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與亡者對話》
. 延伸對話 .

何應豐:與「亡者」對話-兼談台灣國光劇團的《賣鬼狂想》……

7/6/2016

0 Comments

 
與「亡者」對話
兼談台灣國光劇團的《賣鬼狂想》……
 

(一)
 
前幾個月,邀請了韓國劇場導演金宣希(Kim Sunhee)到香港,參與李海燕和我為「流白之間」策劃《身體步道上的文化展演》中「與亡者對話」部份的工作坊,看到她和演員仔細追探一舉一動間表演的內部實體蹤跡,深深感概此間在消費文化下「表演藝術市場」上「演藝產物」的虛空,獨缺真誠的人文關懷……
 
當劇場表演變成「程式技藝」或「偽文貨色」的「販賣」,演員力氣每又一再沉溺在「推銷式展示」上面,鮮有微觀表演行動的本質和所以,更莫說作為「說書人」(故事人)可兼備宏觀文化的特殊角色,對探討的焦點議題作出有力的解剖。究竟是我們的文化底盤薄弱,還是在長期處於「殖民」的心理境地,早變得只求眼下功利,卻缺乏深遠眼光?眼前景觀,一再是把表演藝術切割成散落在不同部門的「專門貨色」,各自吹噓成「市場精品」,對舞台上「文」、「化」、「空」、「間」相互可合成的經驗和美學,欠奉反思和研究,更莫說在「傳承」和「統整」間,可如何審思表演當下重要的「在場性書寫」!
 
在今日香港,如此消費式的「表演身段」,到處可見!眼前光景,不論舞台上下,猶如一種「賣鬼」行徑,假設著「存在」的目標,都建築在市場搜尋或假借得來的「神奇技倆」上,箇中「狂想」,獨缺探知廣義的胸懷!劇場行動,遂止於重複描繪文字已載入的資訊,勉強借來一二經傳或流行的「技藝貨色」,按市場習性,推銷一輪又一輪的「雜耍玩意」而已!(其中不少人強調,箇中實情是,當舞台演員連基合生活費也賺不上,又豈真能聚精會神?難怪不少人會說我在強求!)
 
金宣希的表演工作坊,很快便走了一半人,在缺乏「名氣」或「熱潮」的推動下,參與者的耐力早變得淺薄。心,每難以支持任何尋求仔細在場的「書寫行動」!
 
在今天極速按鈕的消費世代,劇場上求真求實求證的心,愈來愈難見到。口掛龐大理論或藉以把玩權術的人多,身有紀律進行深層探究的少!加上資源極度傾斜在行政管理和市場得失的計較下,願意毫無保留的回到藝術生命本體的劇場工作者,愈見難求!
 
或許,我們都太快學懂假裝是「鬼」,遂以「賣鬼」為生命主軸,隱藏了一切可自主書寫生活內涵的每一瞬間,沒完沒了的狂想於虛空之中!
 
今日願靜念「搜神」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強調心不隨境轉,當中求「空」,其實也是一種「觀」的旅行!過程中,在悟到「無常」、「無我」之前,也必須求證「我常」之「境」為何許!佛陀也走了這麼多年才有所悟,其「觀自在」的能力,又不知撞上多少「鬼神」,才證見「空」為何物!
 
此間學「佛」的人,猶如一位試圖借「故事/角色」求證的演員,必須究其心境,觀百物於「連串瞬間」走上的內外境遇,加上無比運氣,或許才能真的「開竅」!奈何,今日「學」之所以,其「法」獨靠人家垂手借來一二的「流行技藝」,卻欠奉「自身在場」的檢視。結果,「法」又隨人家設定的「水」「向」而溜走了!
 
「演」之所以,是觀「水」的「時」和「向」間作出相關行動的藝術。假如其「心」若「亡」,剩餘只有「忙」不了的身體,「搜神」卻從未開始啊!
 
策劃《身體步道上的文化展演》中「與亡者對話」,是借「死亡」回歸思考生命本源的行動研究,藉表演者自身如何重探「觀亡」而「悟活」之「本性」。在追蹤面對亡者曾有的種種經驗,才發現,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和「亡者」對話!
 
亡,說文解字表明本義為「逃」,像人滑「入」了一個像「𠃊」的境地。亡,亦若「非」若「失」也。故與「亡者」對話,猶如追蹤「已逃走了」的人事,借「已故之影」,觀當下之所以。
 
表演,從來是一種「與『亡者』對話」的旅程!
 
這一分秒行動,轉瞬而亡,卻又成為下一小步的起點。文字,先於古人,順時間傳承,其中「鬼神眾多」,怎不是「與亡者共舞」之始?故事,其「故」,因有「所為者」和「使用者」而繁衍出「事」之所以,表演必須明白「已亡者/事」究竟是一種「何以為」和「何所使」的「神氣」!身心,是累積億萬年進化的「機遇合成體」,其內在充斥著「亡者之靈」,借「輪迴」重生,可不是嘛?所以,一切皆種在與之「對話」的內部,從中悟道,繼續啟航而已!
 
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常談「尋源問道」,金宣希的老師 Philip Zarrilli 借 psychophysical 教學法給她的啟悟,同樣是回到「根」和「源」的追尋,借太極和冥想追蹤「演」的「心道」。前者深明悟道,後者也許未完全能成功將「心法」移植在表演上(前年他在台灣替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執導的《九面芙烈達》“9 Fridas”真的未見通明)。假如再往深一層觀其所以,二者(就連裴艷玲的演出也是)因周邊插入的流行光景,未曾真正觀其「搜神行動」之所以,結果每破壞了「可觀之景」!(除非觀者自行格物,把多餘的篩選,淨化其中種種而賞其「深心」處!就如「身外之物」,其「雜」亦如是如是而已!)
 
奈何,劇場是一個綜合藝術行動的作坊,由文字、表演、曲藝、樂韻、聲象以至空間運用和視覺意境,都是完成「搜神」的重要元素。亡者,神鬼也!如是檢拾「似已逃去之物」,辨其「神」之所以,是劇場藝術必經之途!
 
(二)
 
前陣子,「西九文化區」邀請了台灣國光劇團在香港高山劇場上演改編自《搜神記》「定伯賣鬼」而成的《賣鬼狂想》,承編劇邢本寧之邀,觀賞了總綵排,經驗卻是百感交雜,其中或許因「鬼怪連篇」,亦正是徹頭徹尾「與亡者對話」的「現身說法」,教我想藉此探究與「亡者」一起「狂想」的「現象內部」……
 
《賣鬼狂想》是承古本故事結尾再延伸想像。故事本來由人(定伯)見「鬼」,到佯裝成「鬼」與之對話,在互相「鬥智鬥力」過程中人把「鬼」收拾變成「羊」,更在「牠」變回鬼前吐上口水,以一千五百錢賣之。是次創作,劇作者首先延伸假想:定伯以「一頭看不見的羊」賣給書生,書生遂與「鬼」同行,又如原注「人鬼鬥智」於其中,只是這次是書生(人)給淹死了,遂變成「鬼」打「鬼」的場面,二鬼見又來了「另一位定伯」,遂一起重複「賣羊」而告終。
 
作者把古籍翻開,借古看今,原是一次十分可取的「搜『神』事件」。神鬼之事,或許都在人之所向。神,意指萬物之「靈」,其意若「谷」(榖)!鬼,因「人」作「厶」(私),而出現「怪頭怪相」,其魔在心!古今之間,如以「亡者」搭橋,觀今夕之怪形怪相,正如以(古典的)戲曲藝術說今日故事,當中如何拆「亡者之橋」,再築成今日「大觀鬼神」之「新台」,本來是上好之階,但當中必須通識古今兩者語境心境和意境之交流維度,以及內部和外部形構的美學,才可成為「如何『狂想』賣鬼」的關鍵。
 
劇場從來是一個「弄神弄鬼」的地方!當中充斥著憑「虛」寄「實」和化「實」成「意」的藝術行動,之間,都是一重重築橋拆橋的擬像和解像旅程。戲曲,假如認真探究其中,它內蘊著可真不尋常的「現代藝術語境」!
 
假如梅蘭芳曾啟發西方戲劇家重新思考「戲劇行動」,當中涉及的「空間雕塑」、「觀點擬構」和「間離美學」,教我們深值反思「與亡者對話」背後的真切意義?戲曲藝術中的「程式美學」,不但是一幅可大觀表演生命虛實的行動圖譜,它亦理應是一系列可不斷更新和再出發的藝術語言。奈何,今日不少戲曲舞台,既多停滯於「緊守」在「概念梗式」的陰霾,丟棄了程式行動間可重建或拓展的藝文空間,加上粗疏的招徠,未及細膩消化「現代(流行)元素」,導致介乎「話劇化」或「音樂劇化」的尷尬場景,不少更迂迴在「匯藝雜耍」的領域……
 
我不是喜好強守「藝術疆界」的人,但任何破法之前,必須先弄清任何所謂「特定表演藝術語言」的整體個性,為何要選它作故事之樑,審慎梳理其所以!
 
戲曲的表演,其美感和劇力,在於對「觀」和「行」領域上的拿捏和想像,當中表演者進場出場以至出入角色的虛實戲道,每反映演員作為「說書人」的文化氣度,其時空轉換和尋幽眼界,可折射出對「故事/人物」的解剖和批判。今日戲曲藝術,理應可進一步思考如何從古老維度延放當代視點,問題或許於長期浸淫在一種從未認真打開過的文化鬱結,把「亡者」氣度,閉塞在骨子裏仍十分封建的「行當視野」和「流派政治」中,只顧到既得利益,鮮做正經事,怎不教「亡者」眼下本潛有的「活門」封閉?當一切默默隨時代變遷而式微,背後種種,可不是深值所有參與創作的人(包括觀眾),進行內外反思的文化命題?
 
《賣鬼狂想》試圖誇越的,或許正反映在它底未完全釐清表演語言面對的障礙:一方面,對插入眾多「(傳統)程式以外」的當代元素(包括文本語法、舞美設計、錄像媒體等),未加深刻考究其中必須相應調整的表演語彙;另一方面,對傳統表演的理解,依稀仍困綁於外在的表述,缺乏「狂想」的內在心靈和進一步飛騰的眼界。
 
要解決傳統戲曲美學應如何混合當代流行的「跨媒體」課題,必須回到戲曲表演美學的本體,從「排場」和「唱念做打」背後的創造上思考,探究其底層內部,以及如何延伸或改良,引出可「跨界」的觀點領域。於我而言,透過「心理肢體」和「角色想像」間的挪移,對任何可指涉的「鬼域寸進」以至「越海狂想」的疆界,都值得重新研發,進行持續的實驗和實踐。當中,不用違反虛擬性的美學觀,而是在「虛擬的領空」上,注入更具當代脈搏的「觀點戲道」,重新設計「做打語言」。最後,透過理解任何引入的視覺和音樂元素,有效按「總體合成美學」的基礎,融通選擇其中可深遠影響結構的素材和表演方法。
 
(三)
 
總體合成,意味對「亡者」必須在多角度上有相通的內置情感,配合可交流的「語言結構」。在既認知與「他方」建築對話的容量,亦具備面向異常而作出相應的美學調整下,去探討如《賣鬼狂想》可潛在的創作矛盾元素,實在是一次學習的好功課,從而逐步再讓我想像如何打開傳統戲曲(亡者遺物)進入當代場域必須逐層解決的美學課題。循當晚在高山劇場所見,那次總綵排給我提供了以下連串「與亡者對話」的假想……
 
「亡者」想像一:
戲曲,中國傳統戲劇的概念詞,歷代祖先傳承的「文化遺產」!「遺產」,顧名思義是「亡者」的「業」!當現代中國向聯合國「成功爭取」京劇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猶如只保存「亡者」於祭典,卻終止與之對話,這是何其悲哀的事?由原始儺戲延伸至按不同地方特式衍生出眾多的「戲種」,其內在形態皆有大量相通的表演元素:藉簡約而富文學性的詩歌、地方特色、舞蹈、雜要等,透過俳優引用「特殊代言的動作程式」說故事。我們必須大觀其中,綜合其內置和累積的歷史、地緣和文化養分,以現代美學思潮和空間條件,重新梳理可繼續發展的藝術內涵,才是「與亡者對話」的真諦!
 
如何跨越過時的、或因過份保守而假設存在著的「傳統民間習性」(其中陋習可真不少!),注入當代可重整文化的新體系和人文資源,繼往開來,去省思可再創造的精神,難道真看不到戲曲美學深值再拓展的藝術內涵?一切行當和相關表演的「代言體」,只是起始進入基礎的外貌功課而已。假如我們有勇氣融合各戲種及流派的藝術精粹,引用現代語言去重新理解其所以,不同「表演語言」背後,究竟可相互豐富多少可重新「呈現傳統」的「新想像」?換言之,我們也必須學習在傳統術語上兼容當代語彙的勇氣,才可真切理論「亡者」有過的素養,追蹤其本質,探究它長久傳承中經歷著許多層次的、本體一直移動著的「活文化」!
 
如是推想,所謂「遺產」(直屬「鬼」的「財務」),假如種入的「當代活力」只是另一次「市場喧囂事件」,豈不是一種完全荒誕的「文化表述」?細看其中,假如表演者能敞開心懷,再深入化開種種程式動作背後一直未有完全騰出或重新驗證的美學空間,由舉手投足以至放眼可及的「尋常戲道」,一旦容許其內置精神和心理能量,在「常規」裏外進駐「統體舞台」的詩般領域,可觸及的又豈止是「敘事」的「表層肢體動作」而已?
 
詩,意味注「言」入「寺」,寺者,司也,其「法度」豈非可隨時代而伸張出不一樣眼界?西方人拆解戲曲而叩問其「真/假」之所以,或許真是「假亦真時真亦假」,任何妝扮,其底裏表述,皆回到文學和藝術合成的本質。戲道,豈不是源流不絕的「活文化」,其藝術國度,應可淨化心靈,點燃出點點人文光芒?
 
如是追蹤《賣鬼狂想》的表演語言,其「文化語境」究竟又應從何說起?在眾多流行文化撞擊底下(包括藝術行政主道的市場管理),所謂「跨界」的思考,又有多少是真正融通的藝術空間?就連裴艷玲演鍾馗也要放煙霧,大搞舞台效果的話,豈非對「亡者智慧」另一錯判?戲曲藝術本質簡約,任何附加上的現代視覺語境,莫不要先行按內思考,再往外回應「空」的空間,挑選合理的聲象和視藝素材?倘若完全脫離戲曲藝術的軸心,又理應如何去體驗當中的「美」?要知各流派守候的「傳統」(包括服裝和道具的設計和應用),從來充斥許多文化雜質,要真的回到戲道本體,思考如何去蕪存菁的尺度,給「亡者」梳理出可兼容的「現代的眼界」……

「亡者」想像二:
劇本,戲文也!古本,多簡約精要。「亡者」的文字世界,多是詩體,字裏行間每給人留白想像的空間。戲曲中程式化代言體的建築,正切合完成文字未完全的精神及思想領域,以空間勾畫人物(和神鬼)裏外未盡言的心理和哲理內部,藝術戲道,亦從此而衍生。故戲文,只是意味著某部份表演行動的表述。由戲文再注入表演者消化故事及人物的當代文化觀點,詩意才真的活起來!如何藉「亡者語境」延伸建築當代觀眾可捉摸到的文體,又豈止是劇作家改編過程中可單獨思考和完成的事?
 
假如《賣鬼狂想》的演員,能乘詩的思路而上,在念白之間,其韻其味又理應如何和「心理肢體」協奏,結合「亡者」(原作者)古本和邢本寧「新編文體」中的「新舊二鬼」?假如停留在純「文本資訊」的表述(或只是「複式的表述」),其「丑」何從?是次演出,選擇純粹以丑生作骨幹主打,「丑」的語境,理不應只是聲音的裝扮,若往內看,為「丑」者的世界,豈非是文體以外可重新註釋的藝術世界?「丑/鬼」又委實何如與「亡者」講心話?「假/鬼」者,虛也,卻不也是因「心事」而建築出來的「底話」嘛?
 
當文本由原注的結尾再延伸假設,「丑」的量度,恐怕非常理可追!當中可綜合的「文化姿態」和「社會形相」,不就是要連同老祖宗與今日世界存在的「眾生鬼怪」,一概連消帶打的「和盤托出」?如是延伸,「定伯/書生」中,有你有我,這樣狂想的「賣鬼」故事豈不是非同少可?故文本和表演之間,其「聲象」與「意象」,又可如何借演員身段投射到「你我之間」,其「詩」何究?加上難以迴避的當代身份,演員的行動猶如解剖一個荒唐的年代,其表演魄力,又理應種入怎樣的超常能量,植入文化眼界,讓「新文本」發揮出其內置的「當代性」?

「亡者」想像三:
《搜神記》,古本,皆紀錄著「亡者」留下的「鬼故事」。舞台大後方的巨型吊帳,投影著以行書寫下的「定伯賣鬼」原文。它像「亡魂」般對證著舞台上的一切行動。當前的人(包括演員、樂師、觀眾)、景、道具、服飾、音樂、燈光等,究竟與之建築著怎樣的關係?投影屬虛,文字屬實,掛在演員口中的文本與之重疊(先不計掛在舞台框外三塊電子版上的中英字幕),究竟又是有意或是無意間種下的「二重奏」,是相互抵消、提醒、還是對照著故事內部玄機的「特殊通道」?
 
假如「字」的實體存在是扮演著重要角色,漢字的形、聲、意、象豈不把整個舞台空間填得密不禁風?表演(包括音樂和聲象的內涵)遂應變成在「亡者」(文字)陰霾下穿梭和開展的「閃靈事件」,可創造的「對話」應已很豐富了,其他視覺元素也可能變成一種干擾!字,本身已成「鬼」。改編後的念白或說唱,遂成為「與鬼交流」的旅程。演員,如何通透「字/鬼」的形相,從中找出當下辨證的空間,豈不是可以成為表演的軸心精神?其他一切,是否可淨化,或進行統合以呼應一種可能極為精練的表演風格?
 
又或是,原文的出現,是對應著故事行進的「活動投影」,藉水墨流程和放大,追蹤其文字內部美學,觀眾對對「丑白」的「觀感」和「聲象」,會否撞擊水另一種「以古諷今」的層次?演員的行動質地,亦必然遇上不一樣的挑戰,藉以打開常軌外另一重文化叩問的動機……

「亡者」想像四:
舞台上重複升降一支和表演空間一樣高度的超級巨大毛筆,其存在真的似「鬼」!倘若真是如此(而不只是裝飾的符號),此「鬼」非同少可,何以表演者從來「看」不到「它」的存在?似虛,還實!它每次出現,豈不理應改「寫」整個故事的呈現?一概唱白、做手和關目,其擬像的尺度豈不有其「超現實」的觸角,才可體現與「巨鬼」對話的「假設/實情」?故事中的「鬼」,其神亦豈不會進入不同能量空間,亦因此,既有程式動作理應要重新審思開展的新國度?從中延伸,「書寫」豈不成為重要的藝術狂想,沿字的形骸,追蹤「鬼跡」而行之?如是推敲,傳統唱腔和板式,豈不是可重新想像,以切合如此「鬼樣」的「書寫精神」?就連樂器的選擇,豈非也可跨越一般羅列的「伴奏樣式」,進入「與鬼同行」的非常意志,尋覓唱念間文本存在著留白的「鬼域」?
 
「鬼域」,一遍空虛,才可看清「鬼的形相」!就連只功能性用作「假設高處」的兩個箱子,也必須重新移動或拿走,否則,它又打破了「完全虛空」的領域。戲曲世界,不適宜引入裝飾性或純屬功能性的佈景。除非,它被引進到表演內部,成為完成美學及故事行動的「延伸空間」,有助「書寫表演」的精神疆界……

「亡者」想像五:
羊,非羊,亦「鬼」也!又是「亡者」一族!戲曲的美在其虛擬性,奈何,戲裏卻出現了幾重與之相撞的古怪現象:(一)投影的羊很容易拿走身段空間的想像;(二)念白再加上重複以做手假意描述的羊,相互又扺消了想像;(三)以鞭作的羊,又缺少了有底藴的虛擬動作,與之連接「羊身羊態」,亦缺乏內部精神支撐。如是,以表演論述這頭非比尋常的「羊」,又理應如何改善上面三種不同層次的「羊相」?既然「羊」本是「鬼」,其「相」理應是虛,當人變「鬼/羊」之間,又理應如何貫串一種「羊/鬼域」,透過非表面解說或裝扮的手段,引發觀者深刻的進入何以以「丑」進入「羊」的世界?
 
「丑」的形態,或許必須跨越行當程式以外的想像。假如作者(包括導演和設計)重新思考傳統框架中未及涉獵當代藝術視域內部的想像,角色造型恐怕會流於過分典型化,難以駕馭故事背後龐大的文化投影。現代藝術愛觀「丑」的內部,如 Francis Bacon又或是岳敏君的畫,充斥著極不尋常的心理和視界。或許,假如重新設計其外在造型,把(戲曲的)「亡者服飾」脫得淸光,只留下「亡魂身段」,可呈現和理解的方寸,其中「丑相」又會是怎樣更貼近當代觀點合成的「羊頭鬼尾」?或許,所謂「亡者記憶」,從來活在你我身心,只是缺乏重整細膩脈絡,又豈能一再單憑掛在臉上的符號了事?

「亡者」想像六:
光,似虛無,但又可照亮本相!「亡者」的光,也許依然是赤裸,甚至是光亮得不尋常,好讓「鬼」全盤現形!現代舞台,多把光停留在「氛圍」的表層,忘記了它本可像一把手術刀,揭示平常看不到的事!「賣鬼」的市場,今日會毫不躲藏的在大白天完成交易;「鬼」,亦不用半影半隨的在你我身邊大搖大擺的走過。「鬼光」,又可從何說起?戲曲藝術多引用「大白光」,是讓觀者可清晰看到表演微細處,從中想像。假如在尋常「白光」再亮上一倍,必成「異域」,便二者兼得!假如光亦意味著轉場中浮現的「閃念」,投影和觀點便可乘虛掠過,猶如一種特殊標竿,賦予行動前後多添一層的「視界」……
 
 戲曲表演,難以在陰暗空間發展其美學。除非演員重整身體能量,學習兼容特殊視點,以非一般身段呼應,否則,故事中細緻內部,很容易掉入光景概念,「亡者身段」豈非因此一掃而空?當行動的痕跡被拿走,整體程式框架亦隨之崩潰,又怎與「亡者」真箇對話?
 
「亡者」想像七:
樂,屬虛,「鬼」域也!傳統戲曲,掌板是全劇節奏的關鍵人物。他的存在,如「鬼魅」搖控著版式和演員動靜的微妙關係。但奈何,日子久了,本來的互動性容易淪為慣性,角色出入間究竟可有真的立於當下,發現可即至的可能,實屬疑問!角色身分內涵,亦隨即消失於無形!如此狀態,豈有「狂想」之意?聲樂,可比光更神奇!「亡者」的存在,多由「心聲」而現形,其「鬼形」似「虛」還「實」﹣一種終極的內心實相!它不等同時下流行談的「音響效果」,它是循表演者的空間雕塑而「看見的聲音」。故戲曲中的樂師必須是說故事的成員,更應含有批判的素養,敲問或打破任何空洞的表演格律,引發演員和觀眾進入「鬼疆異域」。「羊聲鬼戲」,不就在行動者當中?賣鬼的市場,其樂又理可如何繪形繪聲,教人得知它就在周圍?



《賣鬼狂想》在台灣首演,聞說是三面觀眾的戲台,不似高山劇場的鏡框舞台,疏離感更強。誠然,演員的表演能量應不一樣,但我想演出的核心問題是沒有太大差異,因為,以上探討的是當戲曲藝術嘗試以「跨界」之名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每面對不少美學矛盾,其中種種,必須所有參與的人同步創作,才有機會把問題逐步解決。誠然,這一切想像,也不是朝夕的事!
 
戲曲的表演,假如要是作為起動反思的核心,它必須重新拆開舞台統合語言體可兼容的「現代性」本質。當創作人只關心人家列表的戲曲「表演傳統」是沒有出路的,它很快便淪為「博物館的裝飾」,給「遺產市值」埋葬了精神。當邢本寧試圖從文本重新思考「與亡者再對話」的新領域,整體劇場必須提出相應的反思。歷代以演員為中心的戲曲藝術,鮮有具備宏觀眼光,看待表演者作為與當代文化對話的人物。曾興起過的,又容易被「保守派」討伐,屢屢陷入僵局!
 
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多「鬼」!
 
愛「賣鬼」的人,每日可見……
 
在今日香港以討論亡者為禁忌的世代,定伯戲鬼賣鬼的年代又可如何理解之?
 
 
(四)
金宣希的表演行動,不愛「賣鬼」!她堅持演員回到身心實體,仔細與「亡者」(前一分秒的自己)對話。
 
「亡者」!它從來在周邊跟著你我共存著。世界,總是在一種自然恆常中,不生,不滅!亡,或是「崩解」,也是在循環散合間的本體呈現而已。它都變成記憶,累積在覺知因緣裡,如如教你我三昧其所以……
 
金宣希承接 Philip Zarrilli 對 psychophysical 上的理念和訓練,著眼於身心合一的「整體行動」。在延伸瑜珈、太極及一種名為 kalarippayattu 的古印度武術三聯組合上的培訓過程中,如何解放自我及緊隨的雜念意識,是金宣希不斷研練的核心。對不斷深受周邊物質及功利主義支配的城市學員來說,究竟純粹是追求一種表演技巧還是借劇場作為修正身心的「道場」,畢竟深切影響著「追蹤亡者故事」的對焦落點:
        亡者的「合一體驗」究竟可如觀照一朵花的心性?
        亡者的「遙遠聲音」究竟依稀早種在身心的基因裡?
        亡者的「人/物」本質究竟可如何重新立體閱讀?
        亡者的「生活事件」究竟和此間文化可作上如何的拆解和重塑?
        亡者作為「一種生命現象」究竟又可怎樣與自身當下特殊位置建立聯繫?
於金宣希而言,觀其西方導師向東方精神領域學習的過程中,如何以西方理性拆解的思維,重新建築可參詳的「結構閱讀」和「系統行動」,是深值思量的事。為何東方早種的智慧泉源,大量遭受被遺棄的現象?當我們作為東方地緣筋脈出生的人來說,我們的身體基因曾走上的路徑,與份屬「東方亡者」的「聲音」,同時在儒、釋、道等文化薰陶底下,應否有額外敏銳的觸覺?
 
宇宙本一體,礙於人類歷史版圖的移動和不同民族因應生存條件而出現的種種遷徙,逐步隨地緣差異,孕育出不一樣的生命觀念。追蹤本質,或許只因未深遠考察下所必然出現的「片面觀」。甚至於如 Philip Zarrilli 深受「東方傳統」影響的多元學術研究及實踐者,試圖融合東西方長處,發展出一套可兼容不同文學文化的表演心法,也難逃地緣落差下所可能觸及的「片段人間內部」,未能完全其真正身、心、意、空間和當下現象全然共通的美學世界。相反,如今日中國戲曲藝術的處境,亦遭遇到「自成一閣」的「下陷宿命」!在缺乏兼容和大觀文化的量度和心性,結果又落伍在自建的障礙裡,未曾真箇回應當代,綻放出更精彩的花果!
 
試細想,歸根究底,瑜珈,是一種培養「無礙念」的功課。它不單純是身心的事,它就是大自然世界本有的「無常自在」。學習瑜珈,是一種心法,一種排除意識障礙的身心合一之重要門道。如太極,是古人(亡者)觀天地而體悟宇宙一體的生命環,本質自在而圓滿,其行動,亦在於引發身心和空間意合的內涵。而 Kalarippayattu 的特色,既強調刻苦修行,亦揉合著前兩者的耐力和柔韌性,觀照身、心內從來存在的識、智、靈、情、念和兼具的障礙,借嚴謹的身體力練,讓表演可更具自由和韌性,讓行動回到可同時觀德、觀業、觀性以至觀靈的能量內力。
 
三者都是可活在你我身心於當下的「亡者智慧」!
 
假如我們一再將世界局限於命名,把 Philip Zarrilli 、Jerzy Grotowski、梅蘭芳、裴艷玲以至 Frida Kahlo 等人物「品牌化」的去理解其藝術及文化心脈,便等同把愛因斯坦捧作「神靈」,忘掉了他們如何願意和亡者對話的重要心性和一切與之相連的特殊時空及年代。
 
表演行動,是回到身體裡外,聆聽「亡者」和當下持續對話的文化功課,猶如重踏上曼陀羅的圓輪,觀行動於持續轉動間,三昧生命之所以!亦意味,一個故事人必須跨越意識心數,觀其所以,才能提昇本質的慧能,藉行動重新驗證識、覺、知、理、智、能、靈、空之「形狀」和「顏色」,超越慣常識見,學習妙觀察智的慈悲本質!
 
表演,是一種「行動開悟」的旅程,其「法」如水變幻無常,讓你我好借「呈現行動」去「發現」轉識成智的大觀念力。
 
《賣鬼狂想》的「呈現」,只是一種「市場口徑」下的「行為產物」,但如是觀之,可延伸回到金宣希的教室,深究相互間與亡者對話的落差,其中「色相」,可轉化成「識見」以外可逐步拆開和回歸三昧眾生所以的平台。他們都不壞,只在乎你我如何追蹤或轉化經驗作為「修身修心」的藝術行動而已!
 
換言之,任何形式的舞台表演,其「形內形外」,表演者均先要紮實自身條件,包括肢體的、心理的、思維的和精神的判別與觀照能力,再真實的走回現場當下。循故事及人物軌跡,既入且出的開示可能的發現,才能教觀眾細味及細緻的分辨行動本質,靠近任何「坦誠的呈現」!「對話」,必須知其所以,藉心誠的藝術行動,邀請觀眾進入一起想像的場域。面向大家深覺需要重新思考的存在問題,是藝行者不可與鬼潛逃的功課……
 
學習「與亡者對話」,真是必修的人文功課!
 
 
 
何應豐/寫於二零一六年三月十六日(修正於七月二日)
0 Comments

1/3 參與藝術家對談(Ara Cho x 周芳 x 何應豐)

3/5/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伸延對話:墳場家書/生死教育 (人仔叔叔x謝敏如x黃家駒)

3/4/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與亡者對話》公開對談(黃津珏 x Sunhee Kim x Ara Cho x 周芳 x 何應豐 x 李海燕)

3/3/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3/2 參與藝術家對談 (Sunhee Kim x 李海燕 x 何應豐)

2/18/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From NYT: Just One More Question

2/4/2016

0 Comments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6/02/02/just-one-more-question/?action=click&pgtype=Homepage&clickSource=story-heading&module=span-abc-region&region=span-abc-region&WT.nav=span-abc-region&_r=0
0 Comments

在遺體身上行醫的道理

1/31/2016

0 Comments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如果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那醫學肯定是最卑微、最需要認清自己不足的學科。一個無知的醫學生如何進化成醫者呢?我很想去理解。https://www.facebook.com/medstudenthk/

文章轉載於立場新聞。

近幾天電視台播著新拍的《神雕俠侶》,第一集李莫愁因愛成恨,「愛恨」兩個原本看似相對的概念,一下子被她模糊化了。但這樣曖昧的關係又豈是愛恨情仇獨有?醫生也是每天在生死的界線上踮著腿來回遊走。所以作為醫學生,我也連續兩篇寫這樣沈重的題目。

前幾天我們有幸到殮房參觀驗屍的過程。出發前一行十個少不更事的學生,嘰嘰喳喳地分享從其他同學得來的小道消息──聽說有組撞正一個浮屍,全身都被魚兒咬掉,好不恐怖;又有那麼一組同學說他們的屍體是綠色的,屍體發出比街市魚檔還要強烈一百倍的惡臭⋯⋯

我們去了位於大圍的富山公眾殮房,一下車就發現我們輕鬆期待的樣子和旁邊神色凝重的家屬有點格格不入──所以我們也趕緊收起笑容,跟隨工作人員換衣服,到解剖室參觀。

負責的法醫跟我們一邊示範,一邊娓娓解釋屍體的情況。那是一位老婆婆,已經生活了九十多個年頭,在一所老人院進食時不慎吞嚥不順,很快就過世了。法醫在解剖前先全身檢查,並著我們留意她的胸前──紅色的印記明顯是做過心外壓所留下的痕跡,醫生帶著加厚手套的手輕輕一按,胸前所剩無幾的肌肉立時向下沉。「心外壓會引致肋骨骨折」這個說法我們聽得多,但實際情況如何卻從來沒有看過。一位工作人員用手術刀俐落地由下巴到肚臍一下切開,深至內臟,我們才看到婆婆兩邊胸口五六條肋骨都已經折斷了。我們看得好不忍心,卻知道若病人沒有預先指明不作心外壓(Do not resuscitate),這樣的傷害是醫護人員進行急救時無可避免的。醫學倫理常說醫生的首要守則是「do no harm」(不傷害),又說要「beneficence」(行善);一堆道德條文卻免卻不了病人臨終時因固定的醫療程序而所受的苦。

工作人員再熟練的用鋸刀沿著肋骨骨折處來回鋸動,骨頭伴隨著一下下清脆利落的聲音應聲而斷。當礙事的骨頭都拿開了以後,他伸手到身體深處,把舌頭從口腔切出,再一下子把一堆內臟都抽出來,過程不用十分鐘。我們一年解剖課慢慢切的器官部分,工多藝熟的他竟然三兩下功夫就完成了,我們都不禁暗暗佩服。

接著,法醫有條不紊地從纏成一堆的內臟中辨清每條血管、檢查每個器官,有需要時切片認真查看是否有腫瘤、病變,也會割開胃部看看婆婆生前吃過的東西,切斷冠心血管檢查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的情況。同時,工作人員已經把頭部後方的皮膚剪開,一下把臉皮反下,再割斷頭骨,把她的腦袋拿出來供法醫檢查。兩人動作熟練,天衣無縫,看得出是互相配合多次的成果。

在解剖的過程中,二人都沒什麼表情,可能是每天重覆同樣的工序以致麻木了,也可能只是N95口罩遮住他們的口鼻而已。但看他們把婆婆的器官左擺右弄,我忽然也有點麻木了。雖知道解剖完成後,所有切出的器官都會放進膠袋裡交還家屬,遺體上的切口都會縫好到看不出痕跡,但婆婆器官已經受千刀萬剮的事實仍然存在。解剖桌上佈滿血水,旁邊的洗手盤或許還遺留著一兩條屬於她的身體部分,也有一些器官部分已經做成切片,永遠不可能歸還到她身體裡了。而解剖後除了我們還知道她沒有肝硬化、沒有嚴重的血管栓塞之外,得到的結果還是與一開始預計的相差無幾。

平常上課時我們還站在道德高地,討論該如何說服死者家屬讓法醫解剖檢查死因,仿佛一切都非黑即白,放多一點感情都是不科學、不專業;但我此刻突然有點動搖了。當然,在死因不明的情況下,讓法醫解剖遺體確切瞭解死因才是符合「科學精神」的一條路,但我也瞭解家屬對這個過程的不解與恐懼。當我清楚用雙眼看過整個驗屍的過程後,都覺得有點於心不忍,我如何果斷的告訴家屬怎樣才是最尊重死者的做法?應該找出死因,還他一個「公道」,還是讓逝者入土為安,並且遵從「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可損傷」的古老教誨?
​
正如愛恨生死,不是所有感受都有是非黑白之分,不是所有決定都能分清對錯。更何況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怎可一下蓋棺定論?可能只有經驗和閱歷才能幫助我們作決定,又或者決定權根本不在我們手上呢。
0 Comments

Death as a matter of the body

1/24/2016

0 Comments

 

Death comes to us at the moment we were born, like breathing. Death is a dichotomy: it is simultaneously innate and foreign to us, as long as we live. If being alive and death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named “existence,” we will never fully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without comprehending death. Death resides in our bodies, yet there is no way we could embody death. You might have found yourself at a point only a split second from death, or you might have tried to give your life in exchange for that of the one you loved, yet, these don’t count as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death. Death as a priori knowledge demands transcendental reflec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ivity, which is deeply-rooted in one’s culture.

Albeit being physical states, the life-death duo cannot help becoming abstract concepts once being described. The meaning of words is founded on binary oppositions, within a particular (and at times circular) system of relationship. If being alive is good, being dead has to be not good. Death is a tabooed conversation topic among Chinese. One possible reason is that life-and-death, once verbalized, mutates from a concept of the nature to a concept of the culture. Negative values are thus attached to death, such as loss, defeat, weakness. There isn’t any mainstream religion among Han Chinese. It is not in our philosophy to objectify our ephemeral bodie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oul.  Our time on earth lived through the body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xistence – to enjoy the paradise is the Heaven’s work. The consumption of a body is not for its future spiritual elevation but for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y other bodies. One life is terminated in rituals in exchange of favou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more lives to be borne; one foremost function of a body is to reproduce more bodies to avoid the extinction of the clan. Life and death is a moral obligation - one can’t help attacked by a sense of guilt when contemplating death from and only from a personal perspective.

How we live and what we believe in capitalist societies somewhat deprive u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death. We no longer have to deal with death in order to obtain food for our survival. We are not allowed to deal with the bodies of our deceased relatives because specialized “environmental hygien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will make sure any traces of death will be demolished with speed and without emotion. Ignorance brings fear. We are so scared of death and we keep it at a distance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of health products, skin care products, drugs, plastic surgery, insurance policies, funeral service, private medical system, life-nourishing trips…the more the merrier, say the capitalists who loathe limitations and who advocate that there is nothing one cannot change through consumption. Death as the essential limitation is not a capitalist vocabulary.

It is but a recent phenomenon in human history that our life expectation reaches a hundred years. Those liv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gard this new-founded longevity a “natural” outcome of medical advances; disasters that kill many in one blow are regarded as the “natural” revenge on those wh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terrorist attacks that take the lives of urban dwellers are but the evil-beliefs of religious fanaticism. Death is for the poor, the greedy, or the lunatics, but not for advanced citizens like me. Says who? Where did you hear that from? Why do you find those statements justified?

To approach similar top-down discourses, one may take reference to the life view found in ethnical beliefs. Sensual well-being is all that matters in folklores: human and animals spirits acquiring human forms conducted exchanges so that both could eat, drink, copulate, get rich, live forever. To live is to embody. Death is embodiment at its very end. Arguably there is no way we could experience our very death while we are living. It takes more than intellectual reflection for us to make sense out of death. It takes delicate sensations for us to imagine death because, death, after all, is a matter of the body.   

Joanna Lee
21 January, 2016


0 Comments

李海燕:你「未死過」呀?!

1/22/2016

0 Comments

 


死亡自出生的一刻便如呼吸伴隨。它與生俱來,蟄居肉身之內,在生命過程中,死亡總是矛盾地同時外於認知而內於存活。如果生與死是存在的一體兩面,不認識死亡,便無法完整認識生存;我們卻無法通過體現死亡,累積經驗,獲得知識。你也許曾經命懸一線,或曾因摯愛離世痛不欲生,但那畢竟不是自身的死亡體驗。建立對死亡的先驗認識,是一種逆向思考模式,其所賴的主體認知能力,卻與文化結構息息相關。

生與死雖然是可視可觸的物理狀態,但語言的抽象結構令概念需要依賴對立的二元互相解釋:死是生的反面,生是好,死便是不好。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生/死一旦成為抽象的語言,便從自然概念轉變為文化概念。死亡被賦予各種負面價值,例如喪失、衰敗、弱。漢文化中沒有主流宗教,沒有以靈魂為主體審視客體肉身的精神標準,肉體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是存在的終極。個人肉體的消耗不是為了錘鍊更高層次的存在,而是為了成全眾多的其他肉體的持續:在祭祀時終結祭品生命,換取利好其他生命的自然現象;在死亡前必須以肉體繁殖,讓有限的個人生命以族群生命方式延續。死亡背負道德功能,從個人存在層面審視自己的死亡,總是令人感到那麼一點罪惡感。「死亡」讓人羞於啟齒。

資本都市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強行將生之夥伴從日常剝離。進食作為維生之基本,我們卻已不再需要經由處理死亡而得到食物。親人的遺體,在管理和效率至上的香港,輪不到我們來處理──自有「專責」的「環境衛生」部門,把死亡發生過的痕跡快速而不帶情感地從生活環境移除。對死亡無知而引發的恐懼,驅使我們更義無反顧地要遠離它,保健品、護膚品、藥物、整形手術、保險業、殯儀服務、私營醫療、養生旅遊……數之不盡的消費因為恐懼而合理化,愈加熾熱。資本社會痛恨限制,認為沒有不可通過消費改變的狀態,「死亡」這種本質主義式的終極限制是消費語話的死敵。

人類可以活上百年其實只是近代的事,並非人類史的常態。壽命延長了,活在已發展國家的人,一般認為是醫療發達理所當然的結果;一下子奪去大量生命的天災,一般被認為是某些國家過度發展破壞大自然的報應;針對資本都市居民生命的「恐怖襲擊」,一般被認為是源自少數宗教狂熱份子的偏激惡念。死亡於現代人,總像個欠缺旅費來訪的窮親戚,要來到自己身邊,恐怕沒那麼輕易吧。類似的觀念漸漸成為看待死亡的基準。我們可曾問,這些觀點由誰人提出?經由甚麼途徑流播?為甚麼我們會覺得合理?

面對這些近代的、由上而下傳遞的論述時,或許我們可以回溯民間信仰的生命觀。小時候聽到的鬼狐怪談,當中隱含平凡眾生對身體感覺的重視。人類與成仙的動物交易,為的是飲食男女、財富欲望、採陰補陽、長生不老──生之法則,離不開身之法則。死亡不過是身體感覺的終點。誠然我們無法在生的過程中體驗死,但對它的了解的先決條件,超越思考,需要通過極致的身體感覺想象死亡,接近死亡。畢竟死,首先就是一件身體的事。

李海燕
2016年1月21日


0 Comments

Related works for thought...

9/1/2015

0 Comments

 
Wolfgang Laib, German artist. Trained as a medical doctor, Laib's working experience in hospitals has opened up his very own perspective to life and death. Watch this self-explanatory video in which Laib talks about his artwork Pollen from Hazelnut. Amazing dedication and persist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92MYcANk

Also worth knowing is Thai Artist Araya Rasdjarmrearnsook and her famous artworks which celebrate the dignity of death:
http://www.guggenheim.org/new-york/collections/collection-online/artists/bios/11632/Araya%20Rasdjarmrearnsook



0 Comments
<<Previous
    文化思考:在今天的香港,屍體作為身體的最後狀態,是不可視、不可觸的污穢之物。
    我們被奪去處理親人屍體的權利,但似乎已然為社會接受。是因為屍體有遺消費社會販賣的健康青春身體形象?
    我們如何理解生命自然進程?如何學會尊重垂老的身體?
    .  資料 / 紀錄  .

    . 話 題 .

    All

    . 對話月份 .

    July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RSS Feed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