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活動
Past activities
國際大師班、工作坊、主辦演出、交流研討會、講座、放映會、藝術家駐場計劃
2024
Thomas Richards & Theatre no theatre【Workshop on Ancient Vibratory Songs】歌謠的能量振動大師班
日期:2024年11月20-22日
在已故波蘭戲劇大師Jerzy Grotowski(下稱葛氏)晚期的「藝乘」探索(Art as vehicle, 1986-1999)及其傳人Thomas Richards接棒持續進行至今的研究研究中,葛氏和Thomas Richards利用「古老的振動歌謠」作為「工具」,激發並啟動身體、意識,讓能量進入飽滿甚至滿溢的狀態。這種訓練工作要求高度專注、身體覺察和精確度,旁觀人難以一窺全貌,必須親身沉浸才能體驗及深入探索。
不少業界朋友及公眾反映,他們對葛氏和Thomas Richards的研究非常感興趣。有見及此,我們特別邀請大師Thomas Richards及其Theatre No Theatre團隊成員於11月來港主持一個為期三晚的公開工作坊。與之前的工作坊不同,此次工作坊將專注於歌謠的研究,參加者不需進行個人創作。我們希望這樣能夠讓參加者全身心投入,體驗這種「垂直性」的能量,流向更精微的能量層次。
黃子翎 《鼓聲之河》冬季擊鼓工作坊
日期:2024年11月18-19日
由來自台灣的資深擊鼓藝術家、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藝術總監黃子翎主持,一場以探索身心和擊鼓技藝的深度對話為核心的獨特旅程。
子翎老師以波蘭劇場宗師Jerzy Grotowski訓練中的「River」練習為發想,開發出一個獨有的擊鼓訓練流程,引導學員從最基本的擊鼓技巧開始,透過不斷流動的擊鼓練習,逐步開啟眼、耳、身與心的全方位專注,讓參與者在即時的鼓聲互動中,增強觀察力與聆聽力。
這個過程猶如一條流淌不息的鼓聲之河,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這條河的引領者,挖掘自己的鼓聲質感與表達形式,在沈穩的鼓聲中匯聚出心中的一條旋律之河,並最終以一首鼓曲作為學習及體現。
Nancy Rusek【A Way Of Being In The World 戲偶操作技巧與身體運用工作坊】
日期:2024年10月19-24日
是次工作坊將會是法國香堤人偶劇場(Compagnie Philippe Genty)首次於香港舉辦的密集課程,由擔任Compagnie Philippe Genty劇團表演者已20年、亦是劇團多年指定教學者的Nancy Rusek教授。一連6日,我們深入探討戲偶操作與詮釋方法。 為了讓學員親身體驗與學習劇團獨特的美學與戲偶操作技巧,老師由法國遠道帶來劇團的專用戲偶,我們亦會發掘其他不用物料的表演可能性。課程將以費登奎斯方法 (Feldenkrais Technique)與舞蹈切入,提升身體感官敏銳度,再深入研究操作技巧、動作系統、表演的音樂性、偶戲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操偶風格,亦會探索演員與戲偶的關係,如何自由於「存在」與「消失」兩種狀態中遊走。
「Pilgrimage to Oneness (邁向合一的朝聖)」Specialist workshop for teachers for International School Theatre Association
日期 Date:2024年8月2日
導師 Tutor:黃家駒 William WONG Ka-kui
This workshop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troduced by Jerzy Grotowski. Through floor work, explan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participants will explore:
- different exercises used by several Grotowskian masters of different eras.
- how to sense and help their students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kinds of hesitations, inhibitions, judgements and fears which block access to a full range of human expression
- how to work towards the psychophysical readiness which is required in the Grotowskian style of creativ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Theatre no theatre《Just a Little Too Much 》預覽版
日期: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Just A Little Too Much》是一次深入內省的探索,涉及特權、種族、包容、歸屬感和神秘的身份追求。我們的主角,作為一個前衛的白人女性,熱織地尋找真正屬於她的「家」。轉換在不同國家環境中成長,她一直享有的特權與她作為少數族裔的身份交織在一起,她渴望在尚未被發現的「人」中找到她的歸屬感。她將踏上一段詩意、內省和矛盾得像過山車般的旅程,在由身份政治塑造的世界中提出了引人深思和切入當下時代的問題。 在流白之間的邀請下,Theatre No Theatre呈獻戲劇作品《Just A Little Too Much》的亞洲首次預演。
Thomas Richards & Theatre no theatre【Threads of Creation】歌謠詠唱及劇場創作大師班
日期 Date:
2024年4月11-15日、4月18-22日
這次大師班將帶領每位學員進入Thomas Richards過去 36 年來研究表演藝術的核心精粹。以非洲加勒比和非洲傳統歌謠為素材,探索如何從歌謠的旋律與節奏,引發表演者個人及群體的動態、節奏,進而將身體脈動搭上歌曲,進入張力狀態並呈現生命之流。參與者需於課前準備一小段具有起承轉合之個人短篇演出,題材可來自一首歌或一段文字或個人的生活經歷;課程中將獲個別指導繼續發展該作品。是次更會有來自不同國家,已經與Thomas Richards工作數年的資深駐團藝術家一起赴港,相信參加者可以體驗到跟在他們意大利Pontedera大本營舉辦的密集訓練同水準的學習經驗。
2023
烏克蘭藝穗節參節演出
"To-To: a fairy tale of Lo-ting"
日期 Date :
1 & 3/9/2023
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that we are selected and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 in Ukraine!我們很榮幸被選中及獲邀參與烏克蘭第一個的國際藝穗節!
Inspired by the local Hong Kong myth of "Lo Ting”, the solo piece will reimagine the “Lo Ting” story with the Butoh concept and respond to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recent time.
流白鼓隊【9-12月禪鼓恆常訓練】
流白鼓隊在本年度第四季繼續邀請曾赴台灣「優人神鼓」擔任全職團員多年的 李子建老師 為我們進行恆常的禪鼓活動。子建老師逾二十多年表演藝術及鼓藝教學經驗,曾到中港台及歐洲多國作禪鼓分享和演出,致力推動擊鼓藝術與身心的結合。
流白之間 x 香港藝術中心
Theatre no theatre《Presentation of Songs》演出暨交流對談會
日期 Date:2023年5月17日
自Thomas Richards從1986年與已故波蘭戲劇巨擘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合作開始,35年來他的團隊不斷發展以古老歌謠作為每天工作的修煉藝行。
是次「非戲劇」演出將讓公眾目睹Thomas和團隊的獨特工作及行動研究方法:如何以古老的地中海及非洲歌謠,連結身體行動喚醒人類細微內在經驗及其潛能,讓演者在感知和在場(presence)作出跨越。演出後將會緊接進行Thomas Richards自去年解散葛羅托斯基及湯瑪斯.李察斯研究中心 (Workcenter of Jerzy Grotowski and Thomas Richards) 並開展新的藝術旅程後第一個在東南亞舉行的交流對談會,分享其研究及對表演藝術能夠如何回應時代的看法。
流白之間 x 香港藝術中心
Thomas Richards & theatre no theatre【歌謠的潛力—香港】大師班
日期 Date:2023年5月12-16、20-23日
我們很榮幸可以邀請到Thomas Richards及其團隊成員來港開展其研究中心解散後第一個在亞洲舉辦的大師班。
這次大師班將帶領每位學員進入Thomas Richards過去 35 年來研究表演藝術的核心精粹。以非洲加勒比和非洲傳統歌謠為素材,探索如何從歌謠的旋律與節奏,引發表演者個人及群體的動態、節奏,進而將身體脈動搭上歌曲,進入張力狀態並呈現生命之流。
更難得是,在我們的努力下,Thomas Richards罕有地在課程內加入以傳統香港歌謠來工作的部分,讓他的工作方法能更紮實地與香港的能量對話。
2022
Watershed Hong Kong x 流白之間
【城門碉堡導賞團】
日期:2022年11月20日
在今年8月的某個晚上,我們和幾位好友一起談到小劇場的流動性,在聽到席上友人關於Band界的經驗分享時,頓感香港表演藝術界對表演空間的想像和方式實在需要再打開一點,才能適應「美麗新香港」的新時代。
然後在想,我們業界是否可以相約一起深入地發掘一下不同的香港表演場域的可能性?而為了避免hijack空間來鳩做演出的陷阱,在發掘時,是否可以一起同時深入地探究一下空間背後的故事和精神?
作為拋磚引玉,我聯絡了Watershed Hong Kong這個目標普及香港故事和歷史、早前出版了《香港保衛戰紀:十八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的民間組織來個城門碉堡的深入導賞團。
「Pilgrimage to Oneness (邁向合一的朝聖)」Specialist workshop for teachers for International School Theatre Association
導師 Tutor:黃家駒 William WONG Ka-kui
日期 Date:2022年9月30日
This workshop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troduced by Jerzy Grotowski. Through floor work, explan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 participants will explore:
- different exercises used by several Grotowskian masters of different eras.
- how to sense and help their students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kinds of hesitations, inhibitions, judgements and fears which block access to a full range of human expression
- how to work towards the psychophysical readiness which is required in the Grotowskian style of creativ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網絡直播節目《表演不設防》
ME AMO(我愛我)
日期:2022年6月5日
三位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畢業生及在學女孩子林煒婷、謝慧思、盧萬悅竟然跨越戲劇界限,開展了一個名為《ME AMO 擁抱獨我 展能計劃》的計劃,當中包括了繪畫、攝影、戲劇。這個用了墨西哥藝術家Frieda Kahlo作為引子的計劃究竟是在搞些什麼東東?又是什麼原因刺激到她們跳出comfort zone進行跨界創作及策展?不同的媒界又如何豐富了她們在表演藝術上的修煉?
而畢業投身行業不久的,又怎樣回望檢拾這段的工作經驗?而當中又會否讓她們對表演、對創作、對人生有不同的想法和新諗頭?
【主持】黃家駒、湯馬士
【分享藝術家】林煒婷、謝慧思、盧萬悅
烏克蘭《Bad Roads》網上讀劇籌款義演
日期:2022年3月19日
編劇:Natalya Vorozhbit
因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引發了嚴峻的人道危機,多國的劇場工作者發起了聯合的讀劇或演出籌款活動,希望為當地人送上援助及支持。香港的劇團「流白之間」獲原作者、烏克蘭編劇及電影導演Natalya Vorozhbit以及翻譯Sasha Dugdale的授權下,以劇本作品《Bad Roads》的選段作網上讀劇響應。
《Bad Roads》以數個故事描畫出烏東頓巴斯(Donbas)地區人民在2020年時面對親俄分離派攻擊及佔領下,為了生存及面對戰爭威脅而導致人性扭曲的面貌。由編劇親自執導的電影版參與2020年的威尼斯國際影展並獲獎,也獲選為2021年金像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烏克蘭參賽作品。
2021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 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日期:2021年12月13-19日
「心之飛人」訓練體系由有「表演訓練大師」美譽、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經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其著作 '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更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受同業大力肯定其教學法是「真的可以用來演出的戲劇技術」。
今次將是獨白及二人小品(scene work)的訓練,工作模式為教學、引導及建議、自習排練。
網絡直播節目《表演不設防》
Mama mia
日期:2021年12月10日
梁菲倚,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曾是台灣國寶級藝團「優人神鼓」成員,及後香港及台灣都有著優秀的創作及教學成績;而梁曉端現為城市當代舞蹈團「劇場構作」,曾留學新加坡,深造於郭寶崑創立的「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簡稱TTRP,現為跨文化戲劇學院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接受表演藝術訓練。兩位除了是香港的資深劇場藝術家外,同時也在生活中擔當「母親」這個角色。
2021年完結之前,《表演不設防》邀得兩位重量級嘉賓,暢談在表演藝術路上的歷程,以及在疫情下,對表演藝術、家庭和生活的反思。亦希望藉此與觀眾一起總結2021,盼望新一年好景的來臨!
【主持】黃家駒、湯馬士
【分享藝術家】
梁菲倚(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講師)
梁曉端(城市當代舞蹈團「劇場構作」)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專業舞者特別場第三回)
日期:2021年10月13-17日
由「心之飛人」導師黃家駒特別為專業舞者而設的6天分享課程。本課程將會以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讓學員學習如何透過身體感官連結個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課程中除了幫助學員打破既有的心理枷鎖,把自己從遲疑(hesitation)、恐懼(fear)、壓抑(inhibitions)這些阻礙演者作出人性表現的障礙中釋放出來之外,更鼓勵學員從自我審查(judgement)中獲得自由,以及藉著各種練習開發學員聆聽、反應、及創作的能力。學員可以因應需要和當下身心狀態發展出讓自己達至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的暖身方式。
網絡直播節目《表演不設防》
歷事練心
日期:2021年10月2日
Cally和Jennifer都已經在各自的範疇沉浸了好一段日子,據聞她們將會在之後有聯乘合作的創作計劃,究竟是什麼讓兩位女子走在一起呢?是因為相同的身體觀,還是都有一些共同的探索方向呢?
從東西方身體觀、不同的身體訓練、到與不同年齡層朋友的工作經驗,就讓Cally和Jennifer來跟我們喝著Highland Park威士忌(Jennifer指定當晚飲料…),分享她們各自在創作及訓練上的有趣、迷惘的經驗,以及如何堅持在這個令人喘不過氣的低氣壓環境下繼續以藝術「歷事練心」。
【主持】黃家駒、湯馬士
【分享藝術家】
俞若玫(跨界獨立創作人)
莫嫣(編舞、舞者)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日期:2021年8月25、27、29日、9月1、3、5、日
「心之飛人」訓練體系由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經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其著作 '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更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受同業大力肯定其教學法是「真的可以用來演出的戲劇技術」。
網絡直播節目《表演不設防》
GIVe me a beat!
日期:9月4日
澳門音樂家李兆康,畢生與音樂節拍為伴,麥琬兒身為香港的編舞及舞者,亦自然在表演上與節拍共存,但在音樂及舞蹈上,大家對「拍子」的理解是否相同?又或者各有異同,可以互相補足?
早前澳門爆發疫情,讓一直健健康康的澳門引起一陣恐慌,而在香港大家則好似已經習慣與病毒共存。在疫情的持續陰霾下,兩位藝術家在藝術和生活上的想法,又起了什麼變化呢?
【主持】黃家駒、湯馬士
【分享藝術家】
麥琬兒(香港編舞及舞者)
李兆康(澳門音樂人)
2020
白羅斯劇本《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 國語讀劇演出
日期:2020年11月28日
編劇:Andrei Kurenchik
在多個俄語系國家享負盛名、現任白俄權力移交協調委員會(已被政權宣佈為違憲奪權、眾多成員被捕的非法組織)成員的劇場及電影編劇Andrei Kureichik在上個月寫成了全新劇本"Insulted, Belarus(sia)"。劇本起源於8月白俄總統大選後,一連串由和平遊行,到軍警暴力鎮壓,到工廠罷工等事件中Andrei所見所聞的真人真事真說話,當中描劃出白俄羅斯人(尤其是女性)面對警棍、濫捕、暴力對待、以至一些更可怖的事情時依然展露著的毅力。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Introductory 2020 Fall)
日期:2020年11月17、19、21、24、26、28日
「心之飛人」訓練體系由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經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其著作 '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更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受同業大力肯定其教學法是「真的可以用來演出的戲劇技術」。
白羅斯劇本《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 廣東話讀劇演出
日期:2020年11月12日(星期日)
編劇:Andrei Kurenchik
在多個俄語系國家享負盛名、現任白俄權力移交協調委員會(已被政權宣佈為違憲奪權、眾多成員被捕的非法組織)成員的劇場及電影編劇Andrei Kureichik在上個月寫成了全新劇本"Insulted, Belarus(sia)"。劇本起源於8月白俄總統大選後,一連串由和平遊行,到軍警暴力鎮壓,到工廠罷工等事件中Andrei所見所聞的真人真事真說話,當中描劃出白俄羅斯人(尤其是女性)面對警棍、濫捕、暴力對待、以至一些更可怖的事情時依然展露著的毅力。
白羅斯劇本《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 英文讀劇演出
日期:2020年10月25日
編劇:Andrei Kurenchik
在多個俄語系國家享負盛名、現任白俄權力移交協調委員會(已被政權宣佈為違憲奪權、眾多成員被捕的非法組織)成員的劇場及電影編劇Andrei Kureichik在上個月寫成了全新劇本"Insulted, Belarus(sia)"。劇本起源於8月白俄總統大選後,一連串由和平遊行,到軍警暴力鎮壓,到工廠罷工等事件中Andrei所見所聞的真人真事真說話,當中描劃出白俄羅斯人(尤其是女性)面對警棍、濫捕、暴力對待、以至一些更可怖的事情時依然展露著的毅力。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專業舞者特別場第二回)
日期及時間:
2020年8月24、26、28日、9月2、4日
由「心之飛人」導師黃家駒特別為專業舞者而設的6天分享課程。
本課程將會以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讓學員學習如何透過身體感官連結個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課程中除了幫助學員打破既有的心理枷鎖,把自己從遲疑(hesitation)、恐懼(fear)、壓抑(inhibitions)這些阻礙演者作出人性表現的障礙中釋放出來之外,更鼓勵學員從自我審查(judgement)中獲得自由,以及藉著各種練習開發學員聆聽、反應、及創作的能力。學員可以因應需要和當下身心狀態發展出讓自己達至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的暖身方式。
皮部針療法課程 (抗疫優惠版)
日期:4/07/2020(星期六)
針灸學是民間一種傳統自然醫學,不僅能調整體內氣血運行、平衡體內陰陽五行,還有其獨特的治病功能。但傳統針灸醫術在施行時亦有多處禁忌、技術上及操作上掌握困難,同時亦受到法例上約束等等。所以在傳統上施針者必須要持有一定認可專業資格,才能向患者提供治療,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本課程導師特此由傳統醫學發展出一套稱為「皮部針療法」的專利療法。「皮部針療法」是一套在皮膚表面施行治療手法,在無需像傳統針灸治療般要穿刺皮膚的情況下,達至即時鎮痛或其他醫療效果。這套療法對病者沒有年齡限制,沒什麼禁忌位,安全無痛,療效快捷可靠,真正做到「人人可施,普及使用」。本課程共分三個階段,內容主要介紹「皮部針」來源、中醫基礎理論、針灸醫學發展歷史、「皮部針」治療原理、適應症候羣類別和指導如何操作及使用。亦會解述「皮部針」療法與傳統中醫針灸療法分別。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抗疫優惠版B班
日期:2020年6月10、13、17、20日
疫情肆虐,表演藝術界所受的影響尤其嚴重,業界人士只能被迫蟄伏。有見及此,流白之間相隔兩年後,再次開辦第四屆的「 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而且更只收取超低成本價,讓表演藝術界的朋友能以之前課程的一半價錢,在疫情空閒的時間重新理解我們擁有的專業工具:身體。
之前三屆的課程中,除了教授中醫推拿外,亦會額外介紹其他能夠活學活用的醫療或保健方法。例如第一屆介紹了「朱增祥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拉筋法」;第二屆介紹了「艾灸養生保健方法」;第三屆課程介紹「宣蟄人」軟組織壓痛點推拿法及張釗漢「原始點」醫療法,而今次第四屆課程,我們將分享「太極陰陽圈重點按摩手法」,與舒緩為目標的傳統推拿不同,此法以治療性為目的。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抗疫優惠版A班
日期:2020年6月2、5、9、12、16、19日
疫情肆虐,表演藝術界所受的影響尤其嚴重,業界人士只能被迫蟄伏。有見及此,流白之間相隔兩年後,再次開辦第四屆的「 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而且更只收取超低成本價,讓表演藝術界的朋友能以之前課程的一半價錢,在疫情空閒的時間重新理解我們擁有的專業工具:身體。
之前三屆的課程中,除了教授中醫推拿外,亦會額外介紹其他能夠活學活用的醫療或保健方法。例如第一屆介紹了「朱增祥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拉筋法」;第二屆介紹了「艾灸養生保健方法」;第三屆課程介紹「宣蟄人」軟組織壓痛點推拿法及張釗漢「原始點」醫療法,而今次第四屆課程,我們將分享「太極陰陽圈重點按摩手法」,與舒緩為目標的傳統推拿不同,此法以治療性為目的。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專業舞者特別場)
日期:
2020年2月18,22日、3月7,8,9日
由「心之飛人」導師黃家駒特別為專業舞者而設的5天分享課程。
「心之飛人」訓練體系由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經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其著作 '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更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受同業大力肯定其教學法是「真的可以用來演出的戲劇技術」。
Stephen Wangh、黃家駒、黃天恩、黃子翎「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香港演藝學院特別場)
日期:
2020年1月6-12日
在外國,大學如果因社運而停課,教授學者們很多都會以alternative university的方式,讓學生可以繼續學習。
為著彌補Winter term課堂取消的安排,「流白之間」在和葛羅托斯基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表演藝術重要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的作者、曾獲得2002年艾美獎(Emmy Award)提名的劇場導演及表演教育大師Stephen Wangh商討後,決定和「心之飛人」華語區助理導師黃家駒,特別為APA的學生主持7天的密集式訓練課程。這將會是Stephen Wangh在華語地區最後一次參與的「心之飛人」第一階訓練課程。
2019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Introductory 2019 Fall)
日期:2019年10月9-12日
「心之飛人」訓練體系由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經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其著作 '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更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受同業大力肯定其教學法是「真的可以用來演出的戲劇技術」。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日期:2019年8月28,30日- 9月1日
「心之飛人」訓練體系由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Stephen Wangh所創立,他教導形體表演超過40年,是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並深受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所啟發。經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其著作 '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更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受同業大力肯定其教學法是「真的可以用來演出的戲劇技術」。
2018
吳文翠「溯。源。覺。行 2」工作坊及展演
── 尋找屬於自己的香港歌詠行動舞譜
日期:2018年9月1日-9月9日
本工作坊的創作法門,是揉合三種訓練方法 (葛羅托斯基的「神祕劇」、土方巽的「舞踏譜」和熊衛的「太極導引」) 精神的「行動舞譜」(Action Spectrum)。台灣著名表演藝術家吳文翠老師在技法之上,以「歌詠溯源」為行動主題,並灌注人文關懷。
學員藉由「香港漁歌」「行動舞譜歌詠法」「與香港相關的圖畫」或「能夠呈現你與香港關係情感的圖像」「轉化你所找的圖像寫成詩文」等方法,創造經驗材料,透視傾聽這些材料,編織出自己的「香港歌詠行動舞譜」。編織行動舞譜的過程即是一種自我溯源的儀式,穿過這儀式你將覺而知行。
黃子翎「聽見勇氣 - 真誠的面對自己」
擊鼓練功房
日期:2018年7月4-8日
這次的擊鼓課程會融合過往立鼓基本練習,更近一步進入初階側鼓,希望透過初階側鼓,協助大家更理解身、心連動的關係。
打開身體開始
從靜坐開始。藉由瑜伽基礎體位,清晰教授身體使用方式,並透過呼吸引導幫助學習者進入身與心專注的練習。此次課程,著重在身體流動、下盤與腰身的連動,帶領學習者進入寬度與深度的專注練習。
擊鼓與核心練習:
藉由基礎握棒、基本站姿與鬆勁練習,讓呼吸與身體關係更扎實、精確。接下來,學習運用腰胯力量將下盤的力氣連動到上半身,包過內在氣息運用的方式,透過老師近身指導開始基礎卻扎實的練習。
心在鼓聲中展開:
開啟分部擊鼓,在一吸一呼之間,把心安放在當下,慢慢地聆聽,當心開始專注並與鼓聲一起時,此時,你會發現內在過往生命經驗與鼓聲當下串連,並且透過這樣的連結開啟新的經驗記憶,稱之為創意經驗。
Stephen Wangh、黃家駒、伍綺琪「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
(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日期:
2018年2月27、28日 及 3月1、2日
鑑於很多人向我們表示對「心之飛人」表演訓練體系有興趣。我們決定再次舉辦入門課程,讓更多的人接觸這個體系。
這亦是Stephen把「心之飛人」體系在香港落地生根,把教學傳承給香港人'train the trainer'計劃的實習第一步,所以是次課程會以小班形式舉行,只招收6位學員。是次入門課程總共4天,頭兩天將由「心之飛人」的舊生黃家駒及伍綺琪作分享教授,最後兩天Stephen Wangh再親自到來作教授、引導、總結。
-
本課程將會以葛氏的獨特形體表演訓練方法,讓學員學習如何透過身體感官連結個人的心理和感情世界。
-
課程中除了幫助學員打破既有的心理枷鎖,把自己從遲疑 ( hesitation )、恐懼 ( fear )、壓抑 ( inhibitions ) 這些阻礙演者作出人性表現的障礙中釋放出來之外,更鼓勵學員從自我審查 ( judgement ) 中獲得自由,以及藉著各種練習開發學員聆聽、反應、及創作的能力。
-
學員可以因應需要和當下身心狀態發展出讓自己達至身心合一 ( psycho-physical ) 的暖身方式。
-
在課程中亦包括呼吸及發聲練習
第三屆 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日期:2018年2月3日-3月31日
作為表演者,我們擁有的專業工具就是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多少理解?當我們因工作而肌肉疲勞,甚至受了傷該如何護理?甚至可以做到自助之餘再幫助別人?
相隔兩年,流白之間再次開辦第三屆的「 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課程將兼重理論和實操,以中醫學為基礎起點,逐一帶出如何消除疼痛的技巧、人體姿勢與反應性肌肉調和學問等等,讓學員掌握基本概念後,再主力教授推拿按摩保健法。
另外如上兩屆課程一樣,除了教授中醫推拿外,亦會額外介紹其他能源活學活用的醫療或保健方法。例如第一屆介紹了「朱增祥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 拉筋法」;第二屆介紹了「艾灸養生保健方法」;第三屆課程亦將同樣介紹「宣蟄人」軟組織壓痛點推拿法。
2017
黃子翎「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
分享會
日期: 2017年12月9日
2016年台灣擊鼓藝術家黃子翎,流浪到中國鼓的發源地黃土高原與老鼓手一起生活三個月,老鼓手吟唱的鼓譜裡,原來記載了許多過去的生活與記憶。讓她開始思索「鼓」在不同文化中,所乘載的意涵為何?擊鼓精神最後要走向哪裡?
懷抱著這份浪慢的追尋,2017年子翎獲得文化部琉璃計畫獎項,到了另一個文明古國——印度,走在生死交雜的恆河邊,與印度老鼓手席地而坐,飲食、習鼓與生活。在荒謬與矛盾中,在與老鼓手的奇遇與對談,鼓聲背後的能量開始湧動!!!
從黃河到恆河,,跟著土地一起呼吸,跟著大河一起律動,時間成為了最厚實的書寫。子翎相信:「打鼓是誠實的,在鼓聲中有著你的信念和過去,你現在的氣質,載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和勇氣。」
是次分享會中,子翎將會分享她的尋溯之旅、回家之路。
黃子翎「聽見耕耘 - 把自己種回來」
擊鼓練功房
日期:2017年12月6-10日
打鼓,打什麼?自己
練功,練什麼?心
習鼓多年,最常念想的時光,並非是某個藝術節台上的光景。
而是,在山上與師父一棒一棒,練功的日子。
師父打著,我們聽著、跟著。
一吸、一呼之間,千變萬化。
這次,我們再拿起鼓棒,循著當下一棒棒的鼓聲,把自己種回來。
這次的擊鼓課程主要分享內容,分為三部分:
-擊鼓基本功:
藉由基礎握棒、基本站姿與鬆勁練習,讓呼吸與身體更扎實、精確。
-擊鼓與核心協調練習:
如何巧妙將下盤的力氣貫穿到上身手臂,一直是鼓手練習的課題,穩定的下盤、核心的協調是上半身氣力的來源。
-讓心從擊鼓展開:
在一吸一呼之間,把心安放在當下,慢慢地聆聽,讓心與鼓聲一起合奏。
伍宇烈 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日期:2017年9月5-17日
「流白之間」很榮幸邀請到著名編舞及跨界別藝術家伍宇烈先生主持歷時兩星期的關於肢體及跨媒介創作的密集式工作坊。
課程內容包括:
-
重新審視肢體訓練、動作指導、舞蹈編排三者的異同。
-
學習如何以身體營造音樂與文字的意境及空間內涵。
-
開啟與流行曲、西方古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歌劇文字、林奕華式文字和其它文字類型的對話。
-
觀賞紀錄法國班諾雷(Bagnolet)國際大賽得奬作品《男生》二十年蛻變的紀錄影片——《男生·故事》。
-
初探Benesh舞譜記錄方法,實踐如何將肢體與舞蹈動作轉化為視覺文本,並作為再現舞蹈的依據。
-
理解個體和群體的關係,質詢演員是否要為群體犧牲個性,群體又是否能容納每個人的特別之處,並尋找兩者共存和映照的可能。
-
透過無伴奏合唱(Acapella)訓練,理解聲音層次與類別的關係,包括主唱、伴奏、合唱、大合唱等。
-
每個學員在導師指導下以同一素材編排三段迥異的作品,並作公開展演,從而學習以不同視角和表現方法重塑創作的可能性。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日期:2017年8月5日
「流白之間邀請了舞蹈家伍宇烈先生、編劇及文字人潘璧雲小姐、音樂創作人Mike Orange三位活躍於各自領域的藝術家,聚首一堂,就跨媒介創作這一議題作分享交流。
暫定內容包括:
- 文字/文學、音樂/聲音如何影響及幫助創作?而創作人又如何與各種媒介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夠駕馭不同媒介又不會作繭自縛?
- 如何了解自己的身體、別人的身體?如何開發自己的觀察力?
- 如何看一個表演作品?
- 在創作過程中如何由個人的觀察,延伸至具社會的共通性?
- 傳統神話故事和當下香港有什麼關係?又如何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主持:
陳瑋鑫(資深藝評人、媒體製作人)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表演體系訓練 及 實踐課程(Psychophysical Approach)
日期:
第一階段:訓練階段
日期:2017年7月10-22日
第二階段: 排練實踐
日期:2017年7月24日至 8月4日
以戲劇家Phillip Zarrilli創立的「身心合一」體系為基礎、由Phillip的博士門生、由韓國女導演Sunhee Kim主持,為期兩周的表演訓練課程,以及自願性延續參加的排練階段,為參與者提供一個機會對一段文本 (獨白、詩歌或其他文字素材)作創意性及表演性的探索。
結合世界著名戲劇家Phillip Zarrilli創立的「身心合一」體系(Psychophysical Approach)的表演和訓練方法,以及Sunhee Kim把內觀禪修運用到表演創作的研究,學員將會接受一系列「前表演」(pre-performative)的訓練,以開發和加強表演者的集中力、覺知及身心敏感度。然後在第二階段的排練階段,學習把「前表演」訓練內化並運用在與文本的對話和創作。學員在過程中將會體驗到如何把文字的生命力彰顯在表演的當下。
sunhee kim「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
日期:
2017年7月2日
在《賢劫經卷二‧諸度無極品第六》中記載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又常常聽到「以藝入道」,但對社會大眾來說是玩弄情緒的戲劇表演又和目的是身心平靜而生出智慧的「修行」如何扯上關係?
我們邀請了韓國女導演Sunhee Kim來和大家作分享。她是於英國University of Exeter博士畢業,其博士學位研究論文題目正是《Emotion and performance processes: a reconsideration from a Korean Buddhist perspective》,她將以對談及練習方式和大家分享她的研究,以及擴闊大家對「修行」與「表演」的理解。
潘德恕「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日期:2017年7月2日
自然步行法(Natural Walking)——腳前掌著地步行符合人體動力,是我們老祖宗們攀山涉水,亦是一至三歲嬰兒的步行法。我們不論橫行、上落梯級、擒高擒低、跑步,都是腳前掌著地,為何偏偏行路用腳踭?皆因鞋踭夠厚又軟熟,路面平坦無障礙,導致雙腿懶惰遲鈍,肌肉萎縮。腳踭行路惡化膝及腰背痛;相反,自然步行法是對腰膝關節痛症的有效物理治療,也是幾乎所有陸地體育運動,包括舞蹈、球類運動、武術等的最佳基礎訓練。
導師潘德恕會講解步行的肌肉骨骼運動機制和分享親身關節痛、改變習慣的經驗及過程;以及教導相關的肌肉訓練。工作坊為時三小時,包括討論、體能、有氧、伸展運動、步行、舞步及15分鐘小休。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 分享對談: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日期:2017年6月17日
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主義也成為了國際藝壇的一個新景象。
我們邀請了與印尼的爪哇宮廷舞及面具表演大師Bambang Besur Suryono、教授跨文化表演體系Psychophysical Acting的韓國表演藝術家Sunhee Kim、跨文化戲劇學院 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 ITI (前身為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 TTRP)畢業生梁曉端小姐,在來自香港、穿梭歐亞接受訓練及作教學的表演工作者吳紹熙先生主持下,談談他們各自在訓練、創作、表演、以至製作的跨文化實踐。
對談內容:
- 多文化?文化融和?跨文化?(吳紹熙)
- 身體在跨文化的存在方式 Existence of body in intercultural(Bambang Besur Suryono)
- ITI,一所跨文化戲劇學院的探索與實踐(梁曉端)
- 以本年2月在挪威導演作品《Mother Project II》的經驗談跨文化及跨界別製作的創作過程(Sunhee Kim)
主持:
吳紹熙(香港)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 印尼爪哇形體聲音 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日期:2017年6月12-18日
來自印尼的爪哇宮廷舞Wayang Wong及傳統面具戲劇大師Bambang Besur Suryono,將於流白之間主持歷時7天的密集式訓練課程,希望藉此引入這套於香港罕見的訓練體系,打破都市人持續以腦袋思考、卻與身體感覺斷裂的營役慣性,重新以聲音和呼吸連接,摸索身心的細緻活動,發現更多在尋常理智認知以外的表演異象。
-
本課程將會包括聲音和形體訓練、身體朝聖、爪哇宮廷舞蹈動作及面具劇元素。
-
導師將藉著獨創的呼吸和聲音訓練,讓學員深入探索呼吸與身體之間的連結,再進而引導學員將身體活動與發聲系統合一,讓全身都成為共鳴腔之外,亦藉此打開對形體動作的理解和可能性。
-
在「身體朝聖」的慢動之中,讓學員在極度集中的狀態下重新發現自己身體是如何運動,思想是如何動念,以及兩者中間的因果脈絡。
-
再藉著爪哇宮廷舞和面具的訓練,讓身心進入中性狀態,再從而掌握角色的出入以及身體動作的建構。在最後更設有公開展演讓學員有實踐的機會。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
「從國際經驗看香港」-跨界別表演的本質、點滴和文化挑戰
日期:
2017年6月9日
在「跨媒介創作」成為口號式宣傳文字的今天,究竟什麼是跨媒介創作?從國際視野的角度以大看小,香港的跨媒介創作與外地的又有什麼異同?舞蹈、劇場、音樂等各種元素如何真正的共同創作,而不只是另一種元素起飛的跳板?從創作概念的生起到排練執行,製作「跨界別創作」又有什麼的體會?
流白之間邀請了郭勁紅小姐(新加坡)和林俊浩先生(香港),兩位都是舞蹈出身,然後遠赴歐洲進修,再一直於歐亞多地游走創作,涉足舞蹈及戲劇界的跨界別表演藝術家,分享他們的國際學習及創作經驗對跨界別創作的觀察和啟發、創作時困難與心得、跨界別創作在消費主義文化下的挑戰等議題。
吳文翠「溯。源。覺。行」工作坊及展演── 透過參「香港的死」來知「香港的生」
日期:2017年2月4-11日
本工作坊的工作法門基礎,是揉合三種訓練法 (葛羅托斯基的「神祕劇」、土方巽的「舞踏譜」和熊衛的「太極導引」) 精神的「行動舞譜」(Action Spectrum)。台灣著名表演藝術家吳文翠老師在技法之上,以「參死知生」為行動主題,為技法灌注人文關懷,帶領學員從人生經驗之中找到表演的個人意義。
藉由「看見死亡場景」「幻化土地植物」「抽絲音聲共振」「耙梳詩文轉化」四種方法,創造經驗材料,透視傾聽這些材料,編織出自己的「死生行動舞譜」。編織行動舞譜的過程即是一種自我溯源的儀式,穿過這儀式你將覺而知行。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
《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日期:2017年1月15日
導演陳芯宜自2004年起累積長達十年的紀錄無垢舞蹈劇場及其藝術總監林麗珍,透過這位被譽為「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的當代重要編舞家的日常,提煉出關於舞蹈那最初的原點。無論是生活中的動與靜、常民廟宇間的觀察、舞台下竭盡力氣的排練、舞台上如儀式般的演出,體現的不僅只是舞蹈的美學本身,更是對天地生命更深沈的哲思。透過在自然荒野中的舞蹈影像,《行者》像是一章章詩篇,以同樣十年磨一劍的詩意影像,展現林麗珍與無垢沈緩美學的細膩對話。是為台灣舞蹈發展脈絡與本土藝術家生命映照之間,所展現的高度與深度,獻上致敬。一幕幕強烈對照著台灣現下對於土地與人之間,情感的快速流失,也共同思考人類存在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
遙距網路視像分享嘉賓:鄭傑文 - 台灣無垢舞蹈劇場的首席男舞者、副總排練長林晏甄(水池)- 前台灣無垢舞蹈劇場十年資深舞者
-
感謝鄭威鵬博士 ( 小西 ) 借出影碟
-
已跟電影國際發行商接洽,並取得電影放映版權
2016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
慢鼓工作坊
日期: 2016年11月9-13日
擊鼓的力量來自雙足與土地的連結。
因此如何踏實的站穩與鼓連成一體,成為了學習擊鼓的第一課!
雙足感受土地給予的力量,才能感受到身體與手向上的延展的自由,兩者關係的是一門不斷向內叩問的探索。
「定、勁、覺、鬆」在專注與覺察,放鬆與回歸之間,真實就會自然顯現。
當一個表演者站到舞台上,自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干擾表現。藉著聆聽自己的鼓聲,我們學習放下、清空自己 ,以一種澄明的狀態去觀照自己身心的一呼一吸一靜一動。當看清自我的內心時,就可以覺知自己在舞台上的各種來和去、每一個行動選擇、以及與其他人的互動。
本次課程將著重『下盤與擊鼓』的連結,將以呼吸和基本站姿練習起始,再運用擊鼓基本功聯繫呼吸和身體律動的關係。
藉著節奏尋找身體的根源動能,讓這個表演的「心法」也在學員的心中扎根。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日期:2016年10月2日
無論是古典的《拳經》、《十三勢歌》,以至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或多或少的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都沒有提出如何練腰。前輩們在如何傳授拳法拳功時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口授什麼?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這樣才能下真正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以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但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本課程將以基本揉手對練為主,再集中教授李和生內功三部曲的第一部:腰功。是次課程以密集的日營形式,以冀讓學員能夠體驗正確的練習感覺,讓大家可以在課後持續修練,為將來舉辦的訓練做好準備。
吳文翠 演出作品《蛇,我寂寞》(Serpent,I Am Lonely)
日期:
2016年6月26日(加場:2016年7月3日)
編、導、演:吳文翠
在她的愛人昭告要離開她的那天晚上,她的枕頭邊環繞著一條蛇,有毒的那一種!這簡直是一種天啟嘛!那條蛇,好像是搶走她愛人的那個女生──曾經是個女同性戀者竟愛上了她的愛人:一個前中年男子!
流言說,女同性戀者是在追她不成,才改追她的愛人,卻竟然就成為了異性戀者!在愛人驟離、心中被挖走了「愛」以至於留下一個黑洞的時候,她徘徊在生與死的矛盾中,同時也開始回顧自己的愛情經歷,赫然發現也許自己根本是個隱性的女同性戀者?是嗎?又或者她只是單純地相信這世界一定有個真愛在等著她,不論她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切就從那條蛇出現的那個晚上開始。她不知道那條像預言巫婆的蛇,到底是跟她站在同一邊?還是不同邊的?蛇引著她,探索她生命中的愛情故事……每個人都在茫茫人海中追尋著唯一真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類對愛的渴求是沒有性別差異的。愛就是愛本身,如此而已。
《蛇,我寂寞》2004年三月首演於台北牯嶺街小劇場,同年在昆明「第五屆華文戲劇節」重演。睽違十一年,2015年7月於上海McaM明當代美術馆「單人表演藝術季」重演,是次是首次於香港演出。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袐劇」
(mystery play)工作坊連展演── 追溯表演訓練的精神性
日期:2016年6月23-28日
工作坊將由熊衛老師創發的「太極導引」暖身暖心開始。吳文翠是熊老師的第一代弟子,由她把太極導引拉到台灣表演藝術界。「太極導引」是台灣獨特的太極氣功鍛鍊法門,通過「雲門舞集」的《水月》為世界所認識,讓西方發現中國身體的獨特質感。
而「神秘劇」的溯源創作,令工作坊從戲劇與舞蹈合一的總體劇場創作訓練概念,延展為一次從外而內的尋覓旅程:從肢體走向內心,追溯個人存在本源的精神尋覓。
最後以分享展演作實踐總結。創造經驗材料,透視傾聽這些材料,編織出自己的「死生行動舞譜」。編織行動舞譜的過程即是一種自我溯源的儀式,穿過這儀式你將覺而知行。
「神祕劇」(mystery play)創作與訓練法門為波蘭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在「客觀戲劇」研究時期所創,乃「個人種族劇」的戲劇訓練,又稱「溯源戲劇」。藉由與生命經驗相關的歌曲,在唱頌之中精神叩問、也經由歌之吟唱連接個人生命經驗、觸發肢體之形式與內涵。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日期:2016年3月13、20、27日 及 4月3日
太極拳是“武術”﹐武術的學名叫“拳道”﹐只把太極拳架學會﹐只能說學會了拳架套路﹐但必須把內功練好才能叫“拳道”。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其實有內練的功法。可惜過去多是秘傳,知者甚少。
本課程以揉手對練為主,但中間亦會教授站樁、鬆功等太極拳內功中神意氣的基本功,讓學員學習增強內氣、疏通經絡的方法,打開虛﹑靜﹑鬆﹑空之感的門路。最後將介紹一些單式個人練習,讓學員可以自己練習,以將對練所得的感覺放入自己鍛鍊的宗派拳架單式動作中。
以中庸之道,著重內功及外形的結合,形成神意氣的化合,以拳入道─由武術、武藝臻武道,追求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由身心自我協調、達致人與社會以至大自然之間的協調。融會貫通在保健養生、武學應用、生活哲學之中。
Sunhee Kim 「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日期:2016年1月20日至2月27日
由韓國女導演Sunhee Kim主持,以戲劇家Phillip Zarrilli創立的「身心合一」體系為基礎、為期六周的表演訓練課程!
本課程是一個以Phillip Zarrilli創立的「身心合一」體系(Psychophysical Approach)為基礎的密集訓練,學員將學習如何在演出前提升身、心素質,以及如何在正式演出時運用。在為期六周的訓練中,不論學員在舞台的崗位是演員、舞者、導演或編劇,都會學習重新檢視自己的心靈與身體的關係,追溯在演出中不可或缺的自我審視的直覺,讓學員在傳統方法之外建立另一種表演可能性。
「身心合一」表演訓練擷取了三大傳統身體訓練,即瑜珈、吳式太極及印度古武術kalarippayattu的概念精髓,精煉演者的集中力、舞台存在感、感覺敏銳度,並透過連串即興動作練習,輔以閱讀圖樣及動作整合技巧,讓學員親身體會如何將訓練所得用諸創作實踐。
訓練第一至四周為密集式「身心合一」訓練,第五及六周為應用訓練。
2015
皮部針療法課程
日期: 2015年10月11日
針灸學是民間一種傳統自然醫學,不僅能調整體內氣血運行、平衡體內陰陽五行,還有其獨特的治病功能。但傳統針灸醫術在施行時亦有多處禁忌、技術上及操作上掌握困難,同時亦受到法例上約束等等。所以在傳統上施針者必須要持有一定認可專業資格,才能向患者提供治療,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本課程導師特此由傳統醫學發展出一套稱為「皮部針療法」的專利療法。「皮部針療法」是一套在皮膚表面施行治療手法,在無需像傳統針灸治療般要穿刺皮膚的情況下,達至即時鎮痛或其他醫療效果。這套療法對病者沒有年齡限制,沒什麼禁忌位,安全無痛,療效快捷可靠,真正做到「人人可施,普及使用」。
本課程共分三個階段,內容主要介紹「皮部針」來源、中醫基礎理論、針灸醫學發展歷史、「皮部針」治療原理、適應症候羣類別和指導如何操作及使用。亦會解述「皮部針」療法與傳統中醫針灸療法分別。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分享會
日期:2015年6月13、20日、7月4、11、18、25日
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再由寫實主義戲劇到貧窮劇場,歐洲戲劇發展多元,近二、三十年更衍生出不少創新風格的文本與表演形式。此課程將會由香港資深藝評人,剛旅歐回港的陳瑋鑫先生,以片段播映、分享及討論形式,以各地不同劇作為例子,引介當代歐洲劇場不同面貌。
每課三小時,共六節:
-
從後戲劇說起(Post-dramatic Theatre)(6月13日)
-
跨文化劇場(Cross-cultural Theatre)(6月20日)
-
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7月4日)
-
環境與融入式劇場(Site-specific and Immersive Theatre)(7月11日)
-
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7月18日)
-
劇場與多媒體(Theatre and Multimedia)(7月25日)
第一屆 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日期:2015年3月17、24、31日、4月7、14、21、28日、5月5日
作為表演者,我們擁有的專業工具就是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多少理解?當我們因工作而肌肉疲勞,甚至受了傷該如何護理?甚至可以做到自助之餘再幫助別人?
本課程將教授中醫學的基礎知識,在學員掌握基本概念後將主力教授中醫推拿及按摩療法。課程包含理論與實操。有興趣的學員在完成課程後,可以由本中心代辦申請國家認證,在通過考核後將獲頒發由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就業指導中心所認證的「國家三級保健按摩師資格證書」。
其中一堂,額外另聘師父為學員教授「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的朱增祥拉筋法。課堂中亦額外教授刮痧手法,讓學員可以自己為自己療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