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意味曾經有「過往閱讀」的經驗。只是,「曾經」、「有過」的「經驗」並不全然可靠!不同時空維度下的「特殊閱讀」,總牽連著諸多雜質和「前設意願」,與當下身體、意識和「行動意志」結合出的觀感,必須從中再檢討、分析和深化研究,才能細味箇中一二底薀。
文化,意味普遍多先理解或研究「文」之所以,再觀內外如何「化」之所以,之間出現的特殊現象和內涵,正是可閱可讀的素材。弔詭是:「成文」是一種對事件現象作多重性檢視的「思想/藝術行動」,它既多是一種後設的意識重整,亦是統整眾流動影像聲象於行文之間,作出極有限的「化學調味」!故重讀,其「重」,是拆解已疊合的重重價值和建構,理解其成型之所以;其「讀」,是跨越「言」下之意,小心任何「買賣」之心,細數其中還沒有寫出來或仍然潛藏字裡行間的東西!
於我,記得首次聽到朗讀《我要乖乖的活著》的場景,是年頭在台北西門町一所樓上咖啡店,與作者王少君和烏犬導演彭子玲一起分場誦讀劇本。當中,充斥著許多文本以外的生活事件,亦穿梭著二人的生活故事。於我,閱讀戲劇文本,從來充滿「行動思考」和生活情趣。閱讀的情志,邊按作者的自身經驗(少君屢回望與幾位校友成長的經驗)延伸想像,邊循「導演眼界」(彭子玲默默的詮釋)插入言詞聲韻裡外的態度,去回應所想及的社會現象與思緒,遊弋文句之間,可牽引出立體的、真實的生命氣色,猶如興奮的借角色當作生活再起飛的跑道,感悟那間特殊的言語和表述,追蹤遊戲中可放棄「乖(不)乖」的心靈事件!
談「乖」,每過份強調對錯之心!
談「乖」,容易又掉入種種道德心的糾結當中⋯⋯
談「乖」,每歸因他者(父母/老師/掌權者)和環境文化相互牽制的束縛⋯⋯
談「乖」,容易又假設「施主」的「(不)完美德行」!
談「乖」,每猶如暗地裡以法西斯姿態反對法西斯主義的迂腐!
談「乖」,可「活現」的時間和行動,恐怕又一再消失得無影無蹤!
重讀「乖乖」,必須穿梭周邊林立的高牆和噪音,捨棄容易沉迷在自己世界的窄巷上,溫和的和生命再打招呼,接受尋常歲月每天每刻沖刷出的不尋常文化塑像!
重讀的藝術,必須讓自己給時光洗禮,丟棄「文字的神聖」(「神聖」這個詞委實像一個黑洞),回到草田間感知世界如是的自在意識!閱讀意識,意味探訪內容的本質,放棄和痛苦勾結,享受可超越語言和當中試圖建築的非常情理,揭開虛偽的文化裝飾!
《我要乖乖的活著》的「我」究竟是何許人?重讀的「我」又與之可建築如何對話?「我」,這東西從來又麻煩又複雜!把「我」放在一棵樹前面,可有開悟出「回家」(接近本我)的感覺?「我」之所以,委實是一種「營造空間」、「本質空間」和「經驗空間」三重性交流的「詩體」,把「我」像睡夢中翻來翻去的看,其內部空間,畢竟「住」上了許多故事!言文之外,才可能回到「我」的核心,接受裡外不斷和萬物與共變色/呼吸的本質!
原來,「我」的「外在」和「內在」從來共存!讀文,身體的載體形聲而上,從來不單是「思想」可獨佔的經驗。「文」和生活實相從來有段很大距離,故如何「讀我」必須兼顧其中!「文」載之「道」,正是箇中所「執」的思考尺度。「道」之所以,必有諸多「外在環境因素」,要解放於「道理」的迷思,回到身體心靈,聆聽其中,劇本中所言的「太陽公公」或可真的會「亮相」!
「乖乖」和「活著」的形態好不一樣:前者反映著人偏執的意志,後者是跨越「如何維持生命」的「內觀心得」!意志,如信仰般拿走體悟的重要空間。今日,在強烈遭受種種消費/權力意志支配的物質生活場域,填塞滿頭腦的「知識」、「意象」和「信念」,究竟可真是「維持心靈平靜」的「補品」?人生有「時」有「間」,礙思想方式和衡量事物標準,把可讀的「我」的領域,又反鎖在想像的「有為瞬間」之中,忘記時間的空無本質!
「乖」,於我,是那天那裡起的念?
(念動之後,又怎容忍它擴散和繁殖,造成此間無時無刻牽掛著的扭曲個性?)
讀「乖」,可不是因「我」之「過」,看不到可轉念的瞬間?
(過之始終,從來不一定沿脊椎邏輯結構走路!)
重讀「乖」之所以,逃不了看「我」之所以!
(我之所以,唯當下吸呼之間浮現的心靈實相而已⋯⋯)
原來,「我」才是切頭切尾的「苦鬼」(劇本一個虛構的腳色),終日在「乖(不)乖」的圈子裡迂迴幻想「老鼠可能提供服務的出處」⋯⋯
如此「活著」,究其只是「(不怎/好)乖乖的我(他)」和「(一點點)不乖的我(他)」如是糾纏了大半人生,連「乖乖的版圖」也未弄清楚,或沒想過,在地球生物宜居四十億年間,「乖乖」的位置其實十分渺小,這個「我」和那個「他」的形骸,其「合成網絡」畢竟攝取著怎樣的「信/念」養分?在眾裡偶然之中,難道忘記了自我調節的天賦本能,教你我平衡著閱讀藝術中可重新調適的眼界?
以「重讀」作為「行動研究」的起步,或許不一定是上佳的考察框架。在《我要乖乖的活著》和「我」之間重新觀照「教育」這委實難堪的議題(最少在香港這遍文化土壤而言),也許不能不重新徹悟「成長」的「社會假設方寸」,跨越其局限可思可想的領域,回到理應相容的「活著本質」,重整可能的「身體心事」!
重讀不等同對角色人物進行「軍隊式檢閱」!
人的意識體,猶如一個單細胞,從昔日偶以碰上可複製的生物機遇開始,旅途中,總經過很多「突變」、「篩選」和「建築/拆解」的演化。箇中微妙催化出來的「活命圖譜」,絕非取決於一二理想化的「社會規劃」,以埋歿其中可開悟的因緣和契機!
重讀(或再三閲讀)的研習功課裡,從來不是一種「狩獵」旅程,試圖借人家一二去簡易化自己在二十一世紀「生物圈」的「存活意志」!
重讀一位作者(如成長於台灣的王少君)在某特殊階段的「意識記錄」,必然有很多由他(以至和他碰上的人和事)一起「雜燴」出來的東西!倘若抽走任何一字一句,猶如拿走「配料」或「食材」,或只顧回到自己的「特殊品味」,我們很容易停留在自身環境和條件下剪接著「可活現」、「可著眼」的「文字景色」,只停留在給「乖乖」開一個大玩笑而已!
作為故事重新表述者,「我」的身份既不可逃避(亦委實必須正視),亦不可過於放大,流落成借「人家文本」憑藉寄語!藝術行動,意味對任何可能重視(或不可/不應忽視)的內涵,揭開可啟悟的「人間物語」。
說故事人的身份,行動前後,之間可連接更立體的文化領域,既要尋找可與「故事人物」相處之道,亦透過劇作者啟動的意識/戲劇行動,疏通任何可能出現的突發「污水管」,使「文化馬桶」再得以「重新使用」,不容如是給「乖乖」這「文化產品」又一次接一次、一代接一代「進化」的機會!
大自然的彩繪,從來存在於「王少君」和「你」和「我」和「乖乖」的背後!
再出發,必須由「重讀」上下功夫!
何應豐
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
文化,意味普遍多先理解或研究「文」之所以,再觀內外如何「化」之所以,之間出現的特殊現象和內涵,正是可閱可讀的素材。弔詭是:「成文」是一種對事件現象作多重性檢視的「思想/藝術行動」,它既多是一種後設的意識重整,亦是統整眾流動影像聲象於行文之間,作出極有限的「化學調味」!故重讀,其「重」,是拆解已疊合的重重價值和建構,理解其成型之所以;其「讀」,是跨越「言」下之意,小心任何「買賣」之心,細數其中還沒有寫出來或仍然潛藏字裡行間的東西!
於我,記得首次聽到朗讀《我要乖乖的活著》的場景,是年頭在台北西門町一所樓上咖啡店,與作者王少君和烏犬導演彭子玲一起分場誦讀劇本。當中,充斥著許多文本以外的生活事件,亦穿梭著二人的生活故事。於我,閱讀戲劇文本,從來充滿「行動思考」和生活情趣。閱讀的情志,邊按作者的自身經驗(少君屢回望與幾位校友成長的經驗)延伸想像,邊循「導演眼界」(彭子玲默默的詮釋)插入言詞聲韻裡外的態度,去回應所想及的社會現象與思緒,遊弋文句之間,可牽引出立體的、真實的生命氣色,猶如興奮的借角色當作生活再起飛的跑道,感悟那間特殊的言語和表述,追蹤遊戲中可放棄「乖(不)乖」的心靈事件!
談「乖」,每過份強調對錯之心!
談「乖」,容易又掉入種種道德心的糾結當中⋯⋯
談「乖」,每歸因他者(父母/老師/掌權者)和環境文化相互牽制的束縛⋯⋯
談「乖」,容易又假設「施主」的「(不)完美德行」!
談「乖」,每猶如暗地裡以法西斯姿態反對法西斯主義的迂腐!
談「乖」,可「活現」的時間和行動,恐怕又一再消失得無影無蹤!
重讀「乖乖」,必須穿梭周邊林立的高牆和噪音,捨棄容易沉迷在自己世界的窄巷上,溫和的和生命再打招呼,接受尋常歲月每天每刻沖刷出的不尋常文化塑像!
重讀的藝術,必須讓自己給時光洗禮,丟棄「文字的神聖」(「神聖」這個詞委實像一個黑洞),回到草田間感知世界如是的自在意識!閱讀意識,意味探訪內容的本質,放棄和痛苦勾結,享受可超越語言和當中試圖建築的非常情理,揭開虛偽的文化裝飾!
《我要乖乖的活著》的「我」究竟是何許人?重讀的「我」又與之可建築如何對話?「我」,這東西從來又麻煩又複雜!把「我」放在一棵樹前面,可有開悟出「回家」(接近本我)的感覺?「我」之所以,委實是一種「營造空間」、「本質空間」和「經驗空間」三重性交流的「詩體」,把「我」像睡夢中翻來翻去的看,其內部空間,畢竟「住」上了許多故事!言文之外,才可能回到「我」的核心,接受裡外不斷和萬物與共變色/呼吸的本質!
原來,「我」的「外在」和「內在」從來共存!讀文,身體的載體形聲而上,從來不單是「思想」可獨佔的經驗。「文」和生活實相從來有段很大距離,故如何「讀我」必須兼顧其中!「文」載之「道」,正是箇中所「執」的思考尺度。「道」之所以,必有諸多「外在環境因素」,要解放於「道理」的迷思,回到身體心靈,聆聽其中,劇本中所言的「太陽公公」或可真的會「亮相」!
「乖乖」和「活著」的形態好不一樣:前者反映著人偏執的意志,後者是跨越「如何維持生命」的「內觀心得」!意志,如信仰般拿走體悟的重要空間。今日,在強烈遭受種種消費/權力意志支配的物質生活場域,填塞滿頭腦的「知識」、「意象」和「信念」,究竟可真是「維持心靈平靜」的「補品」?人生有「時」有「間」,礙思想方式和衡量事物標準,把可讀的「我」的領域,又反鎖在想像的「有為瞬間」之中,忘記時間的空無本質!
「乖」,於我,是那天那裡起的念?
(念動之後,又怎容忍它擴散和繁殖,造成此間無時無刻牽掛著的扭曲個性?)
讀「乖」,可不是因「我」之「過」,看不到可轉念的瞬間?
(過之始終,從來不一定沿脊椎邏輯結構走路!)
重讀「乖」之所以,逃不了看「我」之所以!
(我之所以,唯當下吸呼之間浮現的心靈實相而已⋯⋯)
原來,「我」才是切頭切尾的「苦鬼」(劇本一個虛構的腳色),終日在「乖(不)乖」的圈子裡迂迴幻想「老鼠可能提供服務的出處」⋯⋯
如此「活著」,究其只是「(不怎/好)乖乖的我(他)」和「(一點點)不乖的我(他)」如是糾纏了大半人生,連「乖乖的版圖」也未弄清楚,或沒想過,在地球生物宜居四十億年間,「乖乖」的位置其實十分渺小,這個「我」和那個「他」的形骸,其「合成網絡」畢竟攝取著怎樣的「信/念」養分?在眾裡偶然之中,難道忘記了自我調節的天賦本能,教你我平衡著閱讀藝術中可重新調適的眼界?
以「重讀」作為「行動研究」的起步,或許不一定是上佳的考察框架。在《我要乖乖的活著》和「我」之間重新觀照「教育」這委實難堪的議題(最少在香港這遍文化土壤而言),也許不能不重新徹悟「成長」的「社會假設方寸」,跨越其局限可思可想的領域,回到理應相容的「活著本質」,重整可能的「身體心事」!
重讀不等同對角色人物進行「軍隊式檢閱」!
人的意識體,猶如一個單細胞,從昔日偶以碰上可複製的生物機遇開始,旅途中,總經過很多「突變」、「篩選」和「建築/拆解」的演化。箇中微妙催化出來的「活命圖譜」,絕非取決於一二理想化的「社會規劃」,以埋歿其中可開悟的因緣和契機!
重讀(或再三閲讀)的研習功課裡,從來不是一種「狩獵」旅程,試圖借人家一二去簡易化自己在二十一世紀「生物圈」的「存活意志」!
重讀一位作者(如成長於台灣的王少君)在某特殊階段的「意識記錄」,必然有很多由他(以至和他碰上的人和事)一起「雜燴」出來的東西!倘若抽走任何一字一句,猶如拿走「配料」或「食材」,或只顧回到自己的「特殊品味」,我們很容易停留在自身環境和條件下剪接著「可活現」、「可著眼」的「文字景色」,只停留在給「乖乖」開一個大玩笑而已!
作為故事重新表述者,「我」的身份既不可逃避(亦委實必須正視),亦不可過於放大,流落成借「人家文本」憑藉寄語!藝術行動,意味對任何可能重視(或不可/不應忽視)的內涵,揭開可啟悟的「人間物語」。
說故事人的身份,行動前後,之間可連接更立體的文化領域,既要尋找可與「故事人物」相處之道,亦透過劇作者啟動的意識/戲劇行動,疏通任何可能出現的突發「污水管」,使「文化馬桶」再得以「重新使用」,不容如是給「乖乖」這「文化產品」又一次接一次、一代接一代「進化」的機會!
大自然的彩繪,從來存在於「王少君」和「你」和「我」和「乖乖」的背後!
再出發,必須由「重讀」上下功夫!
何應豐
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