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早寫了,戲才剛開始……
文本,聊是某天寫過的思想印記,都已屬「過去式」。於「現在」重拾「已過之物」,總又是另一番新滋味。
印記之物,本是「無言」,意即不會自主發聲。發聲的是「作者」(除文字創作人外,更包括檢拾文字再將之引申到意象呈現的演員、音樂人及設計者)!
文字從來不是焦點。它只是某刻試圖歸納或整頓思緒的橋,其「中心區域」每與在變的世界不斷連線,提供尋覓的「點擊索引」。靠左看,可有悟出結構的來龍去脈?靠右看,可梳理出演繹的角度從何而來?正中站,它可會是試圖參看世界的「平衡木」?只是,這條「平衡木」的座點又是否浮動在邏輯的滾軸上,隨情理建構的當下思想「暫存器」?
在透過文字重整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過去事件」進入了一條特設跑道,任由「重新規劃」。過去,總屬於過去。挾著「過去」而行走於當下,是「現在」的本有「宿命」;「過去」沒有「製造過去」的能量,「製造過去」的全是當下任憑支配的「資源體」,教你我如何尋覓其中,打開它底下一分秒的「假想局」。
樹寧將劇場喻為「現在式單位」,戲或許只應在其工作室(即我們租用的部落)中作進行「現在式」的演練,因工作室的巨型窗口正面向地鐵站的月台,等候乘車的人頓變成一批活現當下的「現在式觀眾」(反轉過來,「窗框」外亦頓變成「現在式」的「生活劇場」)。世界本來便一直行走在「現在式」的進行軌道上,掛在演員口邊的「文字」,永遠是尋活於當下的「過去印記」,借體驗生命的「現在式」演員,重構它的「現在意義」罷了。
文字,情長!卻又不得否認:它只是一種強加規劃的空洞符碼,迴響著歷史、文法、音階的鬼影,按人家挪借的生活法則,等待「超度」!
文字從沒權力的慾望,有的聊是刻印者及挪用者的遐想。「文字的霸權」,純是演繹者自製的「權力導航儀」,尋索軟弱的心靈,假設著規劃生命的「無限權柄」!規劃,源自一種對自由的恐懼,遂以「利益集團」為發言的基石,以文字排構「手上的王國」,筆伐任何可能的「意外招損」!
文字的「中心論」,多忽左忽右。其「中心」的預設區域,象徵著以「本位」為參閱世界的唯一起點,將其他「異族」邊緣化!但假如文字本體就意味著它底切割不開的「歷史身份」,要面向它,必需先閱讀其「歷史結構」和「編製者」的「針織術」,拆卸其「自設的光譜」,重悟其中之所以……
演員循文字的形聲象義,借一點、一劃、一聲、一韻、一空間遊走其中,文字的「活動軌跡」,獨裁於一瞥的行動觸覺,特似騰空飛躍,將文「義」推展至更深廣的「閱讀領域」。文本,才開始有「劇」的電量,解放於似實還虛的「歷史規律」,開啟其「活門」,再次運行於滾軸而從沒「中心」的光譜間,重構「真身」!
文軌,多鬼多漬!字跡,還看其留白處!
《過‧渡》,意味著一種反覆進行的「文字練習」,借其「鬼道」,學問「過」、「渡」於當下……
轉載自何應豐的"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八"
文本,聊是某天寫過的思想印記,都已屬「過去式」。於「現在」重拾「已過之物」,總又是另一番新滋味。
印記之物,本是「無言」,意即不會自主發聲。發聲的是「作者」(除文字創作人外,更包括檢拾文字再將之引申到意象呈現的演員、音樂人及設計者)!
文字從來不是焦點。它只是某刻試圖歸納或整頓思緒的橋,其「中心區域」每與在變的世界不斷連線,提供尋覓的「點擊索引」。靠左看,可有悟出結構的來龍去脈?靠右看,可梳理出演繹的角度從何而來?正中站,它可會是試圖參看世界的「平衡木」?只是,這條「平衡木」的座點又是否浮動在邏輯的滾軸上,隨情理建構的當下思想「暫存器」?
在透過文字重整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過去事件」進入了一條特設跑道,任由「重新規劃」。過去,總屬於過去。挾著「過去」而行走於當下,是「現在」的本有「宿命」;「過去」沒有「製造過去」的能量,「製造過去」的全是當下任憑支配的「資源體」,教你我如何尋覓其中,打開它底下一分秒的「假想局」。
樹寧將劇場喻為「現在式單位」,戲或許只應在其工作室(即我們租用的部落)中作進行「現在式」的演練,因工作室的巨型窗口正面向地鐵站的月台,等候乘車的人頓變成一批活現當下的「現在式觀眾」(反轉過來,「窗框」外亦頓變成「現在式」的「生活劇場」)。世界本來便一直行走在「現在式」的進行軌道上,掛在演員口邊的「文字」,永遠是尋活於當下的「過去印記」,借體驗生命的「現在式」演員,重構它的「現在意義」罷了。
文字,情長!卻又不得否認:它只是一種強加規劃的空洞符碼,迴響著歷史、文法、音階的鬼影,按人家挪借的生活法則,等待「超度」!
文字從沒權力的慾望,有的聊是刻印者及挪用者的遐想。「文字的霸權」,純是演繹者自製的「權力導航儀」,尋索軟弱的心靈,假設著規劃生命的「無限權柄」!規劃,源自一種對自由的恐懼,遂以「利益集團」為發言的基石,以文字排構「手上的王國」,筆伐任何可能的「意外招損」!
文字的「中心論」,多忽左忽右。其「中心」的預設區域,象徵著以「本位」為參閱世界的唯一起點,將其他「異族」邊緣化!但假如文字本體就意味著它底切割不開的「歷史身份」,要面向它,必需先閱讀其「歷史結構」和「編製者」的「針織術」,拆卸其「自設的光譜」,重悟其中之所以……
演員循文字的形聲象義,借一點、一劃、一聲、一韻、一空間遊走其中,文字的「活動軌跡」,獨裁於一瞥的行動觸覺,特似騰空飛躍,將文「義」推展至更深廣的「閱讀領域」。文本,才開始有「劇」的電量,解放於似實還虛的「歷史規律」,開啟其「活門」,再次運行於滾軸而從沒「中心」的光譜間,重構「真身」!
文軌,多鬼多漬!字跡,還看其留白處!
《過‧渡》,意味著一種反覆進行的「文字練習」,借其「鬼道」,學問「過」、「渡」於當下……
轉載自何應豐的"瘋子手記/唯心論者的獨語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