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台灣小劇場學校
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五位訓練背景迴異的香港年輕創作人,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舞台上呈現,前往臺灣小劇場學校作交流聯演,並設演後座談會,就藝術形式、對社會及自身之關注與臺灣的觀眾作溝通對話。
【作品聯展】
盧嘉駿《A Shower Thought》
莫翠盛《息》(In progress)
王蘊芝《無家想歸》
丘嘉熙《女人》
袁曉嵐《Ex. Box》
日期:2019年5月17-19日(星期五至日)共三場
時間:星期五及六 8:00pm
星期日 3:00pm
*節目長約2小時,另有演後座談會
地點:小劇場學校(臺北市大同區歸綏街97巷4號地下一樓)
票價:新台幣$400
創作人巡禮
莫翠盛《息》(In progress)
那些片段、燈光、文字零碎的散落。
黑暗之中那個人在重覆地尋找意義。
從死亡中思考死亡
嘗試從光中,放大、聚焦事物
將生命放大、放大、放大、放大
燈熄滅了,一切歸於虛空
這作品仍在發展中。
【在想】
「為何要用劇場?什麼是劇場?」
老師的一句教我頭痛了好幾日。真的。
這道題本來就不是一加一等式 -沒有答案,或者說什麼答案也可以。
任憑我怎想也想不出什麼像樣的答案,那倒不如不想,倒頭睡好了。
關上燈,躺在床上,呼吸之間,念著爸爸,
想起無數個無眠夜,想起那盞書枱燈,想起那條繩子,想起那天...
然後一幅幅圖畫浮在腦海中。
「就是這個了。」那時候我想。
可是如何呈現在劇場裹面呢?我開始實驗、排練。
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腦海會有這樣的畫面?
這些文字、這些燈光、這些聲音,這一切是什麼意思?
過往創作一定先弄清楚要表達什麼才動工,現在卻倒過來,由不清楚要表達什麼開始。
說是不清楚,卻一步步搞清自己的感覺,彷彿是一場冥想的過程,一步一步梳理思緒和感受。光與影、文字與圖畫、話語與沉默、聲音與寂靜,就這樣在同一個地方發生了。
我花了整整廿年的時間去面對爸爸,原以為已經解決了。
「如果解決了,為什麼你還要用創作去說?」
我答不上,我沉默。那是道不能磨滅的烙印,它猶在。
「什麼是劇場?為何我要用劇場表達?我為何要創作?」
我開始問自己。
但我不用語言,而是用創作回答。
仍在問,仍在答。In progress。
【創作人簡介】
莫翠盛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哲學、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近期演出包括:《聲音漫步-聲說未來》(新視野藝術節)、當代粵劇: 《西遊記》(香港藝術節@牛棚 - 藝術共生創造社)、馬戲班《Father in the Hole》(愛丁堡藝穗節)、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後戲劇讀》等。
另有編寫劇本,近期作品有:《莫翠盛》、國際綜藝合家歡《愛麗絲漫遊迪樂園》(聯合編劇)。
現為自由身劇場工作者。
王蘊芝《無家想歸》
家裡總是很安靜,很安靜。
音色最鮮明的是電視機和收音機,
跟父母溝通從未開始過。
三十歲,別人選擇成家生子,
她選擇一躍而下,重新來過。
女兒和母親,有可能完全脫離對方嗎?
【在剝開】
近年做的演出,多半在戶外空間跳接觸即興,感受別人的身體和環境訴說的話,再去回應,在即興裡,一切都是素材,我不怕沒話說。寫人物專訪的時候,聽受訪者說的故事,感受到對方生命的質感,我會知道我想寫甚麼。
我覺得最困難的是要回應自己。
排練場空無一物,只能自己問自己問題,自己順台詞,自己看錄影,有時候我也懷疑,說自己的故事意義在哪呢,這件事情是不是這麼值得說呢?可是,靜下來的時候,又會隱隱約約感受到一些痛,想假裝沒事,它又常常出現,只好決定,從那些痛開始排練下去吧。
【創作人簡介】
王蘊芝
生於八九六四那年的夏天,二十一歲,修畢媒體及文化研究課程副學士後,跟好友在網上看到「接觸即興在台東」的宣傳海報,誤以為接觸即興是「在海邊接觸一下甚麼是即興」。從不跳舞的人到了台東,自始喜歡上接觸即興和古名伸老師,隨即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後,跳舞和寫稿比演戲多,間中有拍廣告和短片。
二十六歲始,在臺北木木日安教室跟隨林晏甄(水池)老師學習「身體譜」,一邊鍛煉核心肌群的力量,一邊學習以身體跟自我對話,曾在第九屆台北藝穗節《彼岸》任製作人﹑編劇及導演,現為自由身演員﹑舞者及記者。
丘嘉熙《女人》
女人,社會、眾人、自我—審視、被審視。
如何成為一個好女人?
誰告訴女人這才是好?
若果女人身體毎一部分都能夠說話,到底他們會說些什麼?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到底從何開始?
女人,能否真正的做番自己?
【在直面】
創作—自我療癒、發現及實驗的過程。
這個演出,讓我發現這段經歷,刻骨銘心。每一件事、每一句說話及每個行為,依然在腦海中,曾經的痛楚,要如何修復?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應唔應該把自己的痛楚放在舞台上。但我還是選擇了,原因,我是時候要勇敢面對,也是,我知道這故事,不只是屬於我一人。
老師提醒我:「為何觀眾要看你的故事、你的傷口?意義為何?」我一直在想,終於找到答案,因為,這是每一個女人都會經歷的,審視、改變及成長。只是女人有沒有察覺而已。
女人,這個身分,在歷史上,社會上,媒體上,能否自主、被改變,我們可否與父權討價還價?再建立自己的身份?隨心所欲嗎?
到底,女人何時不會再為難自己?
【創作人簡介】
丘嘉熙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士(主修比較文學及媒體文化研究)、香港藝術學院(戲劇教育專業文憑)、完成「被壓迫者劇場」德國 KURINGA Qualification Course I及II、受壓迫者劇場始創人Augusto Boal的追隨者Adrian Jackson之「慾望彩虹課程」。
她在表演上不斷嘗試,參演劇目包括Theatreoppz 論壇劇場《動物農莊》、《一人一故事》(時刻劇場)、何應豐之何必館-新視野藝術節《大鬧天宮》等。
近年她積極參與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在2018年參與馬戲班的愛丁堡藝術節參節節目《Father in the Hole》,以及在2019年於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土耳其木偶藝術節參節節目《紙船》擔任演員。
袁曉嵐《Ex. Box》
劇場盒裡練習勇敢
現實世界犯錯的愚笨
能在這裡煉出珍貴
如果一切順利
可以吞進肚子裡
在身體裡開啟一場遠行
朝向他方
攀過痛苦
撲殺沿途埋伏的恐懼
會有一天
劇場不再是個負擔
如果有一個地方練習勇敢
【在書寫】
1
在書寫的是一個我。
書寫的我會跳躍在不同時空,從一個意像切到空白,無數的動詞無需主體,為了音樂美可以沒有句式,不費一磚一瓦已足以築起一個世界。在想像中。
詩的世界甚至不需要觀眾。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難免
難免感動不了別人。
2
在劇場裡行走的是另一個我。
那些在我腦裡都成立的想像,那些跳躍。都無法實現。
這具身軀再努力都離開不了地面,拖行著前進的身軀被繫上一件件笨重的傢俱,家族珍藏的傢俱。直到我想飛時,才發現它們。為了可以不割花它們為了可以順利地在它們之間通過,那一件件陳放在我的周遭的它,形塑了我的身軀如何活動。
她跟我說,那是安全的,世間應當如此。
「未離地的飛行」
足以一個豐富的意像,卻無法在劇場構成一個行動,觀眾無路可進。
3
而我其實一生循規蹈矩,一句台詞接一句台詞,繼續演下去也不至難堪落不了幕。感動不了別人的一生也會落幕的,我知道。為了那一件件陳放在周遭的它它它,可以張就,我知道。世間應當如此,寫一套做一套,我知道。很多人都如此過一生,我都知道。
另一個我卻在叫囂,何其難得的天地,一片空廣,舒張手腳也不會撞著什麼,應該飛行。應該好好相信,觀眾會替我完成飛行。應該跳躍,從站立到蹲下,可以是十年的領悟。應該把握那一剎那的觸動,比長久的隱忍或犧牲,更靠近愛。應該明白這樣一片天地,除了劇場,在別的地方更難覓到。
4
在書寫的是一個我,
在劇場裡行走的是另一個我。
兩者偶然重疊在一起的時候,世界與我同在,世界與我逐漸鮮活清晰。類似愛上的瞬間。陽光剛巧照到你的臉上,我記住了,並相信某些微小但充滿力量的事情正在發生。
不再唯有遺憾捕捉那些無法實現的想像,沒有人會嘲笑未離地的飛行。那是最獨特的部分。擁抱著那些部分的勇敢,可能已是最大可能的勇敢。
很多事情不是勇敢一點或勇敢很多便可以被克服的。一次又一次迎向那不可改變的,我記住了手每個當下,並肯定有些微小但充滿力量的事情持續在體內發酵著。
無需捨棄或遺忘的。
5
書寫的我負責寫下一個個無法用文字回答的問題,另一個我接力繼續,在汗水和淚裡試著回答,尋找那不可能到達的彼岸。另一個我會在一次次的徒勞中書寫,尋找下一個問題。
沒有答案的一生也終會落幕的,我都知道。活著應當如此。
【創作人簡介】
袁曉嵐
曾就讀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和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其後修畢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主辦的一年制專業形體戲劇青年訓練課程(PTI)和馬戲班主辦的「心體一技」表演研習課程2016-17。
聯合編劇作品曾獲第七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
表演經驗包括王楚翹策劃的《跑吧!梅洛斯》系列、翹韜個人創作《大師與專家》(台北藝穗節)、馬戲班《再見,貝克特》。
策劃經驗包括展覽《懸浮邊界》(台北、台南)、藝術停駐計劃《索罟日常》、演出《與鯊共舞》、演出《多元城市》、展覽《三點透視》(台灣、澳門)。
盧嘉駿《A Shower Thought》
對不起
這個故事沒有教訓我們
但
這個故事有教訓我
所以
這個故事的確有教訓我們
盧嘉駿,26歲,香港人,金牛座,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14歲時父母離婚,與兩位姐姐跟媽媽生活
媽媽外出工作,由婆婆照顧
19歲時婆婆因病去世
其後兩位姐姐分别離家,在外生活
座右銘是“人生是孤獨的路,慶幸現在有同行的人”
欸......
我洗頭了沒有?
【在一起】
〈與其說是一個劇場表演…〉
一個劇場表演,我認為當中總是包含一些道理或一些教訓,總是要回答「這個故事教訓我們甚麼?」。但當我第一次交創作理念時,很自然就認為這個創作“it’s more like a struggle or screaming to the real world.”,亦當然,這個創作的確沒有說到甚麼大道理。
我就躊躇了,不如如何及為何繼續下去。直到老師分享他一次的經歷,說及他有次演出後,有位觀眾跟他說:「我不知你的故事關我甚麼事,但,我也很想將自己的故事跟人分享」
……
是的,我也只不過很想將我的故事跟你們分享。
所以與其說是一個劇場表演,不如說是一個私人茶會。
我跟你說一個shower thought,我亦很想你們會跟我說說你的故事。
其實我跟你們一樣,大家都是剛剛才接觸各自的故事。
就讓劇場把我們帶到一起。
【創作人簡介】
盧嘉駿 (LK)
自由身工作者,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其後畢業於鄧樹榮進階專業形體戲劇訓練課
程,主修形體劇場,亦曾修習面具﹑舞台格鬥﹑操偶﹑體操空翻等技能。
近期演出:《馬克白》(鄧樹榮戲劇工作室)﹑《Never Stand Still》(Banana
Effect)﹑《MELODIA》任創作演員及大偶操偶師(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巴赫
遊學團2.0》任戲偶師(Singfest)、《渣打藝趣嘉年華》任大偶操偶師及製作單位(
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等等。
除台前演出外,盧氏亦於幕後致力以不同形式推動藝術文化。
盧氏曾以劇團成員身分,隨 Banana Effect前往冰島,參與當地藝術家駐地計劃,並
協助 Banana Effect原創劇《The Key Man》,擔任執行舞台監督及製作助理。
以「表演者」為核心的演作交流計畫《猶在》
吳思鋒
原文: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5323
《猶在》自我命名為「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除了表示香港民辦空間「流白之間」將五部獨腳戲/五位創作者帶到臺灣之外的地理意涵之外,也包含與「小劇場學校」的互訪交流;在此之前,例如去年七月,「小劇場學校」同樣進行了一項演作交流計畫,帶了五部獨腳戲/五位創作者赴「流白之間」演出,名為《【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從《猶在》的演出成果回探兩者之間的互訪、交流,不僅是兩個在資源規模上來說還是小組織的團體友善的連結,也是兩個著重表演、身體訓練的團體,在這一塊面上的連結;因此,雙方的互訪演出還不涉及資源的擴大與分配,而是在相似的關懷上相互觀看、討論與支持的共學與共享。一邊是在「後臨界點時代」,從主要以臨界點劇象錄劇團部分成員的結合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職志「以人為本」的「小劇場學校」;一邊是引入梵谷(吳偉碩)、何應豐等香港重要的劇場人,乃至邀約吳文翠、陳偉誠等於八○年代即投入臺灣劇場的表演者前往開設工作坊,這年紀輕輕的香港民辦空間,為雙方的互訪抹上了一層濃郁的時間味道。
《猶在》包括:(依演出序)丘嘉熙〈女人〉、莫翠盛〈息(In progress)〉、袁曉嵐〈Ex. Box〉、王蘊芝〈無家想歸〉以及盧嘉駿〈A Shower Thought〉五部獨腳戲。重要的是,綜觀五位創作者的表演都試圖擺脫獨白為先、語言過多的戲劇形式,而著重肢體以及肢體與物件的關係,這也回頭連結了「流白之間」對表演、乃至身體訓練的著力。綜觀各表述,則大多投向個人、家庭的私密敘事,其中相對外顯的是〈Ex. Box〉,創作者在右舞臺牆面懸掛以線條造型標明,無實體的衣服,那是為了信念而坐牢的異議人士,肉體不在的身影。與其說創作者表述的是反抗,倒不如說是在問:日常與政治、我與他人的距離有多遠?有多近?因為在另一側舞臺,沿著上舞臺底部牆面閃爍著酒吧的燈光、播放著酒吧的音樂,舞臺兩端形成完不同的氛圍。我們對政治暴力事件的疏遠,交換的是我們對於消費生活的依賴。創作者一度在兩端之間抽慉、顫抖,不過她的選擇其實相對明確。
〈女人〉與〈無家想歸〉都將女性作為主題。前者使用布、汽球、鏡子、蝴蝶結、棕色皮箱等較偏懷舊質感的物件,以及把布捏成偶與「我」對話等繁複元素,表述記憶、創傷與自我。有趣的是,最後說出「我希望能天天開心」的是偶,回答「做回妳自己」的是女人,用角色互換的趣味給出輕盈的沉重。〈無家想歸〉則用家事的動作及獨白,道出母親縱使與丈夫不睦,仍為了三個兒女辛苦持家的存在樣貌。
〈息(In progress)〉與〈A Shower Thought〉,一則以苦悶、一則以輕快地表述生存的處境。前者亦讓人聯想到近年香港自殺者年齡層下降的社會現象,從勒住不能呼吸的身體掙扎、在地上痛苦地作動,再到誦念《心經》,襯出了生存的高度壓力。後者直接把盥洗室搬到劇場裡,一邊哼歌一邊脫光洗澡,在乍似快意的氛圍,直接地展露情緒與身體。
沿著起始所述,此項演作交流計畫可以說是以「表演者」為核心,既挑戰開創性也挑戰持續力。這一晚,故事才正要開始,或者,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