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phen Wangh「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 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導師:Stephen wangh
「流白之間」很榮幸得到葛羅托斯基於上世紀60年代剛為世人所知曉時的初代美國門生、紐約大學的榮休藝術教授、表演藝術重要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的作者、曾獲得2002年艾美獎(Emmy Award)提名的劇場導演及教育家Stephen Wangh的持續信任和栽培。「流白之間」和他現正進行一個3年訓練計劃,並會在訓練完成後由Steve導演一套正式的舞台作品。演出的劇本已經選定,預計會在2020年排練及演出。
今次將是3年訓練計劃中的關於「角色塑造」的訓練,工作模式為教學、引導及建議、自習排練。如有興趣參加上述由Steve導演的演出,強烈建議你參與此次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
2018年11月25日, 12月31日-2019年1月5日
*25 Nov (星期日)- 14:00-22:00 (18:00-19:30 dinner break) preparatory work with Steve
Dec 31 (星期一)- 19:30-22:30 introductory work with Steve
Jan 1 (星期二) - 19:30-22:30 rehearse without Steve
Jan 2 (星期三) - 19:30-22:30 with Steve
Jan 3 (星期四) - 19:30-22:30 with Steve
Jan 4 (星期五)- 19:30-22:30 rehearse without Steve
Jan 5 (星期六)- 10:00-18:00 final presentation with Steve
*導師亦會在當天講解如何選擇你將在正式課堂中要工作的劇本片段
(教學時數:23.5小時,課程總時數共29.5小時)
授課語言:英文
地點:流白之間
名額:18人
費用:$3500 (當中10%將會撥作三年計劃研究及行政經費)
導師簡介:
Stephen Wangh
Stephen Wangh於1967年跟隨波蘭劇場導演Jerzy Grotowski學習表演。他教導形體表演達40年,其著作'An Acrobat of the Heart, a physical approach to acting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Jerzy Grotowski'亦廣為世界各地的表演老師所使用。他於紐約大學教授20年直至得到榮休教授的名譽職位。他亦有於世界各地帶領表演工作坊的經驗,例如新加圾、泰國、哥倫比亞等。
他的另一本著作The Heart of Teaching: Empowering Students in the Performing Arts亦闡述了他在戲劇與教學之間的研究,他於近期一直致力游走於美國、亞洲及中東為當地各種範疇的教師提供教學工作坊。
他同時也是一個劇場導演及編劇。他編寫了15套劇作,也是2002年艾美獎提名電影《同志死亡事件》(The Laramie Project)的聯合編劇,也藉著作品The People’s Temple獲得Will Glickman Playwright Award。
余巧兒 Carmen Yu
幾次的工作坊後,我覺得教懂我如何成為一個人,一個”人”在舞台上,在演出上,在創作上。對我而言,成為舞者後所做的創作都從身體上出發,甚少思想其深度,只有臨演出前才會逼自己帶進所謂的狀態。但原來失去的深度何其重要,由簡單的呼吸,想像,聲音便可改變整件事。不過,我覺得自己未突破到,特別情感上。生活上可能是感性的人但當練習時理性的我被情感牽動時,我不敢,不敢太dramatic? 不敢太矯情?對此我有點內疚,自己其實未能突破到……
但這次工作坊發生得很合時,在沒有工開的日子中,令我思考何謂表演者,我喜歡有狀態的表演者,我喜歡劇場,喜歡文字,但如何構成並令其有火花,我自問未有這樣的能力,但我深信工作坊的工具一生受用,要不斷問自己,問自己所需是什麼,什麼是那一刻的情緒,見到什麼,我經歷些什麼,而不是做出來..
謝謝這個有緣份的工作坊。
莫嫣 Jennifer Mok
苦
痛苦
痛+苦=?
痛苦是否為我們尋找存在價值的捷徑?
痛苦的感受觸發情緒
而情緒是否為觸發行為的關鍵?
物質(身體)和物質(空間)發生關係的媒介是甚麼?
物質和時間又有何聯係?
時間+空間=存在?
若沒有情感的痛苦,身體的舞蹈是甚麼?
一個意識與身體交流的旅程
讓情緒乘著記憶和乳酸於安全地帶奔馳
感性與理性並駕齊驅的背後是否另有馭者?
回憶是否真實?
念頭是否為時間之刻度?
坦誠是否就在當下?
當下在哪裡?
如何讓身體呈現?
彈指二十念
努力用身體描繪
而身體是如此的誠實
疲倦,怠惰
即使身體逐漸衰老
肌肉的酸痛感是回春的良藥
仿佛在訴說著它對鍛練的渴求同追討欠薪一樣合理
聲音是陌生的領域
耳朵很專注
聆聽自己,聆聽別人
肢體配合荒謬的語言產生出耐人尋味的狀態
努力記住每個無以名狀的瞬間
反省、拆解、分析
享受著無私分享的快樂
感謝家駒、感謝Ivy


Ivy Tsui 徐奕婕
最深刻的是重新體驗「人」這個材料。
舞蹈訓練讓我挑戰身體極限和欣賞肌肉線條的美,隨著音樂,體驗各種不同的觸感和感覺。而「心之飛人」的練習中,只有少量共同的出發點和提示,完全沒有音樂的存在,聆聽動作、內在的節奏、和空間的關係和呼吸以至聲音文字都是觸感的來源,觸感又引發直覺的聯想記憶,記憶中的事件擁有獨特的調子顏色,看見自己對當中的人物的感受一下子衝出,如閃電雷鳴,如海浪衝擊。一浪接一浪,一波接一波,就像重臨那一刻,讓沒有被身體忘記的感受和動作記憶重新同步理解一次。欣賞家駒十分重視每個人回顧自己的旅程和經歷,提供空間可以較客觀地觀看自己的反應,整理身體為我存的檔案。
通過一系列的存檔和提取的過程,可能就在梳理「人」這個材料的可能性?
不論是誰,只要還是對「人類」這個品種還有一絲好奇,都能為她帶來一些啟發?
爭扎,或許就是生命?
#danceivydance
許俊傑 Hui Cyrus
・很喜歡你地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減法的概念,將阻礙你表演/表現/自我發現/與人溝通/反應... 等的一切障礙,你發現它、面對它、移除它。
・諗起張無忌學太極,又諗起《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知道我們的心住了甚麼嗎?關注的、逃避的是甚麼?有意義嗎?
・調節呼吸能影響表演者(我)和觀者的情緒,這一點我是知道的,也是我最愛的編舞/演出方法之一,而你介紹了 聲音<>呼吸<>身體<>意象<>能量 之間互動的關係,於我確是一個新天地,亦很享受,想在這多探索一下。
・最後一堂「煮豆燃豆萁」之後,我呢個星期訓覺喊醒過兩次,是清理並釋放梗住在心中的情緒吧。


歐凱樺 Au Hoi Wa Annie
常常說身體很誠實,但究竟有多誠實?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去?是一絲不苟地表達當下的想法?是感受當下身體帶來的存在感和自由?是內觀和空間人事物之間的平衡?⋯⋯
我記得第一日工作坊家駒就說心之飛人是一個減法練習,好好發掘與生俱來所擁有的技能。無錯,成長經歷和社會灌輸的確帶來一些可能連自己也沒有發現的規限,導致身體其實也儲蓄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經歷五次工作坊後,在每一個練習中可以慢慢去尋找自己的根,嘗試觸碰自己的限制、發現自己深層的弱點、發現好的地方、驚喜到自己的時刻等等,非常當下地認真地面對自己和表達自己,老實說心理上還有未衝破到的一些舊習慣,但是一個好開始,好像從練習中給了我勇氣,開始去思考當下做什麼選擇,選擇衝破還是作其他的選擇!
想像力和念頭是我感受最深的,有時候即興時提醒自己要集中要顧好身體動作,可能回想會感覺身體很好feel、很flow等等,但卻缺少了一點的味道,而其中有一個練習卻可以直接面對這些念頭,有很多很多念頭像流星般飛過,很跳脫很散亂,卻成為動作的靈感,成為那個很好feel底下的一點味道;另外,也有從動作引發的幻想,將自己完全陷入另一個自己的內心小劇場中,將對空間的想像帶到另一個層次,也讓動作帶領去感受情緒,令身體有一個更實在的理由去動~~~~
很開心有這次真誠的機會,探索和尋找一個新的舞動方式!感恩和感謝能與所有人共同經歷了一個珍貴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