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自我的啟示》
. 延伸對話 .

黃家駒:一點分享

12/7/2015

0 Comments

 
9月至10月的這兩個月期間,方祺端在空無一人的流白之間,以莎拉肯恩的《4.48精神崩潰》作為導引,作出自我的研究,以冀得到「自我的啟示」。據阿端所言,他對《4.48精神崩潰》這個劇本有一種奇特的感覺和聯繫。他於幾年前初次執起劇本時,他正值人生的低潮,當他把劇本捧在手上讀了幾版,就把它放下不敢再讀,因為他覺得劇中所說的狀態與他自己當時的狀態太相似。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流白看到阿端,當時他獨自一人捧著4.48的劇本在朗讀。他坐在椅子上,身體蜷曲,有些時候聲音細小得聽清楚他在讀什麼。當讀到某些段落時,他甚至會停下來,把上半身彎向前,把頭埋在雙手中沉思。我對那種不「開揚」的狀態印象非常深刻, 他身體的狀態就如他所說,彷彿是其內心狀況的最赤裸的呈現。 當整個《自我的啟示》即將完結之時,他在流白之間舉辦了兩個系列的公開工作坊。在兩個月的精煉之後,我再看其人,實在士別三日,如隔三秋,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和參與公眾作分享之時,坐得筆直,目光炯炯有神。
 
在這兩個月中,我一直追蹤著他的探索工作。阿端在流白之間的的「自我對話」過程,以多段已經上載於流白之間網頁的短片及圖畫的方式呈現,範圍包括對於自我的解構,到表演的看法。「和自己對話」對於做藝術的人來說,這不是一組陌生的字辭,甚至已經被廣泛濫用。但究竟什麼是自我?我是誰?各種念頭和思考不停在人的腦海中冒起,但那個在思考的是誰?在自己對自己說話的,是哪個角色和面向的自己?而那個角色的自己又是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中有多少是虛妄,有多少是真實?我想起南傳禪修大師阿姜查的西方弟子、劍橋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出家為僧的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講述一個關於牙買加的故事。
 
在一個偏遠且出名暴力的小鎮,有個人去露天的汽車電影院看戲。當時他覺得很奇怪,因為他見到屏幕並不是一般用帆布造的,而是兩尺厚的混凝土屏幕。那一定花費不菲了。想不到箇中的原因是這樣:那裡的人很喜歡看西部牛仔片,但每當戲中少不免的槍戰場面出現時,大部份的觀眾都會拔出自己的槍械,加入動作!若然不喜歡戲中的鎮長,又或對片中的印第安人看不順眼,他們就會對準屏幕上的影像開槍發射。由於戲院主人無法制止他們加入槍戰,只好花多點錢,把帆布屏幕換成了打不穿的混凝土屏幕。(1)
 
 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是否全面,以及有多少有著自我幻想、自我矇騙、自我掩藏的況味,這種分辨難以稱得上是容易,更何況是需要聚精探看那藏在虛妄的表層下的「實相」(「實相」中有多少是實是虛,又足夠讓我們繼續順蔓摸瓜地叩問下去……)和細微脈絡!就像莎拉肯恩在《4.48精神崩潰》中寫的最後一句:「我從未相遇的是我自己,那臉貼在我意念的暗面。」(It is myself I have never met, whose face is pasted on the underside of my mind.) 而阿端在流白之間的閉關和獨自探索之旅,令人想起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在《談談方法》中寫著的一段:
 
我那時在日爾曼,是那場尚未結束的戰爭把我招引到了那裡。我參觀皇帝加冕後回到部隊的時候,冬天已經到了,只好留在駐地。那裡既找不到人聊天解悶,幸好也沒有什麼牽掛,沒有什麼情緒使我分心,我成天獨自關在一間暖房裡,有充分的閑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2)
 
阿端的行動也引誘著我去「和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對我而言,我一直覺得自己處於一個割裂的狀態。我於大學修讀法律系,但在修學期間一直對自己所學的感到疑惑,我常常深思現實世界中真的就如法學一樣能夠有系統、理想地運作嗎?我其中一科的主修「國際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中,主要讀的是各種國際法主體(國家、國際組織、政治實體、非政府組織、甚至個人)的條例和其實行情況。當讀到民族自決的議題,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及國際法庭的運作時,我就不禁會想:我現在所讀的,真的能讓世界免於動盪嗎? 我學習「合約法」與「侵權法」時,揮灑數版文字為試卷的考題作分析的同時,還是會想如果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龐大企業及一整個律師團隊時,在我的當事人需肩負大筆的法律訟費和壓力時,我真的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嗎?
 
最後我當了一個公務員,為建制工作。
 
去年雨傘運動,我也像是撕裂成一半。以模糊化、標籤化的方法去定義,我媽媽是一個黃絲帶。在那段時間,她可以一直坐在電視前,時而看著無聲的電視現場直播金鐘和旺角的情況,時而觀看著新聞台每半小時便重覆地播送的片段,然後在電視播出每一個警察和示威者有肢體衝突的片段時,她都會碎碎念著「點可以咁樣打D後生仔」、「一日最衰都係個政府,咩都聽曬中央話」云云。但我爸爸是個不折不扣的藍絲帶,他會和媽媽頂咀。在這個熱鬧有趣又尚能做到包容不同政見的家庭中,我還可以我口講我心,時而開玩笑地挖苦老爸,時而認真地和他辯論個面紅耳赤 。但是當我返回工作環境就截然不同了,始終身處政府內部,而且隸屬於執法部門,同僚幾乎一面倒都是反對示威者,而且當各種流言滿天飛之時,他們並不會對所獲資訊的真偽作查證,只是純粹地主觀性下定論。在這個環境中,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好過一點」,又或者為了「前途」著想,我都會盡量保持緘默,只以微笑應對。但當同僚們談得興高采烈時,總避免不了他們會突然把目光投在你身上,等待你表態、回應、附和。那些時候,為了不成為小黑羊,我都會摀住良心,笑著說幾句附和的說話,蒙混過去。但每次作出如此欺瞞良心的舉動後,總會有好一段時間對自己感覺不妥,甚至有點鄙視自己。我也是在環境下對真笑和假笑的分別有了明確的覺知體會:當你盡力假笑時,會不自控地流眼淚的,或許是面部肌肉的抖動牽扯了淚線,觸發了分泌。當然,我更願意相信那是靈魂悲愴的淚水。
 
這些都是呈現出來的現象,而我亦清楚意識到,但我一直將這些事和自己的另一個生命-藝術分割開來。 即使我一直都和自己的演員們說:「一個人生活中有什麼問題,就會在舞台上呈現出來。」但我依然會將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和另一半的我割裂開來,認為這種不滿足的狀態只會令我在藝術的投放內獲得力量和彌補。但,我未意會到這個現象羅網伸延的廣泛。
 
我跟隨梵谷老師學習已經好一段時間,但一直沒有很飛躍的質變,也是到了今年年頭,他才對我說:「家駒,你終於不再做戲了。」一個久候的寸進:從心而發,不會為了觀眾的「在」,而令自己有所改變。關於這點,我想起了一件非常深刻的事。2011年,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年的探索計劃,研究如何將太極拳的哲學和理念融入在表演之上。我們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去單純地練習太極內功和學習108式楊式太極拳,之後再在下半年將這種講求內化的傳統武術,抽取其運動科學和理念放在表演之上。最後我們在牛棚劇場以希臘的悲劇《伊狄帕斯王》(Oedipus Rex)作研究成果展演。演出前的下午我們作最後的彩排後,老師說對我們充滿信心:晚上的展演應該沒有問題。但到了正式的展演時,我們才剛開始了5至10分鐘,老師突然當著觀眾面前,從後台喊出台面要求我們全部停止。我們都呆若木雞,不明所以,我們都是依著排練的程序和細節去做呀,有什麼問題?老師命令我們逐一抬起腳,把重心一沉同時再用力把腳踏在地板上,一個鈴木忠志體系的練習,我們都已經很熟練。我們逐一試著,卻發現我們的踏腳聲很「淺」、很平面很表層。老師自己示範一次,他的踏腳聲卻很沉,好像踏腳的力很深地傳到了地底的深處。之後他說:「你們全部面壁打坐靜心10分鐘!」這一切都是在觀眾面前發生。在打坐後重新開始,但依然沒有太大的改進。事後我們都非常懊惱不解,我們還是一貫做著排練時的東西,也沒有什麼甩漏,表面上可是做的一模一樣,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分別?之後才明白這也是源於有了觀眾的存在。當有觀眾看著時,演員的內心會不自覺地希望獲得觀眾的認同,或是純粹因為有人看著,而令自己從誠實地經歷中,變成了一種表演的心態。但這種分別非常微細,當時我並不能很好地感覺到,令自己由一種純粹的自我狀態,進入了一種被社會或受群體影響的狀態。
 
跟據哲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理論,一個人自我意識的構成,包括了self(本我)和ego(自我)。Self類似於古印度的atman概念,這個概念的原意有很多,但在詞源上都與「呼吸」有關,後來轉而作為以個體生命為本位的「靈魂」、「生機」等意思作運用。簡單來說,就是那外與宇宙連線,內和自心接軌的內在精神層面。而ego在榮格的理論中,是指人的存在的表面領域及生存的表層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在繁忙都市中為著生計名利而營營役役的「我」。

法國的哲學家盧梭亦指出人選擇了建立「社會契約」,而令人「由自然的狀態進入社會狀態。」 (3) 這是因為古代人因為在大自然中求生的原因,發現集體地的解決問題會增加彼此生存的機會,這種合群的共生關係令彼此進入族群的關係,亦接受了這種「社會契約」。這使人由「愚昧的局限生物」演變成可稱之為「人」的「有智慧的生物」。但這為人類帶來好處,但也令人類陷於被依附及渴望依附的枷鎖,而不能像中國道家的莊子一樣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般不受外物影響,外緣攀附,得以逍遙於自然。而這種「社會性」和「自我性」的分別就好像榮格所說的ego和self。

以上提及的是現象,但背後的原因、我對依附枷鎖的執念從何時開始?我一直都不明所以。但一直追蹤著阿端這一個月的研究,以及這段期間自己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和自己對話,一件我從未留意或記起的往事在某天突然出現在我腦海中,令我彷彿看見了一點端倪。那應該是一件很久的事:當時我是在曾經住過的黃大仙的徙置區內的一個單位。我在婆婆的房間中,婆婆對我說:「KK(家人對我的暱稱)呀,爹哋、媽咪佢地去左海洋公園玩呀,無帶KK去喎,搞到KK要自己一個係屋企,不過佢地好快返架啦!」當這件往事突然鑽進我腦海時,我十分驚訝。因為我2歲多已經從黃大仙徙置區搬到大埔(我搬到大埔之後才上幼稚園的),而且記憶中沒有小我兩歲的妹妹存在,由此推論這段記憶是在我兩歲前發生的,而我竟然可以把這個孩提時候的往事記得這麼清晰,這麼刻骨銘心!
 
往事浮現,我想我對自己明白了多一點。現在的「現象」,都可能是源於那種懼怕被人拋下、被人忽視的不安。如此同時,我實實在在的舒了一口氣,好像有個心鎖解開了,我看見了事件的因由,就可以知道該如何去改良自己,甚至懂得如何去擁抱這個有缺陷、不完美的自己。
 
19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戈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曾經在其著作《致死的疾病》中說過以下的一段話:
 
人,屬於身體與精神的關係,時間與永恆的關係,或者說是有限與無限的關係。因而,兩種關係的分裂,致使人可以絕望。然而,正是有了這種絕望,才證明了人的存在本身。相反,那些意識不到自我分裂,沒有意識到深層次自我的存在,否認有一個深層次的自我存在(being unconscious in despair of having a self)。這種絕望並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絕望,也是最沒有希望的絕望。(4)
 
以上所說的「最沒有希望的絕望」,是指沒有意識到自己之中還蘊藏著另一面的自我,而且帶著這種片面的愚昧而坐視不理,繼續安於現狀而終此一生的人。克爾凱戈爾認為,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人生的有限性,才會對人生倍加珍重,從而作出對自己最負責的選擇和行動。
 
佛家講述「悟」後的離苦得樂狀態令人嚮往,而所謂開「悟」的方法千百萬種,令人感到花多眼亂之餘,亦有高深莫測令人卻步之感。但我們把「悟」這個字拆開,看到的是「吾」和「心」兩個字。或許所謂的「悟」,就是指破除迷霧雜念,簡簡單單地重新看到「吾」「心」。
 
何應豐在《讀莎拉肯恩《4.48精神崩潰》的自我啟思》一文中寫道:「相信總會有不少人,會假想(或確實相信)這是一個患上嚴重抑鬱病的人自殺前的「最後告白」。」阿端亦說過,起初接觸《4.48精神崩潰》這個劇本時覺得很深沉,好像很黑暗。但經過這兩個月的細讀和探索後,發覺這個劇本是充滿希望。
 
對,我也覺得只要踏上「自我研究」的路上,就是充滿希望。

黃家駒/2015年12月7日
​政府內部

  1. 阿姜布拉姆著,何蕙儀譯:《四念住》(香港:東蓮覺院弘法精舍, 2008)
  2. 笛卡兒著,王太慶譯:《談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八章,「論社會狀態」。
  4. Kieregaard, The Sicknes Unto Death, translation by Walter Lowrie (1941),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尋牛
見牛
0 Comments

何應豐:讀莎拉肯恩《4.48精神崩潰》的「自我啟思」

11/19/2015

0 Comments

 
莎拉肯恩(Sarah Kane)!這年代,大家可自由上網搜尋,根本不用張羅。
 
我不敢説我「喜歡」莎拉肯恩。憑什麼?我根本不認識她!我只是讀過她的劇本而已!假如我試圖借人家文獻作「搜證」、「考據」、「分析」或強加「歸納」,所謂可能「認識」的,也許只是虛擬和推敲出來的假設而已!
 
我只可以說:我感恩世界上曾經有過如此的一個她,給「自我/憂鬱」這課題提供了極不尋常的閱讀和自省空間!
 
肯恩,劇作家。但,不是她的「戲劇」吸引我,而是她讓劇場打開另一度門,邀請你我回到自身內部,追蹤一個「被嚴重感染的文化軀體」的精神軌跡。
 
肯恩和我出生於不同年代,亦成長於不同背景。十八年的相隔,世界確實已很不一樣,何況過去三十年世界文化出現了極端快速的變動,把人拉長壓短得莫名其妙似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出生的「我」,成長於英殖/中國特區的香港;遲十八年出生的「她」,在英國東部Essex郡長大。我倆的人生經驗,難以相提並論。唯一可聯想的是:我們都曾患上憂鬱症 (哪怕我們患「病」的成因和經驗不一樣)!於我,前後八、九年於兩段時期經歷的特殊沉溺的精神狀態,教我更不一樣去體味肯恩在劇本中自我探究的「精神書寫」,打開一幅幅在身體上留下不尋常的「文化圖譜」。於她,不幸的,是她逃不了,因精神崩潰而自殺身亡。

誠然,我不能把任何「精神狀態」概念化,一切成因,皆有其特殊性。從個人歷史、社會文化到身體結構,當中脈絡給人可追蹤的生活/生命痕跡,都是可回到近乎呼吸間的事:由精神意識到微細胞如何回應著情緒搖動間的生態,是字裡行間無法完全呈現的。
 
莎拉肯恩書寫 《4.48精神崩潰》(“4.48 Psychosis”),似是片片以詩文、空間、音色、節奏和呼吸繪畫和解剖自身的「精神實況」和文化叩問,貼心的回應在身體發病當下所觀照到的不尋常境況。
 
假如把鏡頭拉開回望,由十九世紀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 Büchner) 的《胡石傳》(“Woyzeck”)到肯恩的 《4.48精神崩潰》,循工業革命引伸至二十一世紀極端資本主義社會前後二百多年所製造出來的「私人的痛苦」,在現代劇場似找到片點可落腳發聲的空間!前者試圖關注一名受醫生及階級支配墮入重重幻想無法自主兼屢給人嘲笑的勤務小兵的存在荒謬,後者是一名成長於物質富足環境、兼備高等學歷卻陷入精神崩潰的年輕女子的赤裸自白。(小心,以上描繪確實十分概念化,容易有自行「上綱上線」之嫌!)兩者先後追蹤資本主義發芽期到極端化下世界的試圖自處的心靈軌跡,此刻面對全球化經濟潮下的社會,多少人義無反顧的跌入被過份吹噓的物慾市場,究竟這反映出此間「(後)現代人類」正朝著怎樣的存在意識世界邁進?又或是活在一系列怎樣的體制條件下,丟棄了自由的主體,餘下是怎樣的一副「精神骨架」?幾近被淘汰似的身體,如何在泛濫資訊支配下試圖從混亂意識中建築獨立覺知?
 
礙於階級卑微,胡石不敢公開的談「我」,作為大學高材生畢業的莎拉,卻可深入探討「世界在爆破我」的感覺!在看似獨立個體比前更能爭取到「發聲」的渠道的同時,這個「我」,走過公元二千年跨世代的時空,其實已極度不能自己(又或是因周邊壓迫環境導致過度自覺而放大自我),陷入從未如此混亂又難以完全自拔的䊘神崩潰邊緣!
 
對不少「已發展地區」而言,隨著龐大中產階級的形成,早進入強調「個體賦權」的新世代!深究其文化源流,或許與一種無限擴張的「自閉式經濟環境」有關,猶如從出生一刻,已被放進一座怪異的巨型消費式攪拌機中,在切頭切尾的功利社會體制模式下,學習如何從中去談論「我的啟示」?當「我」,被看待成聊是另一種「可研發的物資」,其可及的精神,怎無不容易跌入崩潰狀態?
 
所謂「私人的痛苦」,究竟如何可跨越「社會保險」的龐大論述,回到重視個體經驗的自然閱讀?究竟在處處以體制(包括國家、省縣、城鄉以至「特區」為單位的論述)之名把人收編入總體性僱傭勞動意志的邏輯下,「個人痛症」如何迅速被看作「不足為道的個別個案」,隔絕了多少與文化生活相關的「不文明問題」?究竟在不斷膨脹的經濟氛圍下,人和物怎樣被撥入「資產論」的局部形態之中,同時又過份將自然界人和物的尋常素面割離下,可如何掌握真正的自主?
 
被每天從傳播媒體植入過多「機構化的保護概念」的荒謬底下,目睹「過多選擇」的文化異象,「個人」的「痛苦」,恐怕很容易被擁有既得利益的「特權階級」和「專家」們」,注入「理論」,或以「解放」之名,把尋常個體拖入另一種「知識/工作奴僕」的運作,把自由意志及氣概磨平!
 
英籍匈牙利裔的通才學者米高波拉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曾提醒我們對「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1]和「潛在/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2]重新研究的重要性:前者每容易被體制論述肢解,後者多被「顯性知識」(如一切恆常操作的語言和符號)蓋過。假如,我們重新學習重視二者本來不尋常的內部,肯恩的劇本,或許正好邀請你我審思每日容易迷走的生活/精神版塊,追蹤被隱藏了的身體文化內部⋯⋯
 
讀肯恩的《4.48精神崩潰》,猶如一次在攪拌機裡看似「自由浮動」的意識旅程,試圖拼撞出點點「可讓自己(再不可以)遊到別的地方」的感覺,當中卻把你我拉入一個遊離和失根的「私人空間」,充斥著孤獨和絶望,同時間,又似是在極度不安下,看到不尋常的異彩,其「光」真的耀眼!
 
相信總會有不少人,會假想(或確實相信)這是一個患上嚴重抑鬱病的人自殺前的「最後告白」,與自己沒有必然的關係。但如果願意追蹤其中看似零亂破碎的「精神軌跡」,或許可捕追多少很早已「劈面而來」(in-yer-face)[3]、圍堵著今日周邊社會的生命體,究其內在(interiority)和外在(exteriority)勾纒不息的城市䊘神景觀,深值再三閱讀其所以⋯⋯
 
德國社會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談及現代社會生產出的都可能是「單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4],畢竟並非如此簡單,在此間資訊爆破、填塞著心理消費慾念和(有害)人為物質(包括如哲學家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所言無限製造複製品 simulacra[5])的年代,早改編著人的生理結構及內置情緒。人自身的存活,又理應如何檢討自己面對如此種種世態的責任和尺度?「我」,或多或少也許早被撕開成割裂的、分解的細小部份,卻又相互糾纏在莫名的混亂中,看不清痛症根源⋯⋯
 
當人的肉身,給長期綑綁在「城市厭悶」(urban ennui)之中,可如何尋找出路?蘇格蘭(反)心理分析學家R.D. Laing曾以《結》(“Knots”)和《分解的我》(“The Divided Self”)兩本書探究當代人的精神困局,更甚者,他強調以藥物處理「生理物質」試圖解放因種種文化牽引出的精神問題是一種妄念!(小心,當我又再次試圖以「引言」延伸論述底下,讀者必須自行引證其中,追究其所以,否則把上述相關文字刪減便是⋯⋯)
 
肯恩文字背後,處處掩不住現代城市人生活的厭悶,究其所以,畢竟源自被拉進一個以生產規律運作的世界,按「風險管理」為行動理據,過程中,默默教人以目標為本,大大剝削了日常生活可細味的內涵!意志,彷彿迂迴沉溺在尋求一種「再現的虛擬真實」,看不到每可隨意碰上的生命盛放處!自由,難免一再掛著長長陰影,假設著自身的價值而已!
 
《4.48精神崩潰》中的最後一句,肯恩如是寫:「我從未相遇的是我自己,那臉貼在我意念的暗面」[6](按胡開奇譯文),那不正是涉及「個人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探索?難怪她早於1997年曾親自執導《胡石傳》,可想像她何以對自身存在和周邊環境所起伏的浮動意識如此著迷!胡石和醫生的關係似對應著肯恩私下親歷與醫生在不同領域中看「精神問題」的荒謬分野(肯恩是在醫院裡用鞋帶上吊自殺身亡的)。於一百八十多年前的胡石屢被嘲諷成「瘋」,跨越近兩個世紀之後,今天我們又如何被分析或理解這無時無刻令腦袋「入風」的現象?
 
自從人類發明「玻璃/鏡」這東西,照面的「我」和延伸的想像,不斷深化了人對「自我」的解讀。弔詭的是,當玻璃被延伸成日後發展出來的「攝影鏡頭」以至光纖領域下的手機自拍時,我們「可觀看」到的「我」的維度,亦同時深遠影響著文字紀錄和創作,結果,文字亦順道成為其中十分弔詭的「鏡片」,折射著人底由外至內的不同切面。肯恩在《4.48》的破碎片段,像一塊邀請你我重新組合的「鏡片」,讓你我看清楚「我」如何被劈開的背後,當中可能潛在的生命啟示⋯⋯
 
假如你我又如是不知名地「放棄了自己」,全方位的,讓人家管理生活的情慾(包括現今瘋行使用社交網站、快速通訊軟件及手機行為),以貌似多元的消費模式,試圖去裝飾早沉溺「單向」的精神形骸(想像長期使用「手機」下身體陷入的肌肉狀態),這一切,成為工商社會中憑藉建築「市場需求」的日常手段,其密集式商業攻勢(就連所謂「非牟利組織」包括政府、教育及社福團體等也引用商管機制運作的環境),像鑽天入地般進佔「私人空間」,所謂個體賦權的領域,究竟可從何說起或開始?所謂「個人主義」的「毒害性」,或許是轉移視聽的良好策略,以方便建構更龐大以「個人利益」為名生產的「消費良品」!

於此回望肯恩的文字,猶如禪師要「喝停」眼下荒謬,給心靈回到可靜定自處的空間!
 
如果我們追蹤肯恩劇本,或許可捕捉到一二如何藉以打開「自我啟示」的門道,從中深思當代人怎樣在「私有制」和「(虛假)民主」之名底下,身體及精神如何一再讓人家以「釋放更多消費頻度」的方式「全面收購」!在看似「混亂」或經過審慎「篩選」的「文字儀式」,肯恩默默把可檢討可能默默被剝奪的價值判斷,重探其所以:
 
@朋友
在臉書上爭持「朋友」和「讚/(un-)like」數量的世代,所謂「擁有」或「可(即時按鍵)杜絕」的「情誼」,究竟經得起考驗嘛?人心,在爭取更大「可統計」的「持有」意欲,成功完滿人家「社交媒體產業王國」的建築外,身邊真可認真對話的「真朋」可有幾人?當「臉孔」只是重建在「自拍」、「朋黨」、「推銷」、「美/醜化」或爭持更多資訊的角度上呈現,可「書」可「寫」的「人間容貌」,多少可兼容生活/生命內部的脈絡,多少願意學習擁抱朋友作為「人」和一切兼備的「不完全本質」?

荒謬是,當肯恩重複叩問你我有多少可真實支持自己的朋友時,背後卻強烈反諷我們為要「爭取朋友支持」而曾經「奉獻」上的精神,可有怎樣招架的力氣?在處處充斥著功利主義的背後,今日你我究竟如何看待「朋友」這「東西」?弔詭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心底都希望有可相伴的朋友,卻欠缺放下身段的勇氣!或是,這些「朋友」,都是完成自我的投影罷了?
 
朋,猶如「月」對「月」的情勢,其一是主體,另一面或許只是「主體的投影」而已!其「友」何從?可不都是「想像自己」的延伸?身體,其「月」怎「亮」,也許是「尋友」的足跡⋯⋯
 
月,裡藏二音,其一為己,其二為機!是非不二,獨看行動機端而真正成音!
 
@從天花板往下望的意識
如何閱讀行動中的自己,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觀照能力。只是,當今日周邊過剩的傳送著許多有關「如何看自己」的「專業資訊」,人的「自我價值」突然顯得又卑微卻同時又走上了充滿「可無限放大幻想」的「投射平台」!當「閱讀自己」成為人家無處不在監測的系統下「按規劃運作」,審思「自我」的尺度又陷入重重怎樣眼光下的「按寸行動」?

以「第三眼」的視界,觀照行動中的自己是一種重要學習自處的能力。肯恩意識到這能力的可貴,關鍵在如何以之平衡身體內外交通著的能量,給肉身和精神可持平的相處國度,這是一生的功課!今日盛行的自拍,並不代表具備「第三眼」的條件,教我聯想起荷蘭版畫藝術家M.C. Escher的一幅自畫像,
图片
他在畫中發現手執圓球中看自己,無論轉移到什麼方向,「我」永遠成為「中心」!周邊框架的一切,究竟又如何「完成」著「我眼下的世界」?
 
假如每日追蹤這「世界」,不如自我解放於「過多/過份詮釋」的「資訊」(包括任何形式的「經典化分析」),回到觀照自然領域中的身體靈軀,連接本有的潛能智慧⋯⋯
 
@光
沒有影,怎顯示光的可貴?又或是當「過度曝光」下,如何可尋回現實的「自然身影」?光,既赤裸,亦可盲目,看遭受「光染的程度」!暗處,才意味「日」留下的「音」色,其中可想像的「光」,其源怎悟?光,亦意味著特殊能量的存在,它既是自然體,亦可以是人為的「知識體」。身體的亮度,其「光」何容?在自然和社會化之間,其本質差異,容易被混淆不清!古語云,有「容」乃大,其「量」又怎算(當看到天上星星那「老遠已過去的光」,其可啟示的領域又可以是怎樣的閱讀)?內燃的光,縱觀其所以,又如何回應每日外動穿梭著的「交雜光染」,抓住可相容的維度?眼光的維度,正反映著人底在自然、個體以至群集和大自然間如何梳理「光源體」的特殊物理或意識領域,從中進行濾化,分層消解不同能量體的默默對流⋯⋯
 
肯恩的「光」,沒有因她的死亡而熄滅!倘若以她的「死亡方式」和「病歷」去鑑定其「光的形態」,她留下那「光染痕跡」,恐怕只淪為專家眼下「精神崩潰」的「紀錄」和「見證」!但直視肯恩那特殊精神境況,和當中牽引出的人文思潮,對存在二十世紀末的生態,卻打開了不少可今天重新審視的亮度!光影之間,遊走著對(後)現代現象的微細觀照和批判!沿途走,肯恩所勾畫出來的人文光澤,猶如一幅有關當代「精神光影」下學習自行拆解的「個體宏圖」,在喧嘩中尋索可重新規探的文明步道⋯⋯
 
東西南北,光陰處處!
 
@我(不)是/我(不)可以/我(沒)有
誰可迴避「我」這課題?但如何看「我」這「存在物/身分」,必須釐清「我的裡外」和與之相關之所以。「我」之為「物」,其「生物體」的自然本質,在「個體」和「群體」周遭與自然及人為社會文化相遇的過程中,由成物的「機先」到「動機」起始的變數(以上的「機」和功利主義下的「機會主義」不一樣),其內部每潛在非比尋常的洞山:「我」之為「我」,背對著自我身影的種種意識,隨物動移轉,本來就是「社交媒介」的本體,藉任何可及的領域或平台,起動自身機關,回應著天地萬物而牽引出的念頭,遊弋存在之間。一切「有/沒有」和「是/不是」,乃是從經驗(或人家賦予)的「後設(市場)價值」而已!今日,多少個「我」能切實回到自然根源,叩應本質,審思內外本無休止交往著的經驗,從中再悟出「我之為我」之所以?
 
當肯恩意味到不可再迴避「我不是我」或「我可真是我」的哲學問題時,理性的辨識和受嚴重社會/文化感染下的身心,豈非不斷衝擊著尋找自然本源的肉身意義?在「後至文明」情理下,作為「自然生物體」所遇上的每日不尋常追擊,成為今天你我必須不斷重新學習平衡的「生活力氣」。但確實的是,倘若真的放下「我」,我還可以是什麼呢?「我」,是唯一可借用的橋樑,承拓著身體(最貼切的媒介),去感悟生命(本質不一定有意義的)內涵。剔除了「我」,難道只有文字(人類後設的意識副產品)可依?
 
想深一層,劇本之外,才是可真正關心的世界⋯⋯
 
或許,我們不用妄想和大自然冥合的「我」,因為這「我」本來存在!跳過眾生因緣和任何形式性邏輯,開放面前機活,讓陰陽自在推動之,可「見/聽/感/悟」之氣,不正從來成長著「我」之所以?
 
@4.48
時間,從來虛無!當假定變成「實體概念」,身體時鐘默默與之連線,依稀成為「觀點/記錄」,當「觀」「點」移轉至分秒的細微處,秒針的跳動,輾轉反映著一種特殊量度,一切生理物質,隨之而攝入一個嚴實擠壓的特定空間,執著自身和周邊世界關聯的「應有形態」,以(強求)建築連串可監控的生(活)命事件!四點四十八分前後的世界,究竟又理應如何判斷,追蹤其(不)可理喻的脈絡,叩問其所以之種種?當時間的分寸,早成為資本/謀略/科學/商業/心理/天文學家等一眾謹慎看待的「關鍵計算單位」,你我的生理和心理時鐘,畢竟已進入了不尋常維度,拉張著幾可「意義深遠」的「閱讀內涵」!
 
於肯恩之言,「4.48」彷彿是噩夢/覺醒之門,猶如重複在身體內意識喧囂/啟動的定時計,在龐大社會機器中不為人追蹤的一度「秘密時空」,似虛還實!人的意志,彷彿給一種無形物質支配著一個又一個沉重疲憊教人動彈不得的催命符,折騰著早過份活躍的翅膀,等待耶穌現身,將雙翼釘上十字架,裝飾那曾流血的掌心⋯⋯
 
文明背後築上的高牆,可有擋住了無邊的、浩瀚的去意?幾千年的紀錄,在時間廊中只道少之又少的事。文,是似明非明間的意識軌跡而已!文明,依稀建築在遍野髑髏之上,真可惜乎?
 
時,應拿走「寺」,看「日」的本色!
 
@我(不)要/痛苦的事實
我要。要什麼?其源何許?不要,又何妨?當生活的主體被周邊(包括電子社交媒體)拉攏到難以自持的維度,此「我」究竟已是何處去了?痛苦,有直接和身體相關的,也有因慾望和念頭種種牽引出來的「精神痛苦」。痛感,原是身體其一重要的存在系統,教你我按訊號面對身心內部出現的「特備警覺」。奈何,當心理因素而引伸出來的「痛症」,又默默在身體留下難以清理的痕跡,每迂迴血脈及神經管道,給重重器官管道築起不尋常的障礙。「我要/愛」和「我不要/恨」彷彿來回將身心拉扯入痛苦漩渦,獨欠覺知的種子。
 
肯恩由目睹自身痛苦,猶如「上了癮」般把它和存在連結,在缺乏引發轉念的力氣之前,唯獨細膩追蹤其源頭和所以。能正視痛苦存在的事實,意味要學習仔細觀察由肉身、信念和處身環境間所導引出的種種經驗,接受其「如是存在」,放棄試圖去控制一切痛苦或與之對抗的「地獄想像」,或許,才讓心靈平靜下來,看清楚執著下意識的運動版圖!
 
所謂「痛苦的事實」,也許是一種默默傳送著的「世代痛苦」,在無知(或被社會權貴刻意製造的「無知」)的境況下,延續在身體根性之中,看不清「痛苦的根源」!就連「愛」和「恨」的概念,早被植入「預定假設」的內部,重複彰顯著莫名的意執,過程中所引發的傷害,如千重山丘,難望其盡處⋯⋯
 
假如痛苦因「錯」的意識而起,可有想:沒有錯,焉有文明!錯,是好東西!
 
@數字(或一切可妄想轉化成生死界下「可閱讀的數值」⋯⋯ )
數字,也許是對物質或物象一種「純粹客觀」的「等值符號」,但其中可隨時出現的「變數」,卻可頓成為衍生不少妄念的「移動領域」,把人的意識又一再拖入「情理陷阱」之中,把頭腦耽溺在連串「操控情意」之上。數字背後牽連的物理本質,可不是某層面的片刻「靜定狀態」而已?當中,無處不是涵蓋可兼容無限變換的本性!身體本質,蘊藏著許多和數值相關的存在物,在念頭移轉之間,所牽涉的行動或情緒,每整體觸動著體內生理數據的內涵。呼吸、心跳、脈搏和步伐頻率,每與生理和心理當下的狀態,互相影響著「內部顯象」和「外在觀照」的質素⋯⋯
 
面對失眠,肯恩試圖藉唸數字入睡,只是數字之間,默默又拉開了無數想像。空間,猶如以不同形態接疊的文字數值,結構出潛意識裡翻滾著的念頭。畢竟,沿以下線路,你我如何釐清外觀和內觀間可架設的「數據/道理」?
 
倘若,
沿醫生幾曾以專家身分說的「數字管道」上走 ⋯⋯
沿生命中的Shame 的形態追蹤可消解內壓的社會容器⋯⋯
沿事實和謊言間的拉力,找出一切可鑑別的荒謬「數據/指標」⋯⋯
沿憤怒的路徑,尋覓忠誠出歿或被種植的影蹤 ⋯⋯
沿活著的痕跡,摸索走上過不同深淺的腳步印記⋯⋯
沿身體vs意識的記錄中打開心靈掙扎的亂碼⋯⋯
沿一系列「如是忠告」的背後,勾畫一切「既得利益持份者」的面相⋯⋯
沿靜黙的脈象,尋回可釋懷的寸段偶然⋯⋯
沿靈體的假想,追逐下一個4.48時段到達前可感悟的精神間隙 ⋯⋯
沿不斷出現的「請覆/急件」中,妄想梳理「人情」和「事務」的體態⋯⋯
沿死亡的假設,重複練習喪禮中可能面對和回應親朋的「禮儀」⋯⋯
沿(不)存在的詛咒,不斷幻想可自我形制的哲學家塑像⋯⋯
 沿一連串有關「誰的責任」中,忘記了自身存在的主體性⋯⋯
沿自殘的刀疤,數論每一次留痕前後的心理實況⋯⋯
沿「一切/無望」間冀望一度光可能隨時出現的奇特精神狀態⋯⋯
沿生存中種種難免失禁的寂寞,深思呼吸間可重溯生命始末的虛無⋯⋯
沿愛的綑綁,深究對痛苦「上了癮」的「奇幻旅程」⋯⋯
沿一切「特效藥」的配方,理解以「健康之名」建築商業王國的情理⋯⋯
沿邏輯的結,叩問失蹤多時的「禪師」可不就住在自己心意之間⋯⋯
沿每日「身體徵兆」診斷,勾畫今日嚴重扭曲了的文化痛症⋯⋯
沿管理的狂妄,揭示人底情終「操控他者」的迷思⋯⋯
沿對「如何/何如停止」迂迴想像之間,重拾肢體分寸蠕動的真實⋯⋯
沿目睹那「瘋狂的神明」的路線,沈思身心合一(不用流血)的可能面貌⋯⋯
沿一小時十二分鐘的澄明,看清「腳步」和「立場」的搖晃處⋯⋯
沿「我非我」的軌跡驗證一切所謂「正確的」的虛無假設⋯⋯
沿(沒有)行動的機先,把「前」「後」分裂凍結,觀察體內組織的真實⋯⋯
沿一切排序空間,看「所作非為」背後頭腦、軀幹和四肢出現的尋常分裂⋯⋯
沿假設的(精神)癒合,重新量度心靈和身體間不平衡的比例⋯⋯
沿「冀求達致」的行動中,觀看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的嚴重不協調狀態⋯⋯
沿專業意見的「習慣模式」,反覆驗證早僵化的「管理/治療」意識⋯⋯
沿心理分析和治療策略,拆解語言設計的偽裝如何影響著情感表達的維度⋯⋯
沿(不)是/(不)對間可能行使的「道德判斷」,如何缺乏對覺知和感知的聆聽⋯⋯
沿奏出的「 solo symphony」(獨腳交響曲),一再學習靠近猶如疊合在身體裡外(被遺忘)的大自然物語⋯⋯
沿呼吸之間,觀照生命湖泊的污染程度⋯⋯
沿(最後)呼喚,窺探在「我」之內啟動著的「社會特殊數據」⋯⋯
沿不斷追蹤(誰在)聆聽的旅途上,在(缺乏)愛的軀殼中冥想「覺醒」的形骸⋯⋯
沿最後一句「我從未和自己相遇上」再開始,啟動「放棄已知」的機制⋯⋯
沿臉上圖譜,翻開思維的底部,驗證「分別心」給身體注入們痛苦根源⋯⋯
 
如是追尋,推想,肯恩的憂鬱,既是「私人的痛苦」,亦充斥著龐大的「文化痛症」!或許,「我」的資福好壞,在你,在她,在我,都在究知從容往何處走著的路途上,走著,走著⋯⋯
 
如是足跡,倘若又困在「文字的動亂」的浪花裡,思省的形勢,豈不又被另一波自建的「憂鬱」擒住,難以托開「自我啟思」的興致?
 
肯恩的劇場,不一定以「劈頭方式」開展罷!
 
 
何應豐/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1] 可參閱Michael Polanyi,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67288-3

[2]可參閱Michael Polanyi,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Routle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67298-4. 2009 reprint)

[3]有劇評家看完肯恩的戲,冠以「劈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的描述,我想不盡不實。後設的評論每源自首演劇團演繹的國度追蹤其「特殊形態」,容易輕率的假定了文本的出路。

[4] 可參閱Herbert Marcuse於1964年出版的同名書籍。

[5] 可參閱 Jean Baudrillard 於1981年出版的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6]  原文是:It is myself I have never met, whose face is pasted on the underside of my mind.
0 Comments

《自我的啟示》1/11 參與藝術家對談 (方祺端x阮漢威x何應豐)

11/13/2015

0 Comments

 
0 Comments

《自我的啟示》22/10對談(鍾勵君x馮顯峰x方祺端x何應豐)

10/30/2015

0 Comments

 
0 Comments

「我」

8/18/2015

0 Comments

 
「我」的概念,就如從鏡中看到的自己的臉,依賴外於自身的「他」來建構的。自我作為一個概念,由我們長大的社會、文化環境模塑。薩特在No Exit的一句「Hell is – Other People」,尖刻而勇敢地指出我們生活在他者的持續注視與批判之下無路可退的困境。「我」在「自我」的建立過程中,受到了多少他人的引導和誤導?

我們自出生便必須面對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道德、美、信念等價值觀。這些信條制約群體相處之道,我們每天把自己的行為與之對照和評價。當自我意識與集體思維出現分歧,我們面對的不是兩個對等的選擇,而是孤獨、內疚、自我懷疑,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


人類對眼睛(以視覺)認知世界的過分(相對其他感官或超感官)依賴,可以追溯到政教合一的年代。西方基督教認為人的靈魂超然於肉身,然而精神境界無器官可安置,就把它與負責想東西的腦袋相提並論吧;眼睛在五官中最靈活、又最接近腦袋,這麼下來我們頑固地相信眼見的便是真。眼睛看不到的頸項和背部,是否存在?


因為相信腦袋,語言和文字在溝通工具之中有著超然的權力,是記錄「事實」的最終憑據。不能被文字紀錄在文獻中的歷史,隨時間湮沒,我們對過去的認知,是經過他人篩選的歷史。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時,可沒有把「進化」解釋為「進步」。進化只是一種配合自然環境改變而調整求生機制的能力。固然能力之間有差距,所以有些物種存活,有些絕種;然而今天我們與之混淆的「進步」,則要求我們根據某套價值觀向單一方向行進。「進步」本身的定義,也不過是權力產物。不同民族因應受環境影響的生存需要,向不同方向「進步」,歐洲人以自己的科技發展,強取他人的資源,以武力壓迫其他民族,然後稱此為「進步」,並以言語霸權把單一定義向全球灌輸。


種族和膚色的階級之分,是殖民主義的產物。


在完全消費化的社會,人類與其他物種同樣成為了生產者眼中的備用資源,價值在於我們如何可以被消費,可以產生出多少以銷售衡量的價值。不能使用於生產權力關係的自我,只能存活於因應該價值體系而建立的溝通模式之外。文化規範經驗,經驗建構自我。因為怠墮、無力感、或軟弱,很多時,跟隨權力走,比找尋自我容易和安全。

李海燕
2015年9月28日


0 Comments
    文化論題:文字、影像,在廿一世紀爭奪成為主要傳播資訊的方式。
    留意,資訊,不是知識。
    文字在使用一刻同時傳遞傳統,影像的歷史包袱比較輕,是優勢嗎?
    文字與影像同樣依 賴視覺接收,眼睛進一步超然與其他感官之外,
    人以頭顱及視力所能接觸的界定自己和世界 的關係。
    在今天我們所知的「自己」,是自我還是單獨群體?
    .  資料 / 紀錄  .

    . 話 題 .

    All

    . 對話月份 .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August 2015

    RSS Feed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