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應豐帶來關於「我要乖乖的活著」劇本與香港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交流過程,覺得非常有趣且期待。昨晚應豐捎來訊息,希望我描述劇本中關於台灣的文化指涉,例如為何出現岳納珊?以及文本中間一些屬於台灣經驗的描述。
思考後,發現不容易。當然我也能就中間的一些名詞做解釋,例如:忠孝樓、台銘樓、北一女、建中、師大附中、地下道的管線、大漢橋、承德路、B段班...等等做說明。但這些名詞背後有更多是我從小生長在台灣、歷經台灣的教育、文化、歷史洗刷過後所表達的觀點。我相信其中有許多我自己無法看見的差異,也只有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發現更多。就好比我前段日子去大陸自助行一個月,更感受到不同文化、歷史、教育底下成長的人是相當不同的,有時候在這些差異裡也才能發現更多的真實。
我舉一個這段旅行發生的一個小故事:
我與我太太從雲南瀘沽湖拼車前往西昌,途中八個小時的山路就在一台休旅車上度過。車上有來自不同的旅客,以及當地的司機,打發路程的時間裡,很自然的聊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氣氛有趣。其中,我發現中國大陸電視裡很常描述關於毛澤東與蔣中正這段歷史,所以我就開了一個玩笑:「我們台灣有很多的中正路,幾乎每一個縣市都有一條。那你們中國大陸有沒有澤東路?」沒想到這句玩笑話被他們很嚴肅的回應:「你怎麼會這麼想?這是很不敬的事情,我們這兒不可能。太不敬了!」
在台灣長大的我,是完全感覺不出這有任何不敬的意味。但從他們的反應來看,我似乎又能了解,他們繼續說:「你說這個在我們車上無所謂,但要是以前,就可能會被告發。」事後想想,我的了解也只能停在某一個層面,因為在我身體裡並沒有住著一個監視言論自由的警察那種深刻。
最近台灣在吵一件事,就是台灣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參加了習近平的抗日七十週年閱兵大典。在台灣不論是國民黨、民進黨都反對這件事,就連台灣總統馬英九也說重話,認為這是不應該的行為。
這件事情的背後,也正是兩岸教育與歷史中很大的矛盾:在台灣的歷史中,共產黨並沒有真正抗日,抗日的是蔣中正的國民軍,反而毛澤東的策略是三分抗日、七分壯大自己。這種歷史的紀錄與中國大陸的歷史是相當大的差異,所以連戰參加閱兵大典,對台灣來說是一種幫中國大陸的歷史背書的行為。
這些差異,就是如此影響著我們的教育與文化背景,也回過頭影響著在台灣這座島上生活的我們的價值觀。直到今日,這種兩岸之間的政治不確定性與矛盾,就深深種在我們的身體裡。所以回頭談到「我要乖乖的活著」文本,對我而言,裡面關於文化指涉,才不單單是對一些名詞的描述能夠說明清楚。
所以,「我要乖乖的活著」文本是兩條線在穿插進行,所以我也試著用兩個角度來訴說與整理看看,也許在香港的朋友們看完,會有更多差異或感受,若能開啟一些對話,會更有意思吧!
一.「假」階級翻轉的教育制度
我是1983年出生的。時間點是有點重要的,因為在我這期間出生的人,現在都是30~35歲,正是台灣的壯年人口,我周遭的朋友也許是老師、或公司主管、或資深業務...這正是生產力最旺盛的年齡,也是被政府要求多生孩子的一個年齡。三個角色,處在這個時代,面對著他們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不同年齡的時代面對的處境是不同的,我們上一代或是下一代,又是另外的主題。
我是台灣國中、高中聯考的最後一屆。我讀完六年小學進到國中三年後要考高中、高中三年後考大學。我們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台灣是多元入學的管道,而是統一聯考。(但台灣現在的多元升學管道,本質上並沒有跟過去差太多。)台灣的高中是有等級之分的,在台北尤其明顯,男生的第一志願是建國中學、女生的第一志願是北一女中。排名第二是師大附中、第三是景美女中、成功中學...以此類推。
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個淘汰與篩選的過程,通常能考上建國中學或北一女中都是幾萬名學生中前一千名,能夠考上大學前幾名志願的大多數也是拿到到些門票的人。所以國中三年的讀書,就是一件相當重要的門檻。
而我就是在台北高級住宅區中一所明星中學度過這三年。在一個明星導師的帶領下,我們班上有40名學生,其中有10名考上建國中學或北一女,前20名都是前三志願的學校。為了面對高中聯考,我們從國一開始就不斷準備:從早上六點半到學校,就開始考試,一直到下午放學之後,我們繼續留在學校參加晚自習,一直到九點回到家之後,持續念書與寫作業到十二點。能夠進到明星中學裡的明星導師班級裡並非偶然,很多同學是進國中之前就已經跟學校談好了。我的明星導師的女兒也是在我們的班級裡。
那時,我們深信不疑:只有考上好學校、我們才會有好的未來。
每一次考試的成績,就已經在分類了 ; 每一次學校裡的名次,也都是一次次篩選的警惕。成績不好被分配到B段班,成績好就在A段班....
我就不再多描述細節了,因為「我要乖乖的活著」文本裡已經有了。
我在乎的並非是當年的壓抑,而是經歷過那段青春的歲月,現在長大成人到社會成為主要生產者的我們又如何?又真的如我們當年深信過,也成功的階級翻轉了嗎?
劇中的三個角色,也是從此設定:一個還想繼續階級翻轉的業務、一個看似翻轉成功之後卻固著到再也動不了的老師、一個根本被淘汰連翻轉都失敗的流浪漢。
也許是我主觀的感受,台灣除了少數被稱作菁英之外,大部分的人都像是這三種角色的延伸。甚至延伸到入骨,自己在演什麼都渾然不覺。生命本來就是無常、流動著,卻被忽略了它的多元與豐富性,只能想著如何在社會結構中往上爬,這一切的價值觀被種在我們身體裡的時候,甚至習慣到不覺得奇怪。
我回想起在台灣演出「我要乖乖的活著」之後座談會上,有年輕人激動的說:我的角色認同就是老鼠 ; 也有年紀大一些的人說:乖乖沒什麼不好呀?你們說東西的都沒有什麼問題,我不懂你們在到底想說什麼?
其他人我不確定,但我是覺得這些價值的錯置真的很奇怪。
二.苦鬼的故事與台灣318學運
苦鬼的故事是一個意外。
正當2014年3月18日晚上,我正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寫劇本,台灣正好發生318學運。
318學運的背景是這樣:台灣政府與北京政府正談一個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執政黨認為簽署這個協定並制定法律能夠幫助台灣的經濟去邊緣化,畢竟現代有哪個國家的經濟不受中國大陸所影響。
原本這議題就會像是台灣過去許多法律條文一樣,在立法院由立法委員吵吵鬧鬧後投票通過,但是正當投票當日,一群學生在投票表決之前衝進立法院,他們把議會的桌椅堵在門口,不讓立法委員進到會場開會。同時用ipad快速的架起攝影機,並現場轉播到網路平台。全台灣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這群學生如何抵擋警察進入立法院,也都可以看到這群學生提出訴求。
服務貿易協定的條文很複雜,在裡面大約有一千多項協議,最受爭議的是這些條文包含的是台灣普通平民的日常生活,全部與服務業跟製造業相關,例如:美髮行業、運輸、農業、文化事業...等。這群學生提出的訴求裡,是退回服務貿易協定,並在與大陸簽署協定之前要先制定一條法律,讓服務貿易協定一千多條協議是逐條審查,與民間各行各業取得共識之後才能與大陸談判。而政府的回應是:這麼多條,都要這麼細去討論,那等到我們都討論完再去跟大陸談,已經是好多年以後,到那時台灣的經濟早就不行了。
可能對香港朋友來說理解服務貿易協定會有點距離,香港在2003年也與大陸簽署一條類似的協議CEPA。這種法律條文的文字有時很像天書,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當這群學生衝進立法院之後,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突然變成台灣全民討論的焦點。
美髮業的勞工開始納悶:如果簽署協議,大陸勞工來台灣開美髮店,我們怎麼跟大陸這麼多人拼?雜貨店老闆納悶:如果簽署協議,一堆大陸黑心商品流入市場,我們怎麼辦?中小企業納悶:大陸資本額這麼大,如果簽署協議,我們從上游到下游都比不過人家,我以後的老闆變成大陸企業怎麼辦?台灣年輕人納悶:若大陸人透過各種商業手段購買房產或入股公司,房地產被炒作,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買房子了怎麼辦?台灣醫療體系也納悶:我們光治療台灣病人就已經爆肝的工作,如果開放大陸市場,台灣醫療體系被弄垮了怎麼辦?
我也會納悶:如果中國大陸投資台灣劇場,那我每次演出都要被中國大陸刪改劇本,我文化創作的自由怎麼辦?我可不想以後在劇場都演樣板戲。
當然,台灣政府也安慰人民:放心,簽署之後我們會優先照顧台灣人的權利,絕不會讓你們擔心的事情發生。 政府溫柔的希望能先上車候補票...
學生佔領立法院之後,立法院周遭湧進了數萬名大學生。如果在香港的你有機會參與,會發現那真是一個嘉年華!各行各業、各種不同階級的人都往那裡流動,有民眾免費提供各種食物、帳棚、睡袋,有好多的舞台都擺在路邊、好多教授在演講、好多樂團在演唱、好多小小的論壇在發生,還有長長的隊伍在排隊等著免費送烤香腸的攤販。警察輪班守夜,他們交接班的時候,人群還會幫警察鼓掌。
那是一場學生運動,因為是學生,所以警察不敢驅離。也因為是學生,所以開始出現一種聲音:他們認為年輕人不敢接受服務貿易協定,是因為學生們不敢與對岸競爭、害怕失敗,所以才會反對服務貿易協定。
一個應該要保護人民的政府,突然出現「因為年輕人怕競爭的言論,所以不敢簽署協定,台灣未來沒希望了」這種言論,也讓學生們更激動。
於是,這場學生運動超展開,變成了一種攻防戰:在媒體、在街頭、在價值觀、在教育文化程面的攻防戰。
那時,我坐在書桌前寫著劇本,心頭卻焦急著這群學生的處境,腦中實在沒有任何頭緒,滿滿都是關於攻防戰的資訊。我只能寫下:曾經有個村莊,每個人都有自己偷偷摸摸的嗜好.....然後,就開始書寫了苦鬼的寓言故事。
我先不去談苦鬼故事裡關於現代的隱喻,我想說另外一個關於318學運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佔領立法院的學生決定擴大佔領範圍,主張和平靜坐的學生留守立法院、主戰的學生決定佔領行政院。佔領行政院的意義跟立法院是完全不一樣的,立法院就像是一個會議空間,但行政院是政府辦公以及文件最機密的地方。當學生佔領了行政院,政府馬上派出霹靂小組去到現場把行政院大樓清空,但人潮依然聚集在行政院主樓的門口,大約聚集了一千人左右。
在行政院的圍牆外,有很多群眾觀望,他們不敢進去行政院圍牆裡。我其實也有點害怕,畢竟這是完全違法、而且有點超過界線的行動。但我與我太太走進圍牆裡,加入行政院主樓門口的靜坐。這裡靜坐的氣氛跟立法院是完全不一樣的,台上的帶領者說的不是呼喊自由民主、公平正義的口號,而是冷靜的告訴大家,等一下警察即將會進行驅離,我們如何面對催淚瓦斯以及強力水注。
1000人靜坐,最重要的還是民生問題。我在尿急的時候,找到整個行政院裡被攻佔的另一個大樓:貴賓樓。這棟樓裡面有唯一的廁所,而且隊伍排的非常長,大家都排隊等著上廁所。我忽然在這棟貴賓樓感受到另一種奇異的氣氛:大家拿著手機、相機開始自拍,甚至有許多流浪漢就在貴賓樓的會議室裡吃著泡麵、睡覺。
我聽見旁邊的群眾興奮的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到過中華民國招待外國賓客的地方。」他們忍不住拍照,我也感覺到一種荒謬:我從來沒想過我能到中華民國接待國外貴賓的地方撒尿。這種興奮,是遊走在體制外的一種激動,我在這興奮中感覺到自由、感覺到民主、感覺到生命真是有意思!
我體內的某些開關像是被啟動,滿腦子都是興奮所產生的賀爾蒙。實際上,整個學生運動裡的群眾都像是被打開了某個機制,某個讓大家亢奮的東西。這亢奮讓人想流血、想革命、想脫光衣服大聲呼喊。但這興奮絕對不是突然才有的,要回頭看的是究竟人被壓抑了什麼,讓這開關被打開後激動不已。
當天我開心的凌晨三點才回家,凌晨四點爆發行政院的流血衝突事件。
我在行政院感受到民主自由瞬間被澆熄,像是電源被拔掉一般。腦中出現許多疑問:
人在群體裡到底該怎麼活著?又能怎麼活著?尤其堅硬的結構、層層的階級根本難以撼動,更別忘了,我們也是建構這世界的一份子,難以撇清關係。
我沒有任何答案,只能提出疑問。就如同苦鬼的故事裡,我只能用隱喻的故事去描述,一切不過從一個簡單的興趣與實驗開始,但隨著人的慾望被勾起,到後來一切變得失控了也不知道怎麼發生的。苦鬼的故事我說到後來也寫不下去,只能停在可喜可賀,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這世界會變得如何。
幸好編劇不是論文,一部戲也從不是要給觀眾答案。
三.我不是悲觀的面對這世界
也正是在書寫這篇文章前幾天,台灣發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台北悠遊卡公司(類似香港的八達通)要推出一款明星悠遊卡,上面印著波多野結衣的照片。別的國家新聞都是關於如何安置敘利亞難民,而台灣所有媒體版面都是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還整整報了一個多禮拜。
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分成兩種:天使卡與惡魔卡。媒體發現,若政府幫波多野結衣好好拍一張照片也就罷了,偏偏天使卡的照片是波多野一張A片光碟 <甜蜜中出的同居生活> 的封面照片。
政府單位派出發言人:我們製作的波多野結衣悠遊卡所有的營收是為了做公益,15000套的悠遊卡所有營收都會捐贈出去。波多野代表清新、唯美、公益。
大家真的傻了,有媒體問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你知道波多野結衣是誰嗎?」
柯文哲說:「不知道,我很久沒看了。」(他也算誠實)
有婦女團體代表的市議員跑去找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表達抗議,要求禁止販售。台灣的超商也聯合發表聲明拒絕當波多野悠遊卡的通路。
社會開始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堅決反對販售,有違社會道德風氣 ; 一種是罵這些反對的人假道學,何況三大超商裡面雜誌封面女郎比波多野結衣悠遊卡的照片還要裸露。
有媒體訪問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關於悠遊卡的事,倪重華說:「等到波多野結衣從良了我們再找她。」隨即引起更大的反彈,人家AV女優的工作你用「從良」去形容?這什麼價值觀?
吵吵鬧鬧一週,柯文哲下令說不公開販售,於是台北悠遊卡公司決定只能在9/1凌晨開始打電話預購。晚上12:00一到,我跟我太太就守在電話旁邊一直打、一直打...打到凌晨三點都打不通。隔天悠遊卡公司發佈訊息,30000張的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在4個小時裡賣光光,同時有4萬多人在打電話....我跟我太太買不到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只好上網看波多野結衣演的片子過過癮。
但是,這整件事真的太奇怪了!
台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被勾動了什麼,會對波多野結衣如此的著迷?
打電話購買波多野結衣悠遊卡在我身上造成的快感,跟在行政院廁所尿尿的興奮有些類似,這些被挑起的慾望都是站在體制與另類之間那一條小小的線上。彷彿告訴我這世界絕對不只有單一版本的故事,還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回過頭來,這些可能性都沒有在「我要乖乖活著」這三個角色身上發生。當他們只能相信一種版本、一種階級翻轉、一種過去現在未來的時候,他們註定會失常。當成年以後開始走入精神疾病體系,靠著小小藥丸來讓自己不瘋魔,那就是麻痺自己感官的開始。精神狀況出問題並不是遺傳而已,也不是沒有原因,只是種在我們身體裡那一個個小小、密密麻麻的告訴我們「應該要怎麼做」的東西多到無法真正清醒、無法睜開眼睛。
四.還是說明一下岳納珊
文本裡,出現海鷗、出現天地一沙鷗裡的岳納珊。
我小的時候唸的課文裡,節錄著天地一沙鷗中的一段。大約是從岳納珊發現自己喜歡飛翔,不斷尋找飛的快速的方法,最後他找到了。雖然他看似與別的海鷗不一樣,但是他反而飛的越高越遠...
長大後,有個朋友跟我說:天地一沙鷗是一本禁書。
我整本看完後,突然覺得毛骨悚然。以前課本裡只節錄這一段,根本在灌輸一種價值,而這種價值完全不是作者本來的意思。但我們從小不但閱讀,還要考試,考試卷上的問題會是:岳納珊的故事在告訴我們....
現在台灣的課本還有「天地一沙鷗」。很多國語課本裡的文章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變過:世說新語、五柳先生傳...但不論什麼文章,在考試卷上的問題只有一種答案、一種標準。
長大到現在,我怎麼能相信會這一種答案就能階級翻轉?又會轉到什麼地方呢?
思考後,發現不容易。當然我也能就中間的一些名詞做解釋,例如:忠孝樓、台銘樓、北一女、建中、師大附中、地下道的管線、大漢橋、承德路、B段班...等等做說明。但這些名詞背後有更多是我從小生長在台灣、歷經台灣的教育、文化、歷史洗刷過後所表達的觀點。我相信其中有許多我自己無法看見的差異,也只有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發現更多。就好比我前段日子去大陸自助行一個月,更感受到不同文化、歷史、教育底下成長的人是相當不同的,有時候在這些差異裡也才能發現更多的真實。
我舉一個這段旅行發生的一個小故事:
我與我太太從雲南瀘沽湖拼車前往西昌,途中八個小時的山路就在一台休旅車上度過。車上有來自不同的旅客,以及當地的司機,打發路程的時間裡,很自然的聊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氣氛有趣。其中,我發現中國大陸電視裡很常描述關於毛澤東與蔣中正這段歷史,所以我就開了一個玩笑:「我們台灣有很多的中正路,幾乎每一個縣市都有一條。那你們中國大陸有沒有澤東路?」沒想到這句玩笑話被他們很嚴肅的回應:「你怎麼會這麼想?這是很不敬的事情,我們這兒不可能。太不敬了!」
在台灣長大的我,是完全感覺不出這有任何不敬的意味。但從他們的反應來看,我似乎又能了解,他們繼續說:「你說這個在我們車上無所謂,但要是以前,就可能會被告發。」事後想想,我的了解也只能停在某一個層面,因為在我身體裡並沒有住著一個監視言論自由的警察那種深刻。
最近台灣在吵一件事,就是台灣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參加了習近平的抗日七十週年閱兵大典。在台灣不論是國民黨、民進黨都反對這件事,就連台灣總統馬英九也說重話,認為這是不應該的行為。
這件事情的背後,也正是兩岸教育與歷史中很大的矛盾:在台灣的歷史中,共產黨並沒有真正抗日,抗日的是蔣中正的國民軍,反而毛澤東的策略是三分抗日、七分壯大自己。這種歷史的紀錄與中國大陸的歷史是相當大的差異,所以連戰參加閱兵大典,對台灣來說是一種幫中國大陸的歷史背書的行為。
這些差異,就是如此影響著我們的教育與文化背景,也回過頭影響著在台灣這座島上生活的我們的價值觀。直到今日,這種兩岸之間的政治不確定性與矛盾,就深深種在我們的身體裡。所以回頭談到「我要乖乖的活著」文本,對我而言,裡面關於文化指涉,才不單單是對一些名詞的描述能夠說明清楚。
所以,「我要乖乖的活著」文本是兩條線在穿插進行,所以我也試著用兩個角度來訴說與整理看看,也許在香港的朋友們看完,會有更多差異或感受,若能開啟一些對話,會更有意思吧!
一.「假」階級翻轉的教育制度
我是1983年出生的。時間點是有點重要的,因為在我這期間出生的人,現在都是30~35歲,正是台灣的壯年人口,我周遭的朋友也許是老師、或公司主管、或資深業務...這正是生產力最旺盛的年齡,也是被政府要求多生孩子的一個年齡。三個角色,處在這個時代,面對著他們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不同年齡的時代面對的處境是不同的,我們上一代或是下一代,又是另外的主題。
我是台灣國中、高中聯考的最後一屆。我讀完六年小學進到國中三年後要考高中、高中三年後考大學。我們當時並沒有像現在台灣是多元入學的管道,而是統一聯考。(但台灣現在的多元升學管道,本質上並沒有跟過去差太多。)台灣的高中是有等級之分的,在台北尤其明顯,男生的第一志願是建國中學、女生的第一志願是北一女中。排名第二是師大附中、第三是景美女中、成功中學...以此類推。
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個淘汰與篩選的過程,通常能考上建國中學或北一女中都是幾萬名學生中前一千名,能夠考上大學前幾名志願的大多數也是拿到到些門票的人。所以國中三年的讀書,就是一件相當重要的門檻。
而我就是在台北高級住宅區中一所明星中學度過這三年。在一個明星導師的帶領下,我們班上有40名學生,其中有10名考上建國中學或北一女,前20名都是前三志願的學校。為了面對高中聯考,我們從國一開始就不斷準備:從早上六點半到學校,就開始考試,一直到下午放學之後,我們繼續留在學校參加晚自習,一直到九點回到家之後,持續念書與寫作業到十二點。能夠進到明星中學裡的明星導師班級裡並非偶然,很多同學是進國中之前就已經跟學校談好了。我的明星導師的女兒也是在我們的班級裡。
那時,我們深信不疑:只有考上好學校、我們才會有好的未來。
每一次考試的成績,就已經在分類了 ; 每一次學校裡的名次,也都是一次次篩選的警惕。成績不好被分配到B段班,成績好就在A段班....
我就不再多描述細節了,因為「我要乖乖的活著」文本裡已經有了。
我在乎的並非是當年的壓抑,而是經歷過那段青春的歲月,現在長大成人到社會成為主要生產者的我們又如何?又真的如我們當年深信過,也成功的階級翻轉了嗎?
劇中的三個角色,也是從此設定:一個還想繼續階級翻轉的業務、一個看似翻轉成功之後卻固著到再也動不了的老師、一個根本被淘汰連翻轉都失敗的流浪漢。
也許是我主觀的感受,台灣除了少數被稱作菁英之外,大部分的人都像是這三種角色的延伸。甚至延伸到入骨,自己在演什麼都渾然不覺。生命本來就是無常、流動著,卻被忽略了它的多元與豐富性,只能想著如何在社會結構中往上爬,這一切的價值觀被種在我們身體裡的時候,甚至習慣到不覺得奇怪。
我回想起在台灣演出「我要乖乖的活著」之後座談會上,有年輕人激動的說:我的角色認同就是老鼠 ; 也有年紀大一些的人說:乖乖沒什麼不好呀?你們說東西的都沒有什麼問題,我不懂你們在到底想說什麼?
其他人我不確定,但我是覺得這些價值的錯置真的很奇怪。
二.苦鬼的故事與台灣318學運
苦鬼的故事是一個意外。
正當2014年3月18日晚上,我正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寫劇本,台灣正好發生318學運。
318學運的背景是這樣:台灣政府與北京政府正談一個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執政黨認為簽署這個協定並制定法律能夠幫助台灣的經濟去邊緣化,畢竟現代有哪個國家的經濟不受中國大陸所影響。
原本這議題就會像是台灣過去許多法律條文一樣,在立法院由立法委員吵吵鬧鬧後投票通過,但是正當投票當日,一群學生在投票表決之前衝進立法院,他們把議會的桌椅堵在門口,不讓立法委員進到會場開會。同時用ipad快速的架起攝影機,並現場轉播到網路平台。全台灣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這群學生如何抵擋警察進入立法院,也都可以看到這群學生提出訴求。
服務貿易協定的條文很複雜,在裡面大約有一千多項協議,最受爭議的是這些條文包含的是台灣普通平民的日常生活,全部與服務業跟製造業相關,例如:美髮行業、運輸、農業、文化事業...等。這群學生提出的訴求裡,是退回服務貿易協定,並在與大陸簽署協定之前要先制定一條法律,讓服務貿易協定一千多條協議是逐條審查,與民間各行各業取得共識之後才能與大陸談判。而政府的回應是:這麼多條,都要這麼細去討論,那等到我們都討論完再去跟大陸談,已經是好多年以後,到那時台灣的經濟早就不行了。
可能對香港朋友來說理解服務貿易協定會有點距離,香港在2003年也與大陸簽署一條類似的協議CEPA。這種法律條文的文字有時很像天書,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當這群學生衝進立法院之後,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突然變成台灣全民討論的焦點。
美髮業的勞工開始納悶:如果簽署協議,大陸勞工來台灣開美髮店,我們怎麼跟大陸這麼多人拼?雜貨店老闆納悶:如果簽署協議,一堆大陸黑心商品流入市場,我們怎麼辦?中小企業納悶:大陸資本額這麼大,如果簽署協議,我們從上游到下游都比不過人家,我以後的老闆變成大陸企業怎麼辦?台灣年輕人納悶:若大陸人透過各種商業手段購買房產或入股公司,房地產被炒作,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買房子了怎麼辦?台灣醫療體系也納悶:我們光治療台灣病人就已經爆肝的工作,如果開放大陸市場,台灣醫療體系被弄垮了怎麼辦?
我也會納悶:如果中國大陸投資台灣劇場,那我每次演出都要被中國大陸刪改劇本,我文化創作的自由怎麼辦?我可不想以後在劇場都演樣板戲。
當然,台灣政府也安慰人民:放心,簽署之後我們會優先照顧台灣人的權利,絕不會讓你們擔心的事情發生。 政府溫柔的希望能先上車候補票...
學生佔領立法院之後,立法院周遭湧進了數萬名大學生。如果在香港的你有機會參與,會發現那真是一個嘉年華!各行各業、各種不同階級的人都往那裡流動,有民眾免費提供各種食物、帳棚、睡袋,有好多的舞台都擺在路邊、好多教授在演講、好多樂團在演唱、好多小小的論壇在發生,還有長長的隊伍在排隊等著免費送烤香腸的攤販。警察輪班守夜,他們交接班的時候,人群還會幫警察鼓掌。
那是一場學生運動,因為是學生,所以警察不敢驅離。也因為是學生,所以開始出現一種聲音:他們認為年輕人不敢接受服務貿易協定,是因為學生們不敢與對岸競爭、害怕失敗,所以才會反對服務貿易協定。
一個應該要保護人民的政府,突然出現「因為年輕人怕競爭的言論,所以不敢簽署協定,台灣未來沒希望了」這種言論,也讓學生們更激動。
於是,這場學生運動超展開,變成了一種攻防戰:在媒體、在街頭、在價值觀、在教育文化程面的攻防戰。
那時,我坐在書桌前寫著劇本,心頭卻焦急著這群學生的處境,腦中實在沒有任何頭緒,滿滿都是關於攻防戰的資訊。我只能寫下:曾經有個村莊,每個人都有自己偷偷摸摸的嗜好.....然後,就開始書寫了苦鬼的寓言故事。
我先不去談苦鬼故事裡關於現代的隱喻,我想說另外一個關於318學運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佔領立法院的學生決定擴大佔領範圍,主張和平靜坐的學生留守立法院、主戰的學生決定佔領行政院。佔領行政院的意義跟立法院是完全不一樣的,立法院就像是一個會議空間,但行政院是政府辦公以及文件最機密的地方。當學生佔領了行政院,政府馬上派出霹靂小組去到現場把行政院大樓清空,但人潮依然聚集在行政院主樓的門口,大約聚集了一千人左右。
在行政院的圍牆外,有很多群眾觀望,他們不敢進去行政院圍牆裡。我其實也有點害怕,畢竟這是完全違法、而且有點超過界線的行動。但我與我太太走進圍牆裡,加入行政院主樓門口的靜坐。這裡靜坐的氣氛跟立法院是完全不一樣的,台上的帶領者說的不是呼喊自由民主、公平正義的口號,而是冷靜的告訴大家,等一下警察即將會進行驅離,我們如何面對催淚瓦斯以及強力水注。
1000人靜坐,最重要的還是民生問題。我在尿急的時候,找到整個行政院裡被攻佔的另一個大樓:貴賓樓。這棟樓裡面有唯一的廁所,而且隊伍排的非常長,大家都排隊等著上廁所。我忽然在這棟貴賓樓感受到另一種奇異的氣氛:大家拿著手機、相機開始自拍,甚至有許多流浪漢就在貴賓樓的會議室裡吃著泡麵、睡覺。
我聽見旁邊的群眾興奮的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到過中華民國招待外國賓客的地方。」他們忍不住拍照,我也感覺到一種荒謬:我從來沒想過我能到中華民國接待國外貴賓的地方撒尿。這種興奮,是遊走在體制外的一種激動,我在這興奮中感覺到自由、感覺到民主、感覺到生命真是有意思!
我體內的某些開關像是被啟動,滿腦子都是興奮所產生的賀爾蒙。實際上,整個學生運動裡的群眾都像是被打開了某個機制,某個讓大家亢奮的東西。這亢奮讓人想流血、想革命、想脫光衣服大聲呼喊。但這興奮絕對不是突然才有的,要回頭看的是究竟人被壓抑了什麼,讓這開關被打開後激動不已。
當天我開心的凌晨三點才回家,凌晨四點爆發行政院的流血衝突事件。
我在行政院感受到民主自由瞬間被澆熄,像是電源被拔掉一般。腦中出現許多疑問:
人在群體裡到底該怎麼活著?又能怎麼活著?尤其堅硬的結構、層層的階級根本難以撼動,更別忘了,我們也是建構這世界的一份子,難以撇清關係。
我沒有任何答案,只能提出疑問。就如同苦鬼的故事裡,我只能用隱喻的故事去描述,一切不過從一個簡單的興趣與實驗開始,但隨著人的慾望被勾起,到後來一切變得失控了也不知道怎麼發生的。苦鬼的故事我說到後來也寫不下去,只能停在可喜可賀,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這世界會變得如何。
幸好編劇不是論文,一部戲也從不是要給觀眾答案。
三.我不是悲觀的面對這世界
也正是在書寫這篇文章前幾天,台灣發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台北悠遊卡公司(類似香港的八達通)要推出一款明星悠遊卡,上面印著波多野結衣的照片。別的國家新聞都是關於如何安置敘利亞難民,而台灣所有媒體版面都是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還整整報了一個多禮拜。
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分成兩種:天使卡與惡魔卡。媒體發現,若政府幫波多野結衣好好拍一張照片也就罷了,偏偏天使卡的照片是波多野一張A片光碟 <甜蜜中出的同居生活> 的封面照片。
政府單位派出發言人:我們製作的波多野結衣悠遊卡所有的營收是為了做公益,15000套的悠遊卡所有營收都會捐贈出去。波多野代表清新、唯美、公益。
大家真的傻了,有媒體問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你知道波多野結衣是誰嗎?」
柯文哲說:「不知道,我很久沒看了。」(他也算誠實)
有婦女團體代表的市議員跑去找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表達抗議,要求禁止販售。台灣的超商也聯合發表聲明拒絕當波多野悠遊卡的通路。
社會開始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堅決反對販售,有違社會道德風氣 ; 一種是罵這些反對的人假道學,何況三大超商裡面雜誌封面女郎比波多野結衣悠遊卡的照片還要裸露。
有媒體訪問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關於悠遊卡的事,倪重華說:「等到波多野結衣從良了我們再找她。」隨即引起更大的反彈,人家AV女優的工作你用「從良」去形容?這什麼價值觀?
吵吵鬧鬧一週,柯文哲下令說不公開販售,於是台北悠遊卡公司決定只能在9/1凌晨開始打電話預購。晚上12:00一到,我跟我太太就守在電話旁邊一直打、一直打...打到凌晨三點都打不通。隔天悠遊卡公司發佈訊息,30000張的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在4個小時裡賣光光,同時有4萬多人在打電話....我跟我太太買不到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只好上網看波多野結衣演的片子過過癮。
但是,這整件事真的太奇怪了!
台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被勾動了什麼,會對波多野結衣如此的著迷?
打電話購買波多野結衣悠遊卡在我身上造成的快感,跟在行政院廁所尿尿的興奮有些類似,這些被挑起的慾望都是站在體制與另類之間那一條小小的線上。彷彿告訴我這世界絕對不只有單一版本的故事,還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回過頭來,這些可能性都沒有在「我要乖乖活著」這三個角色身上發生。當他們只能相信一種版本、一種階級翻轉、一種過去現在未來的時候,他們註定會失常。當成年以後開始走入精神疾病體系,靠著小小藥丸來讓自己不瘋魔,那就是麻痺自己感官的開始。精神狀況出問題並不是遺傳而已,也不是沒有原因,只是種在我們身體裡那一個個小小、密密麻麻的告訴我們「應該要怎麼做」的東西多到無法真正清醒、無法睜開眼睛。
四.還是說明一下岳納珊
文本裡,出現海鷗、出現天地一沙鷗裡的岳納珊。
我小的時候唸的課文裡,節錄著天地一沙鷗中的一段。大約是從岳納珊發現自己喜歡飛翔,不斷尋找飛的快速的方法,最後他找到了。雖然他看似與別的海鷗不一樣,但是他反而飛的越高越遠...
長大後,有個朋友跟我說:天地一沙鷗是一本禁書。
我整本看完後,突然覺得毛骨悚然。以前課本裡只節錄這一段,根本在灌輸一種價值,而這種價值完全不是作者本來的意思。但我們從小不但閱讀,還要考試,考試卷上的問題會是:岳納珊的故事在告訴我們....
現在台灣的課本還有「天地一沙鷗」。很多國語課本裡的文章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變過:世說新語、五柳先生傳...但不論什麼文章,在考試卷上的問題只有一種答案、一種標準。
長大到現在,我怎麼能相信會這一種答案就能階級翻轉?又會轉到什麼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