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飛越科索沃 瘋人院 劇院》

(科索沃)

導演、翻譯修訂:黃朗然|劇場構作、翻譯:張沚鈴



探索 Production Dramaturg 的創作模式與科索沃文化的在地化呈現



劇本簡介與文化背景


劇本簡介:《飛越科索沃 瘋人院 劇院 》以2008年科索沃即將宣布獨立為背景,講述一個科索沃劇團在獨立日表演前的準備過程。劇本以荒誕喜劇的形式,諷刺戰後社會的混亂、官僚主義與民族認同的掙扎。


文化背景:1999年北約介入科索沃戰爭後,該地區進入聯合國託管,民族矛盾與重建挑戰並存。2008年獨立前夕,科索沃社會充滿不確定性,劇團的準備過程成為對這一時期的縮影。劇本通過幽默與諷刺,探討劇場如何在政治動盪中成為文化抵抗與自我表達的媒介。


展演呈現


展演以完整的讀劇形式呈現,結合燈光設計、原創歌曲與PPT背景輔助。讀劇以荒誕喜劇的風格呈現。演前導賞亦是展演的關鍵部分,專注於介紹科索沃的歷史脈絡與幽默文化,幫助香港觀眾跨越文化隔閡,進入劇本的荒誕世界。







Dramaturg 創作紀錄



前期準備


Dramaturg 在前期階段扮演輔助角色,與導演緊密合作,完成劇本翻譯與背景研究。具體工作包括:


  • 翻譯劇本第一稿:與導演來回對譯,確保語言準確且符合表演需求:呈現劇本的荒誕喜劇感。加入本地語境元素。

  • 搜集科索沃戰爭與2008年獨立背景的歷史資料。

  • 參與文本分析,梳理劇本的荒誕喜劇結構,提煉核心主題(如官僚主義與民族認同),為後續排練奠定基礎。

  • 與 Dramaturg 的合作期望:探索讀劇形式, Dramaturg 能多大程度參與創作過程。



排練過程


構作與導演、演員密切合作,聚焦在地化呈現與喜劇效果的實現。具體工作包括:


  • 語言在地化:將劇本對白改編為廣東話,融入香港的語言特色。例如,將科索沃的俚語轉化為貼近香港觀眾的幽默表達,增強對白的親切感與趣味性。

  • 歌曲改編:以廣東話童謠《何家公雞》為基礎,改編劇中歌曲,作為演員的開聲練習。這種改編不僅貼合荒誕喜劇的輕鬆氛圍,還通過熟悉的旋律拉近觀眾與劇本的距離。

  • 角色詮釋:通過討論與反饋,幫助演員以香港觀眾能理解的方式呈現,例如通過誇張的肢體語言與幽默對白塑造角色的怪誕感;又例如以廣州白話為演繹局長一角,以較本土的方式呈現同一個地方的人物年齡、權力的差異。








演出導賞


演出導賞由導演及劇場構作共同設計及主持。導賞內容深入淺出,涵蓋以下重點:


  • 歷史脈絡:介紹科索沃戰爭與2008年獨立的背景,解釋劇本中反映的社會混亂與民族認同掙扎。

  • 關鍵隱喻:解析劇本中的重要符號,如「James與飛機」一場作為對獨立幻想的荒誕隱喻。

  • 幽默文化:介紹科索沃的黑色幽默傳統,與劇本的荒誕喜劇風格呼應,讓觀眾以喜劇角度切入觀賞。


導賞為觀眾提供了進入異地故事的「鑰匙」,促進跨文化對話,使香港觀眾即使在讀劇的形式下,也能與科索沃的劇場世界產生情感共鳴。







Production Dramaturg 的探索與挑戰



團隊其中一個目標是探索Production Dramaturg 的合作方式:團隊期望 Dramaturg 不僅是提供資料的角色,同時參與創作過程,展現 response-ability。但或許受限於讀劇形式,是次探索的部分的空間不大。現時能被看見的創作過程呈現於歌曲填詞、語言在地化與導賞設計。加上,由於導演在國際議題研究及處理喜劇方面經驗較多,構作的角色更偏向輔助。


然而,事前對 Production Dramaturg 角色的期望與討論,的確拓展了構作的 response-ability。這種期望促使構作在前期就開始探索如何將科索沃的異地故事與香港觀眾的語境結合,使Dramaturg 有意識地參與創作過程:提出的在地化建議(如《何家公雞》的歌曲改編)與角色塑造反饋,展現了其作為「隱形導航」的價值。


儘管如此,本次展演的經驗為香港劇場的構作實踐提供了參考,特別是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劇場構如何與團隊實現異地文本的在地化。


© 2025 by Blank Space Studio Limit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