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場藝術家、聯合策展人 .
何應豐
何應豐
香港出生。聞說祖籍南海,但從未踏足父輩的家鄉。
中小學在香港唸書,接受殖民教育,天資有限,中英文底子也不好。唯愛詩歌、影聲、意象和空間延伸觀照世界的可能。
在美國德州侯斯頓唸大學,選修電影,不到一個學期便轉到戲劇系,雖擁有文學士及藝術碩士學位,卻一直懷疑戲劇這東西!結果選擇以不同表演及綜合藝術作橋渡,引用整體劇場概念,以舞台詩為創作基調,思考生命底藴。
人到中年,才走進香港理工大學研究院,以應用社會學的路徑,解剖自身何以如此混沌,拿上博士學位才意識到自己的有限內涵和生活在迷局似的世界。因此,持續以藝行體悟生命,回歸身體作軸心研究。近十載對存在的空洞和奧妙的內在空間更表好奇,遂重新學習以身體書寫,剝開自身生命形態的虛無。
由建築「剛劇場」(與鄧樹榮聯合創辦)、「瘋祭舞台」到改名後的「何必。館」,他以「瘋」、「祭」為藝術框架,前者作觀照的焦距,後者作行動研究的滾軸,碰觸生命中呈現的荒誕社會現象,觀照自身因而牽起過的念頭,才明白作為香港人的自己對文化這東西從來後知後覺,才體悟到,對追蹤生命實相的巨大挑戰,還未認真拿捏到應有的步伐⋯⋯
近十多年,屢在劇場以外,持續引用綜合藝術作教育和社會服務框架,深入淺出重新與同行者以藝術行動研發生命自強的出路。
現正學習尋找一個叫可在生命流白中細味「寧靜」的地方!
【何氏的舞台創作旅程包括:《終局》(1984);《女侍》(美國/1986);《快樂。等待》(1987);《牛鴨之間》(1988);《麥克白之旅》(加拿大/香港)(1992);《蝴蝶組曲》(蘇格蘭/1993);《離地三百七十五米又如何》(鳥茲別克/香港)(1993);《元州街茱莉小姐三部曲》之《元州街茱莉小姐的最後一夜》(1994)、《元州街茱莉小姐不再在這裏》(日本/中國/香港)(1995-96)及《蝴蝶夢》(香港/日本)(1997);《母親》(香港/台灣)(1999);《石水渠街72號的一片藍》(1999);《鄭和的後代》(1999);《中環廣場上的野餐》(2000);《尋人的眼睛》(2000);原創歌劇《夢拾紅梅》(2000);原創音樂劇場《大路西遊》(2002);原創音樂劇場《七重天》(2003);《蕪湖街上好風光》(2005)《曝/光》(2006);《過。渡》(2007);《尋找貝克特快樂的日子》(2008);《一台壞女人》(2009);《大路西遊2之(阿)公審三藏》(2009);《侍女》(2010);《大鬧天宮》(2012);新編舞蹈劇場《流。白》(2012)和《尋找許仙》(2013);《空凳上的書簡》(台灣)(2013);《空凳上的书简2:繼續書寫》(2014);《吾鄉種子》(台灣)(2014)及《空凳上的書簡3:吸呼之間》(韓國)(2015)。】
中小學在香港唸書,接受殖民教育,天資有限,中英文底子也不好。唯愛詩歌、影聲、意象和空間延伸觀照世界的可能。
在美國德州侯斯頓唸大學,選修電影,不到一個學期便轉到戲劇系,雖擁有文學士及藝術碩士學位,卻一直懷疑戲劇這東西!結果選擇以不同表演及綜合藝術作橋渡,引用整體劇場概念,以舞台詩為創作基調,思考生命底藴。
人到中年,才走進香港理工大學研究院,以應用社會學的路徑,解剖自身何以如此混沌,拿上博士學位才意識到自己的有限內涵和生活在迷局似的世界。因此,持續以藝行體悟生命,回歸身體作軸心研究。近十載對存在的空洞和奧妙的內在空間更表好奇,遂重新學習以身體書寫,剝開自身生命形態的虛無。
由建築「剛劇場」(與鄧樹榮聯合創辦)、「瘋祭舞台」到改名後的「何必。館」,他以「瘋」、「祭」為藝術框架,前者作觀照的焦距,後者作行動研究的滾軸,碰觸生命中呈現的荒誕社會現象,觀照自身因而牽起過的念頭,才明白作為香港人的自己對文化這東西從來後知後覺,才體悟到,對追蹤生命實相的巨大挑戰,還未認真拿捏到應有的步伐⋯⋯
近十多年,屢在劇場以外,持續引用綜合藝術作教育和社會服務框架,深入淺出重新與同行者以藝術行動研發生命自強的出路。
現正學習尋找一個叫可在生命流白中細味「寧靜」的地方!
【何氏的舞台創作旅程包括:《終局》(1984);《女侍》(美國/1986);《快樂。等待》(1987);《牛鴨之間》(1988);《麥克白之旅》(加拿大/香港)(1992);《蝴蝶組曲》(蘇格蘭/1993);《離地三百七十五米又如何》(鳥茲別克/香港)(1993);《元州街茱莉小姐三部曲》之《元州街茱莉小姐的最後一夜》(1994)、《元州街茱莉小姐不再在這裏》(日本/中國/香港)(1995-96)及《蝴蝶夢》(香港/日本)(1997);《母親》(香港/台灣)(1999);《石水渠街72號的一片藍》(1999);《鄭和的後代》(1999);《中環廣場上的野餐》(2000);《尋人的眼睛》(2000);原創歌劇《夢拾紅梅》(2000);原創音樂劇場《大路西遊》(2002);原創音樂劇場《七重天》(2003);《蕪湖街上好風光》(2005)《曝/光》(2006);《過。渡》(2007);《尋找貝克特快樂的日子》(2008);《一台壞女人》(2009);《大路西遊2之(阿)公審三藏》(2009);《侍女》(2010);《大鬧天宮》(2012);新編舞蹈劇場《流。白》(2012)和《尋找許仙》(2013);《空凳上的書簡》(台灣)(2013);《空凳上的书简2:繼續書寫》(2014);《吾鄉種子》(台灣)(2014)及《空凳上的書簡3:吸呼之間》(韓國)(2015)。】
接受馬戲班採訪 - 什麼是「藝術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