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duction Dramaturg 作為協作創作者的實踐
劇本簡介與文化背景
劇本簡介:劇本沒有明確的時空背景,通過碎片化的獨白與對話,探索人類存在的孤獨、意義與生命中的「大事」,如生存、愛情、繁殖與死亡。劇本結構為三幕劇,每幕再細分為多個場景,強調詩意與哲學性,而非線性敘事賦予其高度的開放性。《Big Deal》的作者通過抽象的語言與情感爆發,試圖超越具體的歷史背景,觸及普世的生命議題。
文化背景:北馬其頓的文化背景是進入劇本世界的其中一個切入點。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後,北馬其頓面臨民族認同、經濟挑戰與文化融合的複雜局面。劇場成為表達這些議題的平台,作者以詩意與荒誕的手法反映社會的破碎感。
展演呈現
《Big Deal》採用展現式讀劇:團隊從三幕中各抽取具代表性的場景進行演讀。這種選擇回應了劇本的碎片化特性,避免強行套用線性劇情,保留其詩意與開放性。讀劇過程中,場景間穿插導演與監製的分享環節,深入探討北馬其頓的文化背景、編劇的創作意圖以及導演的實地考察體驗。
這種展現方式為香港觀眾搭建了進入北馬其頓文化的橋樑。是讀劇,也是一場結合表演與文化對話的實驗。

Dramaturg 的創作紀錄
前期準備
前期階段作為協作創作者,主要與導演溝通、合作。具體工作包括:
劇本翻譯:注重保留文本的詩意與情感濃度。
文本分析:梳理劇本的非線性結構,理解編劇的意圖,為導演提供創作方向的參考。
背景資料提供:搜集北馬其頓的歷史與文化資料;分享個人經驗,幫助團隊了解當地劇場風格、劇本脈絡。
排練過程
排練階段是構作展現協作創作者角色的關鍵時刻。團隊成員(導演、演員、構作)均經驗豐富,特別是演員多具編劇與導演背景,使排練過程充滿多元建議與對話,構作的主要工作包括:
背景支持:提供北馬其頓的歷史與文化資料,幫助演員理解碎片化獨白的深層意涵。
創作反饋:與導演討論劇本的呈現方式,針對其碎片化特性,提出展現式讀劇的方案,強調文本的詩意而非劇情邏輯。
結構梳理:協助導演梳理三幕的場景選擇,為選段之間的分享提出方法。
劇本的碎片化特性使傳統讀劇難以成立,構作的 response-ability 在此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與導演的討論,構作促成了展現式讀劇的決定,並建議在場景間加入導演與監製的分享,闡述北馬其頓的文化背景與編劇意圖。這種方式不僅保留了劇本的文字原貌,還通過文化解說增強了觀眾的理解。構作的角色超越單一職位,成為創作過程中的協調者與智庫。


協作創作者的角色
《Big Deal》的展演展示了 Production Dramaturg 作為協作創作者的獨特價值。構作不僅負責翻譯與背景研究,還通過與導演、演員的討論,促成展現式讀劇的創新形式。這種形式回應了劇本的碎片化特性,保留了編劇的文字詩意,同時通過分享環節增強觀眾的理解。構作的 response-ability 在此表現為從前期翻譯到排練反饋的動態參與,是團隊創作過程的催化劑。
本次展演的挑戰在於劇本的非線性結構與文化陌生性。構作通過提供北馬其頓的歷史資料與文化脈絡,幫助團隊克服理解障礙。同時在排練中梳理呈現邏輯,確保演出既忠於原文,為香港觀眾提 供進入劇本的空間與角度。而且,演員的多元背景進一步豐富了協作過程,每位創作者或多或少都運行劇場構作的思維方式。
面對非線性、片碎化的文本,在讀劇展演的框架下,劇場構作承擔了創作建議與結構梳理的任務,劇場構作的靈活回應方式值得記錄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