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敏:像是個硏究總結(一)
剛剛完成對上一次邀請邢亮和三木對談的影片剪接,鏡頭隱若看到當時的流白之間(即八月廿三日後):門口堆滿了紙箱、辦公內的空間因新物件的進入而打破了之前的格局、行動研究上半場的「退場」痕跡,等等⋯⋯而接著的兩星期硏究,在行動之中我發現了自己開始對「使用空間」添了多兩份勇氣。
若果在流白經歷過的身體經驗,將其心性投放在我家的房間內,又可疏理出怎樣的經驗來?對房間的各種慣性「想法」,有否另一切面重新觀察當中的美麗經驗?若果它只是單純的一個房間,又有甚麼想像呢?
這個房間的牆紙是兒歌歌詞和圖畫;
這個房間的牆上掛著一對姊弟的合照、兩幅砌圖、兩幅小學和中學的團體照;
這個房間有一張上下隔床、一張書桌、上面有兩塊層架擺放書籍、一個壞門的衣櫃,還有一個窗台;
這個房間的房門後,書桌旁,書桌內,窗台邊、衣櫃後、圍繞坐位的範圍, 都放滿了雜物,雜物有四個行李箱、兩箱唱片發影碟、一箱袋、窗台埋滿了文件書籍化妝袋手飾盒香水捲髮器電腦、桌底有個相機袋和一部舊攝錄機;
這個房間住了兩個人,睡下隔床的人可選擇頭向門或窗,而上隔床的人頭只可向牆因為另外一邊是冷氣機位
這是我和弟弟共用的房間。基本上,書桌的範圍和窗台上的東西、書本、一箱一箱、雜物,大多都是我的,弟弟的東西也有,但因為我佔用(亦是他讓我用)書桌的時間較長,漸漸地書房的使用痕跡也傾向是我。但使用了這個房間超越二十年的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活得自在。在父母眼中,我的使用從來是對弟弟霸道的行為,當我回家時不讓他使用書桌、擺放很多東西令他幾乎沒有可用的空間、甚至對他如何使用書桌,不能觸碰甚麼,要注意甚麼也說三道四。在父母的批評中,我也久而久之也認同了一件事就是:我是個霸道的姊姊。說到這兒我鼻子酸酸的,我不知道為何我有如此的反應,而是就算我將空間佔用再加以控制時也並不享受其中,渾身不舒服,感覺四周都是刺,甚至現在書寫時也有「坐唔定」的感覺。
我不想再計較誰比誰多用房間,誰被視為霸道誰被視為受害,受夠了這些聲音了也覺非常沉悶了
還有甚麼可觀察到?
一直想房間⋯⋯
有一棧吊燈
有一塊直身鏡
換掉牆紙
有一張可讓我大字型睡的床
有一個自己的書櫃
有一張坐得舒適的椅子
有一個空間做伸展運動、瑜珈
有一個放在自己房間的衣櫃
又回到那種自憐自己沒有的東西的狀態
相信自己已判斷了房間是回怎樣的事⋯⋯
沒有吊燈 (至少還有一棧自置的書桌燈)
沒有直身鏡(至少通常只穿便服)
牆紙依舊(至少它也沒有發霉得很厲害 )
沒有讓我大字型睡的床(至少現時的床沒有頂腳趾)
沒有自己的書櫃衣櫃(至少還有兩層書架)
沒有一張坐得舒適的椅子(至少它的大小剛好在那空間內可以轉動方向)
沒有空間做伸展運動、瑜珈(至少能因此到別處做)
括號內的還是有些想得牽強
還可以怎樣欣賞這個房間呢?
第一次進入流白之間,說要駐場時,也有以上在睡房相類的感覺,東西空間不盡是我的,盡量不要動它們,也不要移動甚麼,設置鏡頭對著美彤幹活包括吸塵、封窗、掃地,也小心翼翼不幹涉美彤,不霸用空間阻礙她行動,就連用那個擺放投影機的拉櫃也盡量整理乾淨,沒有雜亂的擺放,反正就有種與空間物件建立尊重又保持距離的關係。直到開放空間給公眾的前一天,看到何應豐嘗試搬動流白內的家具,看見他如何輕鬆自在的將物件砌來砌去,當我的身體也加入在整理的過程同時,身體感受到一種異常的感覺,像在創造甚麼的事情正在發生,當時身體與腦袋一同連結生起了一種明暸。身體在經歷透過物件溝通、移動、擺放、可能再移動、找到安放的位置、 最後欣賞它安放著的狀態,那一刻,就算是一個角落及我自己也活起來一樣。
是一種「行進」on the go的精神嗎?這個「活」字,是否像何應豐曾經假設為舌頭在品嘗(流動的)水的意象嗎?後來,我也就先一個階段的研究,透過再次移動、擺放、加入物件,嘗試分享那時那刻所觀察到《時。空。行動》 的經驗。
然而,我有時似乎看少很多可能已經發生了的事情⋯⋯
這廿幾年來,牆紙上的每一句兒歌詞怎樣塑造出余智敏來
小時候,每當躺在床上,我總看著牆上的歌詞朗讀:
「Jack & Jill went up the hill
To fetch a pail of water.
Jack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crown,
And Jill came tumbling after.」
而手指就跟著旁方的圖畫邊讀邊遊走。可能就在那時,我開始給自己一把聲音,甚麼朗誦比賽,對學姐們的英國口音如斯著迷,辯論比賽,合唱團,無不和聲音無關,連大學入學面試也說著要靠「老本行」過關。是甚麼時候,我將自己的聲音取名為「老本行」?為何我曾經如此相信自己的聲音能帶我走過生命的每一點?用聲音去articulate文字,字與字中間的美妙配合,感覺感情和文字之間的火花,當音符加入文字中間,他們像在互相讚美對方的創造。這絕對不只是幾個課外活動,這絕對不只是合唱團員互相四目交頭「交戲」這麼簡單,他真的有可能在帶動身體在明暸甚能創造體驗,縱使外在上就只是個比賽,只是為成績表上添個正面註腳,甚麼也好,我記得這些都是我在享受的時刻。
因為九月五日正正邀請張瀚謙到來對談的關係,便想著如何跟客人分享及經歷行動研究中發現的些許端倪,糾纏了好幾天發現運用空間內的物件再說話是最好不過。這麼就開始調阿調、砌阿砌,整理及設置空間,試圖呈現那個煞有介事的行動身體與那個處於自然開放的行動身體,經過舞蹈、影像、水的洗禮、以及最重要的空間體驗,試驗身體行動的變化和追縱下一步留下怎樣的伏線。
房間的確有些地方東西,長年累月都有一種要你經常調整,好讓你知道他「一直存在」。好像桌底下的相機背包,每次坐下來想伸直腳時,但總是給它頂著卻又容讓它繼續頂住腳。冷氣機位有一塊紙皮將機位多餘的空位遮光, 但因為黏力減退總是掉到睡在上隔床的我身上,而我又每次很不耐煩的給它再黏上,勉強卡在那個位置上直到它又再次掉下來。相機背包和紙皮,總是年復年,日復日,提醒著我一直逃避的現實:持續抗拒某種與之相依為命的情緒,卻又容讓這種情緒一而再再而三的敲門,承認它的存在,拒諸於門外,敲門,承認它的存在,拒諸於門外⋯⋯重複再重複
剛剛完成對上一次邀請邢亮和三木對談的影片剪接,鏡頭隱若看到當時的流白之間(即八月廿三日後):門口堆滿了紙箱、辦公內的空間因新物件的進入而打破了之前的格局、行動研究上半場的「退場」痕跡,等等⋯⋯而接著的兩星期硏究,在行動之中我發現了自己開始對「使用空間」添了多兩份勇氣。
若果在流白經歷過的身體經驗,將其心性投放在我家的房間內,又可疏理出怎樣的經驗來?對房間的各種慣性「想法」,有否另一切面重新觀察當中的美麗經驗?若果它只是單純的一個房間,又有甚麼想像呢?
這個房間的牆紙是兒歌歌詞和圖畫;
這個房間的牆上掛著一對姊弟的合照、兩幅砌圖、兩幅小學和中學的團體照;
這個房間有一張上下隔床、一張書桌、上面有兩塊層架擺放書籍、一個壞門的衣櫃,還有一個窗台;
這個房間的房門後,書桌旁,書桌內,窗台邊、衣櫃後、圍繞坐位的範圍, 都放滿了雜物,雜物有四個行李箱、兩箱唱片發影碟、一箱袋、窗台埋滿了文件書籍化妝袋手飾盒香水捲髮器電腦、桌底有個相機袋和一部舊攝錄機;
這個房間住了兩個人,睡下隔床的人可選擇頭向門或窗,而上隔床的人頭只可向牆因為另外一邊是冷氣機位
這是我和弟弟共用的房間。基本上,書桌的範圍和窗台上的東西、書本、一箱一箱、雜物,大多都是我的,弟弟的東西也有,但因為我佔用(亦是他讓我用)書桌的時間較長,漸漸地書房的使用痕跡也傾向是我。但使用了這個房間超越二十年的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活得自在。在父母眼中,我的使用從來是對弟弟霸道的行為,當我回家時不讓他使用書桌、擺放很多東西令他幾乎沒有可用的空間、甚至對他如何使用書桌,不能觸碰甚麼,要注意甚麼也說三道四。在父母的批評中,我也久而久之也認同了一件事就是:我是個霸道的姊姊。說到這兒我鼻子酸酸的,我不知道為何我有如此的反應,而是就算我將空間佔用再加以控制時也並不享受其中,渾身不舒服,感覺四周都是刺,甚至現在書寫時也有「坐唔定」的感覺。
我不想再計較誰比誰多用房間,誰被視為霸道誰被視為受害,受夠了這些聲音了也覺非常沉悶了
還有甚麼可觀察到?
一直想房間⋯⋯
有一棧吊燈
有一塊直身鏡
換掉牆紙
有一張可讓我大字型睡的床
有一個自己的書櫃
有一張坐得舒適的椅子
有一個空間做伸展運動、瑜珈
有一個放在自己房間的衣櫃
又回到那種自憐自己沒有的東西的狀態
相信自己已判斷了房間是回怎樣的事⋯⋯
沒有吊燈 (至少還有一棧自置的書桌燈)
沒有直身鏡(至少通常只穿便服)
牆紙依舊(至少它也沒有發霉得很厲害 )
沒有讓我大字型睡的床(至少現時的床沒有頂腳趾)
沒有自己的書櫃衣櫃(至少還有兩層書架)
沒有一張坐得舒適的椅子(至少它的大小剛好在那空間內可以轉動方向)
沒有空間做伸展運動、瑜珈(至少能因此到別處做)
括號內的還是有些想得牽強
還可以怎樣欣賞這個房間呢?
第一次進入流白之間,說要駐場時,也有以上在睡房相類的感覺,東西空間不盡是我的,盡量不要動它們,也不要移動甚麼,設置鏡頭對著美彤幹活包括吸塵、封窗、掃地,也小心翼翼不幹涉美彤,不霸用空間阻礙她行動,就連用那個擺放投影機的拉櫃也盡量整理乾淨,沒有雜亂的擺放,反正就有種與空間物件建立尊重又保持距離的關係。直到開放空間給公眾的前一天,看到何應豐嘗試搬動流白內的家具,看見他如何輕鬆自在的將物件砌來砌去,當我的身體也加入在整理的過程同時,身體感受到一種異常的感覺,像在創造甚麼的事情正在發生,當時身體與腦袋一同連結生起了一種明暸。身體在經歷透過物件溝通、移動、擺放、可能再移動、找到安放的位置、 最後欣賞它安放著的狀態,那一刻,就算是一個角落及我自己也活起來一樣。
是一種「行進」on the go的精神嗎?這個「活」字,是否像何應豐曾經假設為舌頭在品嘗(流動的)水的意象嗎?後來,我也就先一個階段的研究,透過再次移動、擺放、加入物件,嘗試分享那時那刻所觀察到《時。空。行動》 的經驗。
然而,我有時似乎看少很多可能已經發生了的事情⋯⋯
這廿幾年來,牆紙上的每一句兒歌詞怎樣塑造出余智敏來
小時候,每當躺在床上,我總看著牆上的歌詞朗讀:
「Jack & Jill went up the hill
To fetch a pail of water.
Jack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crown,
And Jill came tumbling after.」
而手指就跟著旁方的圖畫邊讀邊遊走。可能就在那時,我開始給自己一把聲音,甚麼朗誦比賽,對學姐們的英國口音如斯著迷,辯論比賽,合唱團,無不和聲音無關,連大學入學面試也說著要靠「老本行」過關。是甚麼時候,我將自己的聲音取名為「老本行」?為何我曾經如此相信自己的聲音能帶我走過生命的每一點?用聲音去articulate文字,字與字中間的美妙配合,感覺感情和文字之間的火花,當音符加入文字中間,他們像在互相讚美對方的創造。這絕對不只是幾個課外活動,這絕對不只是合唱團員互相四目交頭「交戲」這麼簡單,他真的有可能在帶動身體在明暸甚能創造體驗,縱使外在上就只是個比賽,只是為成績表上添個正面註腳,甚麼也好,我記得這些都是我在享受的時刻。
因為九月五日正正邀請張瀚謙到來對談的關係,便想著如何跟客人分享及經歷行動研究中發現的些許端倪,糾纏了好幾天發現運用空間內的物件再說話是最好不過。這麼就開始調阿調、砌阿砌,整理及設置空間,試圖呈現那個煞有介事的行動身體與那個處於自然開放的行動身體,經過舞蹈、影像、水的洗禮、以及最重要的空間體驗,試驗身體行動的變化和追縱下一步留下怎樣的伏線。
房間的確有些地方東西,長年累月都有一種要你經常調整,好讓你知道他「一直存在」。好像桌底下的相機背包,每次坐下來想伸直腳時,但總是給它頂著卻又容讓它繼續頂住腳。冷氣機位有一塊紙皮將機位多餘的空位遮光, 但因為黏力減退總是掉到睡在上隔床的我身上,而我又每次很不耐煩的給它再黏上,勉強卡在那個位置上直到它又再次掉下來。相機背包和紙皮,總是年復年,日復日,提醒著我一直逃避的現實:持續抗拒某種與之相依為命的情緒,卻又容讓這種情緒一而再再而三的敲門,承認它的存在,拒諸於門外,敲門,承認它的存在,拒諸於門外⋯⋯重複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