恰當。在那個當下你應該回答:「好吧,我就嘗一口。謝謝你」所以很有趣的是,一方面在鞠躬中我們是在讓自己謙卑、放下自己的身段。我在向上帝鞠躬,我在向佛陀鞠躬,我在向您鞠躬。日本人經常鞠躬,在鞠躬中我們放下我執。但另一方面,在鞠躬的一剎那我們也是再把自己抬起。當你向觀眾鞠躬時,他們也同時再把你抬起。所以這是同時在把自我放下和抬起。
還有一種更細微的「獻祭」。我們之前說過,在演出中我們也是在「獻祭」上一個表演單元(bit)。我在尖叫,然後我呼吸,我把尖叫放下,因為我的對手在說:「但我愛你。」又或是我的對手在說:「但我討厭你。」我放掉上一個表演單元,然後有一個剎那我並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些什麼事。這種對未知的直面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應該知道到什麼將會發生。這樣就是「預設」(anticipation)而這是不管用的。如果你已經有了預設,你的表演只會變得很爛。你要活在一個當下然後你再把它放下,讓下一個當下能夠生起。在很多個獨白中,包括馬克白夫人的獨白,下一個生起的當下可以跟之前的一個是截然不同的!一個全新的東西生起了。如果你一直在預設,那麼這些就不會發生了。你只需要放下之前的一個當下。這個是很困難的,困難在放下的那一剎那你並沒有轉接到另一樣東西上。那個片刻只是單純的覺察到你自己在放下。就只是放下。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自小就被教育着「不知道」是可恥的。我參與一個派對,然後人們都在談論一本我沒有聽過的書,但我依然會點着頭,好像我他媽的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而不是請教:「什麼?誰?」這讓我很難受。又或是願意承認「我迷路了」,然後向路人問路是很困難的。我記得我爸爸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開車到某一個地方,然後發現自己完全迷路了,但他卻不願意停下車去問一下路人:「怎樣可以去到什麼什麼地方?」因為我們覺得無知、承認自己不知道一些事情是可恥的。就像是面對死亡。哈姆雷特曾經這樣形容,她說死亡是一個「未被發現的國度」(undiscovered country),的意思是我們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所以每一個未知的片刻就好像經歷了一次死亡、放下你的已知概念而去面對未知。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一直被訓練著去認為:「你怎麼可能不知道?這簡直是侮辱!這是錯的!」老師你問問題而你不懂得回答,這很差勁。懂得是好的,不懂得是不好的。但在表演這個工作中,這個概念不是正確的。在這個表演工作中,未知的片刻會一直出現。
學生B:「覺察」和「知道」是不是一樣的?
是的。當你察覺到,你就會知道。我現在說的都是關於表演。有一些事情發生了,然後接着一個呼吸,然後你就要真的放下你所知道的事。如果你對你的戲份很熟練,那麼正確的事情就會在下一個當下自然發生。但如果你仍然在守住你已經知道的東西,那麼你只是不斷地重複上一個當下,而沒有讓新的當下發生。那至少有一個很短的瞬間你是「無知」的。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中,到了最後他們都會死。但如果飾演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演員在第一幕已經知道他們最後會死,和他們就沒有可能會墜入愛河。要能夠去愛一個人,你需要保持未知。即使你之前的5段戀情都沒有美好的結局,你依然要讓自己對愛情保持未知你才能夠再次愛上別人。這就是演員在做的事。你愛上你的工作,你愛上你的表演單元,你愛上你的對手,你愛上整個製作。然後你放下。在再一次心碎後,你又再重新墮入愛河。
學生C:但這很困難,因為你的腦袋會自己想到一些事….
是的。但這就是你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要做的事。你排練了整整四個星期,而現在要公演了。你已經演出了四場,今晚是你第五場的演出,你飾演羅密歐,你遇上了茱麗葉。但如果你再遇上茱麗葉的那一刻就知道她在兩個小時後就會死去,那麼你就沒有可能愛上她。你在那一刻需要讓自己保持天真。這就是演員的工作。你在訓練自己重複、重複、重複地保持天真,而不讓自己變得憤世嫉俗。而且是很美妙的事。因為這樣,一切可能性才可以發生。讓不知道你實際上知道的事其實是一種魔法。但我需要提醒你這其實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你是知道怎樣做到的。看你還是小孩子,你唔夠在每一個當下中保持未知。你可以觀察那些很小的孩子,他們經常都是這樣的。他們的嘴巴張開,眼睛睜得大大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所有事物都是令他們驚嘆的(everything is wonderful)。而這就是wonder-ful的真正意思:世事都充滿驚奇(full of wonder)。我一直在驚奇,驚奇,驚奇。這一個我們本來就熟悉的狀態,而我們這個工作體系就是要讓我們重新進入這種狀態,一種讓自己保持驚奇的狀態,一個當下接着另一個當下,一場演出接着另一場演出。所以即使我已經演過羅密歐100次,我依然能夠重新墮入愛河。而這是美好得令人讚嘆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