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hotography / design by Jesse Clockwork & CD

Dance me til the end of...沙龍小晚會

七位訓練、背景、興趣均大不同的創作者,在鬼才編舞家伍宇烈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著各自的研究,現決定在紛亂年末時於流白之間舉辦一個沙龍小晚會,以舞會友,向各方好友分享自己的階段性成果,實行無論世界有幾壞、有幾亂,也要Dance me til the end of...

創作者:(排名不分先後)
爆炸。頭
陳㐅
余巧兒
俞若玫
謝嘉豪
曾浩鋒


創作顧問:伍宇烈
舞台監督:陳樂詩

座位有限,敬請盡早留座。

日期及時間:

2019年12月28、29日(星期六、日)

時間:

晚上8時至9時15分

地點:

流白之間

費用:

自由定價,亦歡迎大家自攜酒水小食與諸友共享

創作人巡禮

80203940-2463971717184214-141762456530714624-o.jpg
80568180-2463971703850882-2705731290837024768-o_orig.jpg

爆炸。頭
宇宙之中其中一種生物,有色有形無味 ......

陳㐅
/ 香港人 — 有點鬱郁(誰不) \ | 不介意做讓自己尷尬的事 _\ 膽小但死可以(似乎是) | = 喜歡勞力與汗水的實在感 —和誠實而自在的身體(在哪)

創作介紹
「如常」

與每一個自己
為每天
做好準備
憂喜之間
暗中有光
逆向旋轉的
洗衣機裏
站 着笑 着
拍下X光片
留一個念/ 臉

80499386-2463976620517057-20011880424669184-o_orig.jpg

余巧兒
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系,現為自由身舞蹈藝術工作者。

創作介紹
《4’33》
稍縱即逝的一刻
疑幻似真的記憶
虛實之間

79628140-2456418761272843-2579669409379385344-o_orig.jpg

曾浩鋒
畢業於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主修繪畫。 習無伴奏合唱、 視覺藝術及形體訓練超過13年。 2012至現在為一舖清唱無伴奏合唱劇團駐團藝術家。
曾參與本地及外地演出包括: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石堅》首演(2008)、 上海世博香港文化節目開幕演出《石堅》(2010)、 不加鎖舞踊館舞蹈劇場製作《水舞問》(2011)、 《國際無伴奏音樂盛典》擔任編舞(2010 - 2014, 2018)、 澳門藝術節《鄭家花月夜未央》(2012)、 太古地產Project after 6 原創作品 《氣由吸呼來》(2015)、 Vocal Asia國際阿卡貝拉音樂藝術節《香港製造 - 氣由吸呼來》(2017)、 海洋公園哈囉喂無伴奏劇場《決戰武音功》(2017)、 香港藝術節《我們的主題曲2.0》(2018)編舞及演出、 Max Chan Piano Recital《Journey》(2018)編舞及獨舞等。
音樂劇場演出包括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HK3AMI)《小島情尋夢》(2008)、《睡衣遊戲》(2011)、演戲家族原創音樂劇圍讀《穿Kenzo的女人》(2013)、 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2014 - 2016), 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HK3AMI)《喬樂無窮咖啡館》 大灣區巡演(2019)。

創作介紹
有一天
朋友告訴我一個構思
希望我可以用身體
去回應他的構思和音樂
在收到音樂之前
我打算先從2019年11月16他發給我的一篇"演奏會主題"開始回應。

79988459-2462455994002453-9021946076491415552-o_orig.jpg

俞若玫
獨立創作人,從事小說、評論、訪問及現代詩寫作,已出版四本小說及一本訪問集;也從事概念及社區藝術創作,作品曾在本港及波蘭展出,另也有策劃展覽及文化活動,如《啟德河是/不是一個譬喻》 (2012, 1a space) 及「筆可能文學營之字在山水」(2010),較近的創作有散文集《繁花千相——特行女子的另類踐行》(2011, 文化工房)及前進進「新文本運動」的劇場文本《耳搖搖》(2013)等等,並以馬戲班《墨迷宮》獲得「IATC(HK) 劇評人獎」2018年度劇本/編劇獎。

創作介紹
白色的時間。
骨頭脆響。號角。歲月巡禮。
痛點到痛點。一起擠入明明就是太小的房間。
陌生重疊親近。成為線。
延伸。移動。相遇。背棄。相視。離開。
銀湖上,為自已擺渡。

79843234-2458167741097945-981640605434118144-o_orig.jpg

謝嘉豪
早年起接受舞台劇表演訓練,曾與香港、澳門多個劇團合作,參與演出及製作,包括:進劇場、劇場空間、戲劇農莊、藍藍天劇團等;及後,開始接觸舞蹈及其他形體表演訓練,例如接觸即興、現代舞等;2010年起,師隨舞踏大師和栗由紀夫學習舞踏(Butoh),
舞踏訓練改變了謝嘉豪對於表演藝術的觀念,從此出發,重新思考劇場並於2012年成立中國華南地區首個舞踏藝團「以太劇場」,擔任團長。
近年參與的演出節目包括:《獼猴園》(2018曼谷舞踏藝術節)、《記憶藍圖》(澳門藝術節2015委約節目)、《The Actors’ LAB 演員運動2015》(進劇場/2015)、《The Overcoat》(進劇場/2015)、「イワヲカム~Inheriting Landing」(東京/2014)、《聊齋誌異》(澳門藝穗節/2013)等。而近年執導及編劇之作品包括:《凝視朦朧的孤寂》(2013)、《趣話澳門書香情》(環境劇場/2014)、《澳門聲樂節2014》(2014)、《旅人》(聯合導演/2014)、《危險關係》(2015)等。


創作介紹
《多多:一段假想的異化簡史》
山影重重
疊過時間的漁灣
被割去名字的肩膀
蛻變成兩側鱗翼
於是
瞌上眼瞼
讓世事終結
喃喃的魚
失落的童話
從此
地上春秋
水下蓬萊
只有老者在記憶的崖邊
牢牢抓住
免得沒有人為盧魚哼歌
靈感來自《山海經》及香港民間傳說,並為紀念和栗由紀夫先生而作。

80203950-2460873787494007-6292064725714862080-o_orig.jpg


非劇場人非創作人,接觸形體相關的工作坊約500小時,
對探索Body Movement與 Musicality之間的關係感興趣。


創作介紹
《源 以為》舞蹈影像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我點知我已經知呢樣野就係呢樣野!
探索現象的本質有多難, 知識夠用嗎,
感知夠敏銳嗎, 邏輯批判夠強嗎, 還有什麼嗎?
【在懷疑中學習?】
當被一種感染力觸動后, 會問它是什麼又來自哪? Energy? 美感?
在那個觸動看見Body Movement也聽到Music,是兩者結合為一的力量?
再去被感染力觸動多一次, 留下只有更重的疑問.
然后只好嘗試逐一分解, 逐一探索.
探索過程產生了另一個疑問 - "如何去學習"
探索ing.... 學習ing....
然后某天, 對這一切都產生了懷疑...彷彿回到原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