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自我的啟示》
. 延伸對話 .

黃家駒:一點分享

12/7/2015

0 Comments

 
9月至10月的這兩個月期間,方祺端在空無一人的流白之間,以莎拉肯恩的《4.48精神崩潰》作為導引,作出自我的研究,以冀得到「自我的啟示」。據阿端所言,他對《4.48精神崩潰》這個劇本有一種奇特的感覺和聯繫。他於幾年前初次執起劇本時,他正值人生的低潮,當他把劇本捧在手上讀了幾版,就把它放下不敢再讀,因為他覺得劇中所說的狀態與他自己當時的狀態太相似。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流白看到阿端,當時他獨自一人捧著4.48的劇本在朗讀。他坐在椅子上,身體蜷曲,有些時候聲音細小得聽清楚他在讀什麼。當讀到某些段落時,他甚至會停下來,把上半身彎向前,把頭埋在雙手中沉思。我對那種不「開揚」的狀態印象非常深刻, 他身體的狀態就如他所說,彷彿是其內心狀況的最赤裸的呈現。 當整個《自我的啟示》即將完結之時,他在流白之間舉辦了兩個系列的公開工作坊。在兩個月的精煉之後,我再看其人,實在士別三日,如隔三秋,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和參與公眾作分享之時,坐得筆直,目光炯炯有神。
 
在這兩個月中,我一直追蹤著他的探索工作。阿端在流白之間的的「自我對話」過程,以多段已經上載於流白之間網頁的短片及圖畫的方式呈現,範圍包括對於自我的解構,到表演的看法。「和自己對話」對於做藝術的人來說,這不是一組陌生的字辭,甚至已經被廣泛濫用。但究竟什麼是自我?我是誰?各種念頭和思考不停在人的腦海中冒起,但那個在思考的是誰?在自己對自己說話的,是哪個角色和面向的自己?而那個角色的自己又是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中有多少是虛妄,有多少是真實?我想起南傳禪修大師阿姜查的西方弟子、劍橋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出家為僧的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講述一個關於牙買加的故事。
 
在一個偏遠且出名暴力的小鎮,有個人去露天的汽車電影院看戲。當時他覺得很奇怪,因為他見到屏幕並不是一般用帆布造的,而是兩尺厚的混凝土屏幕。那一定花費不菲了。想不到箇中的原因是這樣:那裡的人很喜歡看西部牛仔片,但每當戲中少不免的槍戰場面出現時,大部份的觀眾都會拔出自己的槍械,加入動作!若然不喜歡戲中的鎮長,又或對片中的印第安人看不順眼,他們就會對準屏幕上的影像開槍發射。由於戲院主人無法制止他們加入槍戰,只好花多點錢,把帆布屏幕換成了打不穿的混凝土屏幕。(1)
 
 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是否全面,以及有多少有著自我幻想、自我矇騙、自我掩藏的況味,這種分辨難以稱得上是容易,更何況是需要聚精探看那藏在虛妄的表層下的「實相」(「實相」中有多少是實是虛,又足夠讓我們繼續順蔓摸瓜地叩問下去……)和細微脈絡!就像莎拉肯恩在《4.48精神崩潰》中寫的最後一句:「我從未相遇的是我自己,那臉貼在我意念的暗面。」(It is myself I have never met, whose face is pasted on the underside of my mind.) 而阿端在流白之間的閉關和獨自探索之旅,令人想起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在《談談方法》中寫著的一段:
 
我那時在日爾曼,是那場尚未結束的戰爭把我招引到了那裡。我參觀皇帝加冕後回到部隊的時候,冬天已經到了,只好留在駐地。那裡既找不到人聊天解悶,幸好也沒有什麼牽掛,沒有什麼情緒使我分心,我成天獨自關在一間暖房裡,有充分的閑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2)
 
阿端的行動也引誘著我去「和自己的思想打交道」。對我而言,我一直覺得自己處於一個割裂的狀態。我於大學修讀法律系,但在修學期間一直對自己所學的感到疑惑,我常常深思現實世界中真的就如法學一樣能夠有系統、理想地運作嗎?我其中一科的主修「國際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中,主要讀的是各種國際法主體(國家、國際組織、政治實體、非政府組織、甚至個人)的條例和其實行情況。當讀到民族自決的議題,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及國際法庭的運作時,我就不禁會想:我現在所讀的,真的能讓世界免於動盪嗎? 我學習「合約法」與「侵權法」時,揮灑數版文字為試卷的考題作分析的同時,還是會想如果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龐大企業及一整個律師團隊時,在我的當事人需肩負大筆的法律訟費和壓力時,我真的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嗎?
 
最後我當了一個公務員,為建制工作。
 
去年雨傘運動,我也像是撕裂成一半。以模糊化、標籤化的方法去定義,我媽媽是一個黃絲帶。在那段時間,她可以一直坐在電視前,時而看著無聲的電視現場直播金鐘和旺角的情況,時而觀看著新聞台每半小時便重覆地播送的片段,然後在電視播出每一個警察和示威者有肢體衝突的片段時,她都會碎碎念著「點可以咁樣打D後生仔」、「一日最衰都係個政府,咩都聽曬中央話」云云。但我爸爸是個不折不扣的藍絲帶,他會和媽媽頂咀。在這個熱鬧有趣又尚能做到包容不同政見的家庭中,我還可以我口講我心,時而開玩笑地挖苦老爸,時而認真地和他辯論個面紅耳赤 。但是當我返回工作環境就截然不同了,始終身處政府內部,而且隸屬於執法部門,同僚幾乎一面倒都是反對示威者,而且當各種流言滿天飛之時,他們並不會對所獲資訊的真偽作查證,只是純粹地主觀性下定論。在這個環境中,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好過一點」,又或者為了「前途」著想,我都會盡量保持緘默,只以微笑應對。但當同僚們談得興高采烈時,總避免不了他們會突然把目光投在你身上,等待你表態、回應、附和。那些時候,為了不成為小黑羊,我都會摀住良心,笑著說幾句附和的說話,蒙混過去。但每次作出如此欺瞞良心的舉動後,總會有好一段時間對自己感覺不妥,甚至有點鄙視自己。我也是在環境下對真笑和假笑的分別有了明確的覺知體會:當你盡力假笑時,會不自控地流眼淚的,或許是面部肌肉的抖動牽扯了淚線,觸發了分泌。當然,我更願意相信那是靈魂悲愴的淚水。
 
這些都是呈現出來的現象,而我亦清楚意識到,但我一直將這些事和自己的另一個生命-藝術分割開來。 即使我一直都和自己的演員們說:「一個人生活中有什麼問題,就會在舞台上呈現出來。」但我依然會將日常生活的不如意和另一半的我割裂開來,認為這種不滿足的狀態只會令我在藝術的投放內獲得力量和彌補。但,我未意會到這個現象羅網伸延的廣泛。
 
我跟隨梵谷老師學習已經好一段時間,但一直沒有很飛躍的質變,也是到了今年年頭,他才對我說:「家駒,你終於不再做戲了。」一個久候的寸進:從心而發,不會為了觀眾的「在」,而令自己有所改變。關於這點,我想起了一件非常深刻的事。2011年,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年的探索計劃,研究如何將太極拳的哲學和理念融入在表演之上。我們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去單純地練習太極內功和學習108式楊式太極拳,之後再在下半年將這種講求內化的傳統武術,抽取其運動科學和理念放在表演之上。最後我們在牛棚劇場以希臘的悲劇《伊狄帕斯王》(Oedipus Rex)作研究成果展演。演出前的下午我們作最後的彩排後,老師說對我們充滿信心:晚上的展演應該沒有問題。但到了正式的展演時,我們才剛開始了5至10分鐘,老師突然當著觀眾面前,從後台喊出台面要求我們全部停止。我們都呆若木雞,不明所以,我們都是依著排練的程序和細節去做呀,有什麼問題?老師命令我們逐一抬起腳,把重心一沉同時再用力把腳踏在地板上,一個鈴木忠志體系的練習,我們都已經很熟練。我們逐一試著,卻發現我們的踏腳聲很「淺」、很平面很表層。老師自己示範一次,他的踏腳聲卻很沉,好像踏腳的力很深地傳到了地底的深處。之後他說:「你們全部面壁打坐靜心10分鐘!」這一切都是在觀眾面前發生。在打坐後重新開始,但依然沒有太大的改進。事後我們都非常懊惱不解,我們還是一貫做著排練時的東西,也沒有什麼甩漏,表面上可是做的一模一樣,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分別?之後才明白這也是源於有了觀眾的存在。當有觀眾看著時,演員的內心會不自覺地希望獲得觀眾的認同,或是純粹因為有人看著,而令自己從誠實地經歷中,變成了一種表演的心態。但這種分別非常微細,當時我並不能很好地感覺到,令自己由一種純粹的自我狀態,進入了一種被社會或受群體影響的狀態。
 
跟據哲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理論,一個人自我意識的構成,包括了self(本我)和ego(自我)。Self類似於古印度的atman概念,這個概念的原意有很多,但在詞源上都與「呼吸」有關,後來轉而作為以個體生命為本位的「靈魂」、「生機」等意思作運用。簡單來說,就是那外與宇宙連線,內和自心接軌的內在精神層面。而ego在榮格的理論中,是指人的存在的表面領域及生存的表層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在繁忙都市中為著生計名利而營營役役的「我」。

法國的哲學家盧梭亦指出人選擇了建立「社會契約」,而令人「由自然的狀態進入社會狀態。」 (3) 這是因為古代人因為在大自然中求生的原因,發現集體地的解決問題會增加彼此生存的機會,這種合群的共生關係令彼此進入族群的關係,亦接受了這種「社會契約」。這使人由「愚昧的局限生物」演變成可稱之為「人」的「有智慧的生物」。但這為人類帶來好處,但也令人類陷於被依附及渴望依附的枷鎖,而不能像中國道家的莊子一樣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般不受外物影響,外緣攀附,得以逍遙於自然。而這種「社會性」和「自我性」的分別就好像榮格所說的ego和self。

以上提及的是現象,但背後的原因、我對依附枷鎖的執念從何時開始?我一直都不明所以。但一直追蹤著阿端這一個月的研究,以及這段期間自己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和自己對話,一件我從未留意或記起的往事在某天突然出現在我腦海中,令我彷彿看見了一點端倪。那應該是一件很久的事:當時我是在曾經住過的黃大仙的徙置區內的一個單位。我在婆婆的房間中,婆婆對我說:「KK(家人對我的暱稱)呀,爹哋、媽咪佢地去左海洋公園玩呀,無帶KK去喎,搞到KK要自己一個係屋企,不過佢地好快返架啦!」當這件往事突然鑽進我腦海時,我十分驚訝。因為我2歲多已經從黃大仙徙置區搬到大埔(我搬到大埔之後才上幼稚園的),而且記憶中沒有小我兩歲的妹妹存在,由此推論這段記憶是在我兩歲前發生的,而我竟然可以把這個孩提時候的往事記得這麼清晰,這麼刻骨銘心!
 
往事浮現,我想我對自己明白了多一點。現在的「現象」,都可能是源於那種懼怕被人拋下、被人忽視的不安。如此同時,我實實在在的舒了一口氣,好像有個心鎖解開了,我看見了事件的因由,就可以知道該如何去改良自己,甚至懂得如何去擁抱這個有缺陷、不完美的自己。
 
19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戈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曾經在其著作《致死的疾病》中說過以下的一段話:
 
人,屬於身體與精神的關係,時間與永恆的關係,或者說是有限與無限的關係。因而,兩種關係的分裂,致使人可以絕望。然而,正是有了這種絕望,才證明了人的存在本身。相反,那些意識不到自我分裂,沒有意識到深層次自我的存在,否認有一個深層次的自我存在(being unconscious in despair of having a self)。這種絕望並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絕望,也是最沒有希望的絕望。(4)
 
以上所說的「最沒有希望的絕望」,是指沒有意識到自己之中還蘊藏著另一面的自我,而且帶著這種片面的愚昧而坐視不理,繼續安於現狀而終此一生的人。克爾凱戈爾認為,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人生的有限性,才會對人生倍加珍重,從而作出對自己最負責的選擇和行動。
 
佛家講述「悟」後的離苦得樂狀態令人嚮往,而所謂開「悟」的方法千百萬種,令人感到花多眼亂之餘,亦有高深莫測令人卻步之感。但我們把「悟」這個字拆開,看到的是「吾」和「心」兩個字。或許所謂的「悟」,就是指破除迷霧雜念,簡簡單單地重新看到「吾」「心」。
 
何應豐在《讀莎拉肯恩《4.48精神崩潰》的自我啟思》一文中寫道:「相信總會有不少人,會假想(或確實相信)這是一個患上嚴重抑鬱病的人自殺前的「最後告白」。」阿端亦說過,起初接觸《4.48精神崩潰》這個劇本時覺得很深沉,好像很黑暗。但經過這兩個月的細讀和探索後,發覺這個劇本是充滿希望。
 
對,我也覺得只要踏上「自我研究」的路上,就是充滿希望。

黃家駒/2015年12月7日
​政府內部

  1. 阿姜布拉姆著,何蕙儀譯:《四念住》(香港:東蓮覺院弘法精舍, 2008)
  2. 笛卡兒著,王太慶譯:《談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八章,「論社會狀態」。
  4. Kieregaard, The Sicknes Unto Death, translation by Walter Lowrie (1941),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尋牛
見牛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文化論題:文字、影像,在廿一世紀爭奪成為主要傳播資訊的方式。
    留意,資訊,不是知識。
    文字在使用一刻同時傳遞傳統,影像的歷史包袱比較輕,是優勢嗎?
    文字與影像同樣依 賴視覺接收,眼睛進一步超然與其他感官之外,
    人以頭顱及視力所能接觸的界定自己和世界 的關係。
    在今天我們所知的「自己」,是自我還是單獨群體?
    .  資料 / 紀錄  .

    . 話 題 .

    All

    . 對話月份 .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August 2015

    RSS Feed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