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duction Dramaturg 作為演員、導演與觀眾的橋樑
劇本簡介與文化背景
劇本簡介:故事設定在瑞士日內瓦,聚焦四位來自前南斯拉夫的移民,講述他們在異鄉的生存掙扎與心理創傷。劇本以1992-1995年波斯尼亞戰爭後的移民經驗為背景,採用荒誕劇形式,探討戰爭記憶、民族認同、孤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個人意義的喪失。
文化背景:波斯尼亞作為前南斯拉夫的核心地區,經歷了民族分裂與戰爭創傷,移民故事反映了全球化與身份認同的衝突。劇本設在日內瓦,這一中立的國際都市,突顯了移民在陌生環境中的疏離感。
展演呈現
《X鼠佬》的展演採用完整的讀劇形式,通過演員的演讀、簡約舞台調度,呈現劇本的荒誕氛圍與情感深度。讀劇保留了劇本的全部對白,強調角色間的激烈對話與黑色幽默,例如「jebem ti miša」的文化討論(劇本標題「MOUSEFUCKERS」源自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文化中的詼諧罵語「jebem ti miša」意為「搞亂老鼠」),展現移民的生存荒誕感。
另外,演前導賞是展演的核心部分,通過介紹波斯尼亞戰爭背景與劇本的文化符號,幫助香港觀眾理解劇本的深層意涵。
這種呈現方式保留了劇本的文學性,通過導賞與表演的結合,讓觀眾在情感與智識層面進入移民故事的世界。


Production Dramaturg 的創作紀錄
前期準備
Production Dramaturg 在前期階段作為演員、導演與觀眾的橋樑,與導演進行深入溝通,明確分工並建立工作框架。具體工作 包括:
劇本翻譯:保留「jebem ti miša」等文化用語的荒誕感,同時融入香港的語言節奏(《X鼠佬》)。
背景研究:搜集波斯尼亞戰爭的歷史資料,包括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與移民潮的影響,幫助團隊理解角色的心理創傷與文化背景。
場刊與導賞策劃:梳理劇本的歷史脈絡與主題。
前期溝通確保了構作與導演的分工明確:導演專注於舞台調度與表演指導,構作則負責文本分析與帶領觀眾進入文本世界。這種宏觀分工在短暫的排練周期中尤為重要,確保創作效率與品質。
排練過程
排練階段是構作展現「戲劇陪伴」與「智庫」角色的關鍵時刻。構作通過解答疑問、提供反饋與促進對話,成為創作過程的支柱。具體工作包括:
智庫支持:解答演員對劇本的疑問,例如「11月9日」在波斯尼亞戰爭中的歷史意義(可能指1993年薩拉熱窩圍城事件),或某段對白的文化背景,幫助演員深入角色內心。
互補角色:與導演互補,導演專注於有關表演呈現的設計;構作則檢視導演的處理是否達到編劇意圖,例如確保荒誕對白的語調符合劇本的黑色幽默。
積極反饋:提供即時評論,從觀眾視角觀察排練,確保表演效果清晰。
在一次具體排練中,導演要求演員朗讀並進行初步開位(Blocking),劇場構作則坐在旁邊,進行資訊核查與即時評論。例如,當演員對某段對白的語氣感到困惑時,構作解釋其與波斯尼亞戰爭創傷的關聯,幫助演員調整表演。這種動態的 response-ability 使構作不僅是支援者,更是創作過程的活躍參與者。
創作者視角:以創作者身份參與排練,梳理編劇意圖,檢視演員與導演的選擇是否與劇本核心一致。

演出導賞
構作設計的演前導賞是建立觀眾與劇本世界橋樑的關鍵環節,內容包括:
歷史脈絡:介紹波斯尼亞戰爭的背景,幫助觀眾理解角色的心理創傷。
文化符號:解釋「MOUSEFUCKERS」的文化根源,闡述「jebem ti miša」如何反映波斯尼亞的黑色幽默與反叛精神。
主題引導:引導觀眾關注劇本的荒誕劇風格與移民的生存掙扎,促進情感共鳴。
導賞不僅為香港觀眾解開波斯尼亞文化的陌生感,還通過文化與歷史的解說,使劇本的荒誕與情感更具可觸性,深化觀眾體驗。
構作作為橋樑與戲劇陪伴
在《X鼠佬》的展演中,Production Dramaturg 作為演員、導演與觀眾的橋樑,展現了其集「戲劇陪伴」、「智庫」的獨特價值。通過前期翻譯與背景研究、排練中的智庫支持與即時反饋,以及導賞的觀眾連結,構作的 response-ability 貫穿 創作全過程。這種角色不僅確保劇本的波斯尼亞戰爭背景與移民經驗得到準確呈現,還促進了香港觀眾與異地故事的共鳴。
挑戰在於波斯尼亞文化的陌生性與劇本的荒誕風格,要求構作投入大量時間於歷史研究與文化解說。此外,短暫的排練周期考驗構作的快速回應能力,與導演的分工互補使創作效率提升,導演專注於舞台設計,構作則聚焦文本與觀眾的連結,分工明確,形成了高效的協作模式。這種分工效率在有限的排練時間中極為重要。使得演出既能兼顧呈現藝術性,亦可有多一個角色,確保觀眾能有進入劇本世界的切入點。
對香港劇場而言,《X鼠佬》的實踐凸顯了構作在跨文化劇場中的重要性。這種橋樑角色為香港劇場的國際化提供了寶貴經驗,特別是在處理敏感的戰爭與移民議題時,構作的倫理責任與靈活回應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