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白之間 BLANK SPACE STUDIO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

《我要乖乖的活著》
. 延伸對話 .

抽筋:關於學生在「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8/6/2016

0 Comments

 
你們都言重了。未「偷偷」帶他們看《乖乖》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各人原來承載著如此沉重的「故事」。

(可見所謂的老師,是多麼(不自覺的)「離地」和極不human)

​「挑選」他們幾位到流白,是因為每次通識課後,他們都會留下來發問不同的問題,可見學校的「課堂」似乎不太滿足到他們。

與其說老師守護他們,倒不如說少君的文本、你們用心的演繹和付出,提供了一扇窗戶,讓他們在不同的面向,窺探生命和教育的本質。

 比較可惜的是,Amy(爸爸去年在工業意外中過身那位)當晚沒有去看《乖》,也未看過文本。看來我要趁暑假,再「偷偷」辦多次工作坊,

跟他們圍讀文本了。

看著十多歲的孩子,淡淡然的訴說貧窮、不忠、憂患和死亡的故事,真的很心痛。

然他們的文字,即使沒有甚麼刻意的潤飾,似乎又擲地有聲的反駁:「大人的經歷不一定比他們多」的價值觀......

    (再次)衷心謝謝你們。
0 Comments

抽筋的學生關於「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梁耀文)

8/5/2016

0 Comments

 
在《我要乖乖的活著》當天,話劇完結後,我們便紛紛討論大家對「乖」這個字詞的不同看法與自身的經歷,讓我體會深刻。
 
在普世價值中,「乖」這個字詞,衆人均認爲服從或聽從指令者則是大衆所認爲的“乖”,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香港,大部分學生的父母,均希望子女在中六的文憑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然而成功在香港念大學,將來尋找一份大衆認爲的高薪「好」工作,但我們是否應該「乖乖」的服從父母而忽略自己的意願,接受香港的教學制度呢?
 
在討論過程當中,其中有一人的自身經歷令我印象最爲深刻,她就是林燕。她説道,從小她的父母均希望她長大後能成爲一位藥劑師,縱然藥劑師並不是她的夢想,但爲了不讓自己的家庭有任何影響或破裂,以及達成父母的心願,她只好安分守己,「乖乖」的活著及成長。當然,以她的能力,最終在大學修讀藥劑的化學課程,長大及畢業後,也順理成章的成爲了一位所謂的藥劑師。在任職的過程中,她曾講述,每天工作的均不是自己喜歡的,甚至因爲工作,每天均在藥劑房中嘔吐。最終,她放棄了藥劑師這個職業,我個人認爲她的選擇不是衆人眼中的叛逆,亦不是不「乖」,只是她發現自己一直所做的,均是爲了服從或聽從父母的心願,卻忽略了自己的意願。她現在當了一位戲劇導師,雖然薪金不及藥劑師,但這才是她自己想做的。
 
在話劇過後的某一天,周老師約了我們在她的家中聊天和討論,以及談談和跟進《我要乖乖的活著》。
 
在討論過程中,有一位女同學問道:「周老師,你認爲林燕是否一位成功人士?」周老師則回答是取決於每人心目中對「成功人士」的定義。我個人認爲在很多人眼中,「成功人士」這一個字詞,均是被認爲擁有物業、車輛或高薪職業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人士」。但我反而認爲,只要人生活得精彩、豐盛、開心,則是一位成功人士。其實林燕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成功人士,因爲她當了一位戲劇導師,縱容沒有高薪,但人生過得更快樂。
 
此外,在討論過程當中,我們每人畫了一幅屬於自己的心電圖,寫下自己的高山低谷。各人都分享了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歷,以及一些瑣事事項。我們不僅認識彼此更多,而且我們對「乖乖」的經歷及看法也讓我們獲益良多。
 
在此,就讓我講述一下,當天我跟老師和同學們分享過我自己的背景以及經歷吧。
 
小時候,我是生活在一個破碎家庭的小男孩。我的母親是四川人,父親則是香港人,但我的母親從小在家中亦飽受重男輕女的對待,例如家中有錢但只給予舅父教育,所以我媽媽則是一個沒有任何學識的人。正當她以爲嫁到香港的丈夫,能過好生活時,結果又飽受祖母及祖父的歧視。
 
在我一兩歲時,我還在内地生活。那時候,父母已經整天在吵架,甚至試過有一次吵架時,扔碎了玻璃杯,而玻璃碎片留在床上,但我仍在床上爬着,祖母看着,也沒有理會。而我的妹妹亦在我兩歲半時出生。在我三歲的時候,我跟母親和妹妹一同搬到香港長居,但當時因爲父親沒有房屋,因此我們則住在祖母祖父良景的家中。有一次,祖父認爲我整天跟妹妹玩,在他們家裏吵着,他不喜歡,更在深夜裏,趕走我跟媽媽和妹妹三人,而我們在遊樂場渡過了一個漫長的晚上。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父親獲派了公共房屋,在三聖。本應我們都以爲能過好生活,但結果事與願違。有一段時間,父親很多天也沒回家,經過母親找私家精探查探,發現父親在内地有「小三」。幸好的是,當這個「小三」得知父親在香港有家庭的時候,便離開。但人總會犯同樣的錯誤。不久,父親又在内地有第二個「小三」,相應地母親亦知道。母親嘗試找到了「小三」在内地的地址,也帶同我一起去内地找她,希望她會離開。結果好景不常,這個「小三」不知廉恥,傾談後也不願離開我的父親。但母親以前在内地曾經是黑社會的,因而認識黑社會的人,當時父親已經長期在内地居住,母親跟幾個黑社會的朋友找到了父親,並且在他的右手上用刀子界上了一道疤痕。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相信大家都明白這名言古語的意思。但父親他卻做不到,反而越來越過分。他曾因在内地因包養「小三」,但沒工作自然沒錢,他竟然過分得回香港,偷取母親含辛茹苦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的金錢。當然,母親是不願意給他的,因爲這些錢盡都是用於我和妹妹念幼稚園以及生活的費用。當母親不願意給他,他便會虐打母親,扔桌子、椅子,甚至打母親至左耳出血。母親曾想報警,但我祖母竟跪下懇求母親別報警。
 
母親被偷取金錢後,自然沒錢交我和妹妹的幼稚園學費以及生活費用,我們一家三口更試過兩天沒錢開飯,我和妹妹亦因爲沒錢交學費而沒上學兩天。但我的幼稚園校長發現我和妹妹兩天沒上學時,竟主動上來家訪,然而發現我們家的情況後,立即到家樓下的超級市場爲我們家購買米以及餸菜,買來送給我們家,讓母親能煮飯給我和妹妹吃,不讓我們餓着。另外,幼稚園方面,也幫助我們交學費,讓我和妹妹都有書念。她真是我們家的大恩人,當時母親也不知如何報答她,母親更認她爲「契媽」。在暑假時,她更推薦我們一家前往「兒童之家」居住,免受父親的虐待,也不讓他知道我們身在何方。
 
這些年,我們一家三口的苦況,母親都不敢告訴在四川的公公婆婆,因爲母親不想讓他們知道,更不想讓他們擔心,一人苦撐下去。
 
「完了吧,如無意外。」沒錯,這段婚姻是時候要結束了。在我六歲的那年,原來父親已單方面申請離婚。當離婚書寄到我家時,母親看到時,她的情緒簡直是崩潰了,淚如雨下、熱淚盈眶,但哭了過後,名還是要簽下的。這樣,便結束了他們六七年的婚姻。
 
接下來,母親便搬了出九龍居住及生活,因爲經濟問題,而不能帶同我和妹妹一同搬家。不久,父親和那個已懷孕的「小三」不知廉恥地回來居住。我和妹妹每天過著受氣般的生活,而母親則在觀塘的大家樂工作,從而認識我現在的叔叔(新父親)。
 
一兩年後,母親跟父親打官司,上法庭爭取撫養權,最終母親因經歷問題只接了我回觀塘居住。在我還沒在觀塘居住這一兩年間,母親和叔叔勤勞地工作,生活也非常節儉,因此購買了第一間房屋。我的生活得以改善,例如從前的我在屯門要穿堂哥的舊衣服,至少那時已不需。但我們三人很擔心妹妹在屯門的情況,因爲那個「小三」生了她的兒子,而且已經兩三歲了,那個「小三」懷著小人之心以及偏心他兒子,而跟我妹妹吵架,我的祖父得知後,便將妹妹從三聖帶到良景居住,免得她們兩會有正面衝突。
 
再過一年後,母親和叔叔亦接了妹妹回觀塘居住。但在接的過程,亦有一定的麻煩,因爲當年妹妹心裏認爲,她幸運脫離了「小三」姨姨的照顧,有祖父悉心的照顧,終于感受到愛,很害怕萬一來到觀塘居住會再次受到類似「小三」姨姨對待,畢竟媽媽和妹妹已有幾年沒一起居住,相處與溝通亦有一定的困難。但最終,妹妹還是來了觀塘,跟我和媽媽叔叔一起生活。
 
在這些年,我和母親叔叔感情變得深厚,但不知爲何妹妹十分的自閉。母親和叔叔都不是個善於表達愛的人。在家中,妹妹跟我是最爲親近的,我也是很盡力跟妹妹溝通,希望能開解她,媽媽和叔叔只能做到的,就是提供心理醫生的協助,因爲妹妹心裏的童年陰影十分嚴重,她的内心經常不安,因爲當年父母的問題,我和妹妹都是親眼看到的。或許我調理自己比較好,沒什麽大問題,但妹妹現在的情緒間中也是很波動,很多時候因爲很小事,都會發很大的脾氣,直至現在,我跟家人也不知該怎樣做。
 
不知是否遺傳的關係,妹妹跟母親在思想上有點相似。母親現在間中也會失眠,因爲在我跟她的談話中得知,她說有時候晚上一閉上眼,就看見父親以前在虐待她的情況,所以不敢睡,也不想記起。或許妹妹跟母親一樣,心裏就是長了一道很深很深的刺,我和叔叔都不知該如何協助她們拔出在她們心中的刺。
 
再者,母親和叔叔對於我和妹妹的個人品格或成績要求都十分高。可能我天生條件比較好,我能達成他們兩所期望的,但妹妹卻不能。我的妹妹她是個很倔強的人,我曾經跟她說:「媽媽和叔叔希望我們乖,就算你不想,你就不能在他們面前裝『乖乖』嗎?」她沒有回答我,但她的行爲告知我,就是不能。爲何在普世價值中,只有服從的人才算「乖」?在我心目中,我妹妹是一個很乖的人,而且她的思想也很純,我也很疼愛她。
 
其實我很感激叔叔以及幼稚園校長,他們無私的奉獻。幼稚園校長到現在,對我們一家也是關顧十分,我們的關係比親戚更要親。至於叔叔,其實後父需要承受的確實是太多太多,多至無法形容。我真的不知如何答謝他們。但我最需要感激的是我的母親,因爲在任何時候,她都是給予我和妹妹最好的,即使她受盡苦,想讓我和妹妹幸福,而不想讓我們知道她的辛酸。我真的真的很感激她很愛她。
 
我跟老師同學們的分享就到此完畢,此外對於其他同學的分享也讓我感悟很多。周老師希望我們寫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享受。沒錯,原來文字的感染力真的很大,寫這篇文章,讓我有太多的感觸,真的能透過文字放下以前的經歷,很輕鬆,隨心所欲很享受。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寫文章,回望以前,其實真的真的很舒服。或許從前的「乖乖」已不太重要,而重要的是將來。
 
在未來還未來的那一切,我們都曾假想、設定,下一站的自己會怎樣?
明天,難免會經歷一些別離,在「再見」說出口之前,那些曾經一起走過的路、一起做過的事、一起共享過的時光......到最後也會被納入到腦海,成為記憶的一部分。或許這就是人生,總要在不斷的別離之中蛻變,向昨天討明天。
 
昔日的我們,總會在分岔口前依依不舍地流下眼淚,但未來的路總要更加堅強的面對。不日之後的你、我,依舊會從這些回憶當中感受那些曾經的懵懂與勇敢。或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事關,在成長路上的我們都曾瘋過、野過、迷過,在那些只能成為往事的經歷裡,不論是對、是錯,都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完。
0 Comments

抽筋的學生關於「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Jacky)

8/5/2016

1 Comment

 
乖乖地活著? 我並沒有參加這個活動,但由於『抽筋』的原因,我來到了她的家,跟同學跟她一齊談天說地,聊到九五雲霄之外,我開始有點疑惑,今天的主題不是那天話劇之後的工作坊嗎?聊著聊著,我們談到自己的人生。或許你們會疑惑,一個16歲的少年能有什麼故事?但其實,我們背負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了。 那天,有六個少年少女,竟然有三個已經面對過自己的摯親的離去。他們無能為力,甚至,想跟他們一同離開,逃離這個殘酷的世界。但是,不知道為何,他們臉上總會掛著一片大大的笑容,仿佛在對你說 『我們沒事』。 他們只是這座城市中最普通的一員,他們戴不起光環,也舉不起刀,那為什麼那可怕無情的時件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偶爾的『不乖』嗎?其實只是因為世道的無常。 所以因為世道的無常,我們更不該選擇『乖乖地』活著,而是嘗試著『不乖』嘗試著改變這世界,哪怕只有一點一點。 慶幸的是,我並沒有『乖乖地』活著,因為我是一個平凡人,我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平凡。 活在框架之下,只會讓我們『不乖』的基因漸漸地消失。不懂的是,我們為什麼要活在自己定的框架之下?那豈不是自縛手腳嗎?這樣的制度真的該繼續延續下去嗎? 然而,如果這社會上允許有更多『不乖』的學生, 我相信,這群未來社會的棟樑,能帶給這社會更多。
1 Comment

抽筋的學生關於「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Amy)

8/5/2016

0 Comments

 
《乖乖的活著是指要「好好的活著」嗎?》
 
從那一天開始,我就如悲劇主角般,置身在家庭慘劇中。平時在電視上看到類同的情節,我毫無感覺。可是,當我置身其中,我就深刻的体會到那種悲慘、無助和孤苦的感覺。
 
   記得那天,我一如以往的放學回家,才到家幾分鐘,就有來電,帶來一個令人心慌的壞消息:「你爸爸因嚴重工業意外進院了!」接電話的是媽媽,她叫上我並慌忙的出門。我們登上的士,只有擔心。到達醫院,聽到的,是個更壞的消息:「爸爸送院搶救後不治.......」媽媽立即跌倒,坐在醫院那冷冰冰的白色地板上,蒼白得不可再白的臉上寫滿絕望。我身體一顫,也一度暈倒了......白色的地板、白色的房門、白色的病床......白色的被布覆蓋着爸爸安靜的身體......當下能做的事,就只有哭泣.........
 
     爸爸的去世,對我来説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那種對未來的恐懼,令我很想自殺,很想自殺!最後,妹妹對我說了一句:「大家姐,我好怕!」是呀!怕的人又何嘗只有我一個,無助的人又何嘗只有我一個?媽媽、兩個妹妹,還有朋友們......不知何時,我決定要正面面對人生,因我要照顧家人,陪伴朋友。我要乖乖的活著!
 
        那晚,我最後沒有跟大家去看話劇。但我相信我要「乖乖的」活著,「乖乖的活著」是指要「好好的活著」吧?我認為人總會面對到困難,捱過了那刻痛心,比其他人或許能嘗到更多人生的滋味?
 
爸爸曾對我説:「遇到甚麼困難都好,只要盡你的能力捱過,總會有珍貴的收穫。」我真的曾想過自殺,而此刻,我選擇「乖乖的活著」,繼續我未來的人生。

0 Comments

抽筋的學生關於「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阿治)

8/5/2016

0 Comments

 
我們生存在一個石屎森林的世界
​
我們生存在一個石屎森林的世界,大家每一天的工作、上學…就是為了日後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希望自己的路更容易行。為了這個目標,大家選擇了乖乖地活著,「乖」的定義是什麼呢?我認為「乖」只是順著社會大眾給我們的價值觀去做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換第二個說法來說,「不乖」其實就是不聽父母、老師、長輩的命令,但如果我們一生中都在追求最「乖」的答案,而不是屬於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意義嗎?
 
我還記得兩個月前,老師私底下偷偷带我們參加《我要乖乖的活著》工作坊,聽到這個標題我就覺得和我們很貼切。相隔兩個月,我對《乖乖》的印象很模糊,但對我最深刻的是一位表演者,我忘記了她的名字。深刻的不是她的樣貌,而是她的經歷。她生活在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她就很乖聽從父母的說話,她父母的願望就是希望她能入讀港大藥劑系,因為這樣就能在親戚面前炫耀。所以,她每天的生活就是看書,沒有半點玩樂的時間,她曾經想反抗,但因為某些原因,便默默地堅持了下去。長大後,她很順利考入了港大藥劑學系。本應前途一片光明,但因為她實在忍受不了藥物的氣味,每當她聞到這些氣味就會作嘔,所以,決定辭了這份工作。她的父母當然極力反對。辭了這份工作之後,她決定入讀演藝學院,到了現在,她沒有半點後悔,反而樂在其中。她經歷了很多難關,兜兜轉轉還是追隨自己喜歡的事物。說到這裏,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已經失敗告吹?因為她乖乖活著而失去了寶貴時間,到頭來真的值得嗎?
 
當晚一起參與《乖乖》演出的,還有我的一位朋友,跟我一樣將升讀中四。在媽媽強權之下,她被迫選擇了她不想讀的科目。她原本想選擇中世史,但因為她媽媽認為讀會計比較有前途。最後,她在媽媽威逼之下了無奈選擇經濟和地理,作為她的朋友,我們當然知道她真正想選擇的科目不是經濟,我們曾多次勸告她,如果不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以後會後悔,但她總是帶著微笑對我們說:「其實經濟也不錯吧。」其實,她曾經說過整個家像儲滿火藥的倉庫,不是這裏着火,就是那裏炸響,所以她不想這個家為她炸響多次。我相信她就是「我要乖乖的活著」的活生生例子。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理由,無奈的選擇一條自己不想走的路。當然,他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走的路,而把自己想做的放在心中,並相信有朝一日能走回自己的路。也許,他們的道路會比別人長,但總比不去追求好吧!每一個人,一生只能活一次。如果被「乖」限制,生存下去,倒底還有什麼意義呢?
0 Comments

抽筋的學生關於「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Dickson)

8/5/2016

0 Comments

 
你「乖」,但你活著嗎?

乖?到底什麼是乖?聽父母和老師的話?不!這叫作服從。每個人對「乖」的定義都不同。我認為世上不存在「乖」,「乖」只是對一個你喜歡的人的評語,他在你眼中很乖,但我看來,他可能只是一個只懂服從的人。
 
人總喜歡抱怨自己的生活,但又會說自己已經擁有很多的事物。只要安份的活下去就行了。我身邊就正正有一個這樣的人,我身邊的人都說她的價值觀完全是錯的,沒錯,她的價值觀的確很……奇特。為何我會稱為奇特?因為我有時候覺得她的「理論」十分好笑。她,有很多「名言」:「你被人強姦時,為何要反抗,不如學會享受,反正,最後你的結果都是一樣」、「做人諗咁多做咩?最後咪又係要死」……
 
父母面前的她,與朋友眼中的她,可以說是兩個完全相反的人。她只會服從父母的說話,但事實上,做的事根本違背了自己的意願。這樣很乖嗎?表面上是因為「孝」和「恩」,但你的乖是發自內心的?還是表面的「戲」?
 
有時候,我會想上學為的到底是什麼,吸收知識?交朋友?一成不變的上學日,基本上沒有什麼期待。有一段時間,我一回到學校,就是為了計算距離放學還多久,從早會到午飯,然後放學。沒有意義的一天,就這樣過了。我找不到上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上學的知識不是自己想要,而是老師想給。總覺得學習有點死板。可能這只是抗拒學習的表現,但我們的確從學習知識變成接收知識,而且給你知識的人是用「扔」的方法,給你知識。教學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有互動的。但世上大部分的事都是單向的時候,才會令人感覺到「乖」,不只是教學,在家庭,在社會都是這樣。向上司提出條件的員工,向父母理論的孩子,向老師提出控訴的學生,通通沒有一個會被認為乖。這就是世人的眼光。
 
我想說,你「乖」,但你真正活著嗎?
0 Comments

抽筋的學生關於「乖乖工作坊」的分享 (Himbo)

8/5/2016

0 Comments

 
Himbo: 

相信很多人最近都聽過「贏在射精前」這所謂的精句。父母望子成龍,以父母自身的觀點出發,為子女安排各種活動,不論子女是否喜歡。如果子女未能滿足父母的要求或期望,都會被父母以「不乖」來責罵,相反,當子女達到要求時則給予獎勵。子女成為幫助父母爭取面子的工具。這時「乖」便是父母的藉口,香港孩子的自由可以為零。孩子不是不想乖,而是父母的要求過高。但從沒人發聲。

    「乖」的意義可在?我有一位因自殺而過身的母親。她在遺書中寫到,她因為小時候太乖,過份服從父母的說話,因此令她失去童年。父母幫她選擇了工作,令她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她在遺書裏,吩咐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我觀賞《乖乖》後,我反思到:香港的教育制度提倡「乖」,小時便向我們灌輸要聽老師,父母,長輩的話,所有事都被安排。但西方國家提倡創新,自由,自主的學習。過程全部由學生主導,老師是輔助的角色。「乖」是沒有英文的,這是因為外國人沒有「乖」的觀念,外國的父母願意接受孩子的失敗。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因此外國的孩子成就會更大。試想想如果Steve Jobs生於香港,相信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為他只會被世人形容為「不乖」的孩子。

    我們真的要反省一下,到底「乖」是不是真的重要。
0 Comments

參與藝術家對談(林燕x人仔叔叔x蔡迅彥x張潔盈x林宛珊x周以衡x何應豐x李海燕x黃家駒)

6/5/2016

0 Comments

 
0 Comments

諾貝爾獎得主的深刻反省: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

5/17/2016

0 Comments

 
Picture
「我是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的人!即使無人支持、挫敗數年,我仍鼓動自己小蝦米的魄力,用雙手帶領腦中的思考,一次次從谷底裡爬出,最後終於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
​
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因研發藍光LED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於2015年1月在東京的駐日外國記者協會舉行記者會,批評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他抨擊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稱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他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中村修二是個非典型的日本科學家:

1、出身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
2、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
3、自學能力非常強:中村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學而來的。他讀的德島大學甚至沒有物理系。
​
這樣的人在日本飽受壓制,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Picture
一、東亞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東亞的教育體制是比較特異的,經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讚賞和局內人的詬病。日本的教育體制已經相對算這三國裡比較寬鬆的了,有些國家就別提了,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於韓國也是以極端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聞名的。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學( Yonsei University)總稱為”SKY”,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總裁們,70%是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而80%的司法機構公務員來自這三所大學。韓國孩子幾乎都要上補習班,2009年韓國補習班獲利總額約73億美元,這比三星電子的盈利還多,教育支出龐大是韓國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經合組織進行了”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在數學和閱讀項目上,韓國學生在所有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但是,這項成就是以相當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評價說: “這些孩子是靠雙倍的努力加雙倍的花費……才得到這樣的成績。”

為何東亞會有這樣的教育體系呢?我覺得,是因為東亞國家在現代教育體系本來就有的普魯士的基因,再加上了東亞儒家和科舉傳統。 而對於有的國家來說,可以說又加上了蘇聯式教育的實用速成導向和思想灌輸功能。

二、東亞教育具有循規蹈矩的 「普魯士基因」

在十九世紀之前,教育其實是個類似手工業的學徒制,不管是東方的私塾還是西方的家庭教師。但是隨著科目的增加和對受基本教育的勞動人口的需求,出現了所謂的 K-12(也就是我們亞洲的普通中小學)教育制度。

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1、早上七八點鐘走進教學樓;
2、在長達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3、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4、放學後,學生回家做作業。
​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這個模式,是在18世紀是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的。是他們最先發明瞭我們如今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裡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然而,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不過,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基本照搬了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就像在普魯士一樣,這一舉措能夠大力推動中產階級的構建,使他們有能力在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謀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國,這個體系在十九世紀也被其他歐洲國家仿效,並推廣到歐美以外其他國家。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需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不幸的是,普魯士教育體的目標與這一社會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異常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性與細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

三、普魯士基因以外,東亞教育還深受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影響

東亞三國在19世紀末為了追趕西方列強而開始引進這種現代教育制度時,又不可避免地由於自己的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而對這個制度作出了潛意識的扭曲和偏重。

1、對大學入學考試和科舉制度的混淆
東亞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總是會和他們長期的科舉傳統混在一起。古代社會對創造力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衝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建立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派系的機制。

如果要和科舉類比的話,現在的對應物應當是公務員考試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職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拔出已經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

而大學入學考試,目標則是要選出可塑性強而又有志向者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這樣的人要好像從熔爐裡取出的液態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極強。而科舉考試得到的人員,則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窯瓷器,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麼改動,不是破裂就是刮傷。

此外,考試是個用處非常有侷限的工具。古代的科舉對人才的遺漏盡人皆知,而現代不管哪種考試,能考得出考生的興趣、志向、想象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呢?即使是已經看起來最客觀最可衡量的數學考試,也會遺失很多東西。

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舉了代數為例子。在學習代數時,學生們多半隻專注於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考試的內容僅僅是各單元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們只記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將X和y代入死記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們的值。考試中的X和y體現不出代數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數的重要性及魅力之處在於,所有這些X和y代表的是無窮的現象和觀點。

在計算上市公司的生產成本時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來計算物體在太空的動量;同樣的等式不僅可以用來計算拋物線的最佳路徑,還可以為新產品確定最合適的價格。計算遺傳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樣可以在橄欖球賽中用來判斷是否應該在第四節發起進攻。在考試中,大部分學生並沒有將代數視為探索世界時簡單方便且用途多樣的工具,反而其視為亟待跨越的障礙。

所以,雖然考試是很重要的,但是社會必須能認識到考試的極大侷限性,並削弱它在選材中的位置。

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雙保險的方式抑制學生在在考試上過分浪費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錄取考量的諸因素中的一項,過於重視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報考機會。

台灣、中國的教育制度則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學生浪費青春:其一,聯考分數是錄取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其二,聯考一年一度。

2、東亞國家對複習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週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佔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說起復習的重要性,人們經常會引用”學而時習之”, 這個”習”就是複習。但是,孔子時代與今天社會有個巨大差異,是學習的內容。孔子時代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禮”,扮演者唯反覆演練才可達到效果。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演化到近現代,學習的主要內容由”禮”轉變為認知。認知是拓展和變化的,其本質是創造或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教育過度強化複習,是產生不出創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羅葛蘭素所說的”即使在最好的高中裡學到的知識,和大學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以文科為例,那幾本高中需要反覆誦讀的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和隨便幾本大學歷史系必讀書比起來如何?至於數學呢,即使是中學數學都掌握很好了,還沒有學到十七世紀就出現的微積分。何況,隨著知識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數學知識可以塞進1000本書裡, 到2000年已經需要10萬卷書了(德夫林《數學猶聊天》)。可見,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幾年時間反覆學習這麼有限的知識,是多麼低效的學習法啊。

​這幾年有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對反覆練習好像是個理論上的支援。但是,這種論述的多在【認知複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計程車駕駛、拼寫。但是,對於【認知複雜性】較高的活動,如創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其實,這一點反而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鋼琴小提琴這類技藝的訓練在西方業已式微,而在東亞國家卻大為興盛。

這類十九世紀就已經蔚為大成的技藝,特點是難度訓練階梯比較固定,知識總量也已經限定,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而且學習的進度,又可以通過曲目難度或考級來衡量。這正好切合了東亞偏愛的學習法。所以東亞國家這些琴童家長,多半既沒有音樂愛好也不瞭解古典音樂背景知識,卻讓孩子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其內在出發點,就好像著名笑話中那位因為路燈比較亮,就只在路燈下找鑰匙的愚人一樣。

3、平均主義和匱乏心態的影響
很多對聯考的辯解,都是說,雖然聯考不盡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這是儒家傳統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公平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壓制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發展途徑,那就很可悲了。東亞國家的人口基數那麼大,這種人才浪費的機會成本也是高得很難估量。

舉個其他國家的例子。歐洲學術界有個比較,像英國和德國都算是古典學術的學霸類國家,但是英國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不夠公平。 英國有一些中學進去後由於傳統原因,上好大學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裡面的學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龐大的古典學術中。反過來,德國比較公平,所有學生上大學都要通過考核,這樣,學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備考科目上面。結果英國這種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優質人才。

這就像彼得‧提爾的《從0到1》中的舉的商業上的例子,表面上完全競爭好像比較公平,實際上參加這樣競爭的企業利潤會變得像刀刃一樣薄,朝不保夕,只能顧著眼前利益,不可能對未來做長遠規劃。而類似谷歌這樣的壟斷企業,因為不用記掛著和其他企業競爭,反而可以由更大的自主權關心自己的產品和做各種長遠得簡直不實際的計劃。所以學生如果長期處在考試的競爭壓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長遠的自我成長計劃,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將會決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試上。

另一方面,東亞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學習卡位戰和爭奪戰,其實質是對有限的高品質教育資源的爭奪,這個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何這個地區的爭奪會達到這樣的火熱程度呢?那也許要歸咎於長期物質匱乏導致的稀缺心態。

去年大熱門的《匱乏經濟學: 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指出,當人陷入稀缺的狀態(物質或是時間)時,稀缺會俘獲大腦時,人注意力的俘獲,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見的速度,而且也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而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極度專注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

我覺得稀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狀況。因為這些國家幾千年來都是水稻密集型種植經濟,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況下養活更多人,一方面當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受更大擁擠。到了十七世紀後,就都陷入了內卷化的陷阱。就以日本為例,15至19世紀,日本人口波動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約為英國同期人口的四倍。龐大的人口賴以生存的適耕土地,面積僅相當於英格蘭的一個縣,生產力卻又不及英格蘭的一個郡縣。所以在德川時期,為了維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勞節約發揮到了極點,甚至有兩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一個是日本政府出面來鼓勵溺嬰,以至於300年間人口零增長。另外,因為寶貴的土地不能用來給家畜提供飼料,日本人系統性地取消了車輪和家畜的使用這兩項基礎性農業技術,其結果呢,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們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發生意外災難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慘遭溺斃。這種東亞民族特有的匱乏和焦慮心態,不管是東南亞的土著民,歐美人,甚至非洲人,都無法理解。

所以對於教育資源,如果是狹義地理解為配備良好的教室、高階教師之類的,那確實是有限的,對於長期處於稀缺的心理狀態的東亞人來說,是一定要參與爭奪的。

但是,實際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言傳身教、志向和視野的潛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種”你上了這個學校我就上不了”那樣的零和博弈無關了。而且,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4、工業化追趕帶來的心態
影響近代工業化的起源在西歐,所以他們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教育體系,都有個比較和緩的自然進化發展期。而東亞國家是被裹挾進現代社會的,為了趕上其他國家,在工業體系上無一例外的採取了國家層面上有計劃的指導下的發展。日本的工業化要歸功於通產省的官僚們,韓國則是政府支援幾個財閥來配合整個發展計劃,而中國現在還有那麼個五年計劃在指導。這種國家級計劃是建立在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其內含的想法,是認為世界上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因而可以通過科學的考察而預測出事物將來準確的發展方向。這種想法運用在教育體制上,就是假定某個機構可以準確地預測某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某種考試可以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等等,這種自信令人細思恐極。

而具體到學校和學習的具體操作上,為了適應工業化的人才需求而專門設立的東亞教育制度,比起自然發展的西方體系來說,更有工業化追趕期那種對效率的瘋狂追求。這樣,這些後進工業國的教育體系,反而比前驅工業國更像工廠的流水線一些。

在二十世紀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國產業界盛行一時。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效率。為此,他採取了制定工作定額、選擇最好的工人、實施標準化管理、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強調僱主與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這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裡,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論的前提是把作為管理物件的”人”看作是”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寶。現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廠莫過於富士康了。從報道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這種高壓環境對工人心理的影響。

而如果把東亞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廠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制定很高的學習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識點、選擇成績好的學生組成重點學校、全國統一的考核標準、大量考試形成的刺激性獎懲、還有學校內部的各種打雞血活動。學校目標也是要發揮學生的潛能,每一分鐘都要致力於得到最好的成績。所以批評這種教育體系的人經常說,孩子好像是流水線上的工業製品,或者說,學生是老師的童工,他們的成績就成為老師的績效,所以師生的利益關係經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激憤之詞,而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

當然,因為東亞國家的勤勞傳統,孩子們這麼辛苦,如果確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問題就在於這個有效性上。

這種教育上的泰羅制,本質上是把學生當成體力工作者來對待。對於體力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可見的,所以工廠管理比較容易,對他們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做對的事情”。

而現代學生呢,我覺得更像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不生產有形的東西,而是生產知識、創意和資訊,誰也看不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而且從培養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為知識工作者。學生時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們交上去的作業和考卷,而是他們所真正學習到和思考的內容。這些在技術上是無法進行嚴密的督導的。所以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好學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決定學習的側重,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劇的是,由於東亞教育體制的工業時代基因,他們是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做法,來培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不免就南轅北轍了。

四、東亞教育急需改革,卻越發走向僵硬

東亞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制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制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

這一點可以類比成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在這種體制下,採煤業是為了冶鋼,冶鋼是為了機械業,而機械業又是致力於生產採掘和冶煉機器,這樣形成了內部的自我迴圈,而無視市場和競爭的實際需要。這種重工業在蘇聯的工業化時期, 確實製造了大量本來缺少的工業製品,很有用處。但是到了某個發展階段,其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到如今,蘇聯這個曾經的第二工業強國,他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還有什麼價值呢?同樣,東亞教育體制曾經批量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不是也將會在新時代裡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麼?

更有甚者,為了脫離這種體制,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階種姓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系之中。所以託福、SAT這些美國考試制度, 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的體系裡。

這種體制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面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制崩潰。而印度種姓制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東亞的教育體制呢,一方面,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對學歷的看重,佔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制者,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系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了下一代(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制度)。

這個急需改革的體制,就這樣在各個社會集團的共謀下愈發僵硬了。

原文連結:​http://wonder4.co/2015/08/諾貝爾獎得主的深刻反省: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
0 Comments

一名香港中學生的「成長自白」:就這樣悲傷的長大

1/14/2016

0 Comments

 
在這兩天的中文課,周老師吩咐我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發覺大部份同學分享的事都是不快樂的。這樣,我就聯想到自己的成長經歷……
 
   在念小一、小二時,我曾經被一群女同學欺凌。她們把我拖來拖去,又把我推進女廁,把我的頭弄傷。到我念小三的時候,沒有人會跟我說話,就這樣,我一天一天的,過著孤獨的小三生活。
 
    小四那年,是我在小學裏過得最難受的一年。那時候,我被老師安排坐在課室的一角,又用桌子把我圍著,令我覺得像在監獄中一樣,沒有自由。上課時,每位老師都會罵我一頓,令我很討厭上課。之後,在聖誕節的派對上,班主任依然把我困在課室的一角,我不可「自由」去拿食物和飲品。她更把我和朋友隔離,不准我跟他們說話和遊玩。那時,我常常問自己是否有做錯事,為甚麼我常常被老師責罰。
 
    小四的陰影讓我在升上中學後出現情緒問題,特別是在念中一時,我特別情緒化,一時笑,一時哭。不管甚麼時候,都會有一種想自殺的念頭。這年,我更討厭上學,我更討厭自己。我心想:為甚麼自己要存在這個世界上?之後,我更試過在跟家人吵架時,走進廚房嘗試拿刀傷害自己。當時,我覺得自己很孤單,沒有人能理解我,沒有人陪伴我,覺得連家人也不明白我。幸好,我們都沒有受傷,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
 
   升上中二,我常常不上學。有一次,我不願意上學,媽媽和姐姐叫我一定要上學去。我竟然沒有答應,還一直把頭撞向牆。這天,他們報警了,最後帶我去醫院……後來,我在控制情緒方面有所改善,但我依然會有一些自殺的念頭。但我不會讓「他」繼續這樣下去,我要盡力把自己由谷底拉上來,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
 
   最近一年,我比以前愉快。在學業上,我也進步了許多。這一切,都因為有家人、朋友,老師、社工和過去,令我多年的包袱放下,重新出發。我更得到老師的稱讚。「悲傷已是過去,快樂才是未來。」這句話是我動力的來源,也是我的希望,它教會我快樂。
 
   現在,我,終於長大了。「我」,不再是從前那悲傷、自負的「我」,而是能帶給人歡笑、快樂的「我」。
0 Comments
<<Previous
    文化思考:學校文化中缺失了的身體物語
    .  資料 / 紀錄  .

    . 話 題 .
    重讀《我要乖乖的活著》後再出發

    All

    . 對話月份 .

    August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September 2015

    RSS Feed

 BLANK SPACE STUDIO ©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關流白之間
  • 課程及活動
    • 吳文翠「太極導引」及陳式小架太極拳 實地線上工作坊 第九期
  • 過往項目
    • 課程/工作坊 >
      • 吳文翠「太極導引」 實地線上工作坊 >
        • 第八期
        • 第七期
        • 第六期
        • 第五期
        • 第四期
        • 第三期
        • 第二期
        • 第一期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9月)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2年8月)
      • 「龍」表演探索計劃 第一回 工作坊
      • Wendell Beavers「Viewpoints」表演訓練實地線上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獨白與文本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1 Summer)
      • 張藝生 一心擊鼓基礎工作坊 (2021年7月)
      • 跨界別Battle工作坊
      • 黃家駒、彭思硯「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20 Fall)
      • 江駿傑 戲曲的當代身體性-訓練及實驗分享工作坊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Ļ
      • 皮部針療法課程(抗疫優惠版))
      • 第四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專業舞者特別場)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APA特別場)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Fall)
      • 黃子翎 擊鼓練功房
      • 黃家駒「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9 Summer)
      • 黃子翎 擊鼓進階班
      • 黃子翎「I'm 菜鳥」慢鼓初階工作坊
      • Sunhee Kim「獨腳片段的創作」: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陳偉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葛羅托斯基體系工作坊」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三階段:角色的塑造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3.0
      • 吳文翠「溯。源。覺。行 2」 工作坊
      • 林晏甄「身體譜」 探索核心空間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勇氣——真誠的面對自己」擊鼓練功房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訓練課程第二階段:文本與獨白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入門訓練課程(Introductory 2018 Spring)
      • 第三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黃子翎「聽見耕耘——把自己種回來」擊鼓練功房
      • 伍宇烈肢體及跨媒介創作工作坊
      • Sunhee Kim「文本的力量」: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體系訓練及實踐課程
      • 「綿軟舞步,輕鬆行路」自然步行工作坊
      • Bambang Besur Suryono「身體朝聖」印尼爪哇形體聲音及 宮廷舞面具劇 訓練課程
      • Stephen Wangh's「心之飛人」葛羅托斯基體系表演 訓練課程
      • 吳文翠「溯。源。覺。行」 工作坊
      • 黃子翎「聽見歸零-扎根的力量」慢鼓工作坊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及腰功鍛鍊日營
      • 吳文翠 太極導引與葛羅托斯基「神祕劇」(Mystery play) 工作坊連展演
      • 黃子翎「聽見流白」慢鼓工作坊-聆聽自己的第一個鼓聲
      • 梁遠光 太極對練入門課程
      • Sunhee Kim「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 Approach)表演訓練密集課程
      • 皮部針療法課程
      • 第二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第一屆「舞台表演者-中醫基礎知識及推拿課程」
    • 主辦演出/特備活動 >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Bad Roads》網上讀劇網上籌款讀劇義演
      • 沈旭暉Simon Patreon x 流白之間《侮辱。白(俄)羅斯 2.0》網上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國語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廣東話讀劇
      • 《侮辱。白(俄)羅斯》Insulted. Belarus(sia)英文讀劇
      • 《香港人.藝術.在彼邦.於當下》 線上交流會
      • Dance me til the end of... 沙龍小晚會
      • 臺灣・香港演作交流計劃《猶在》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 葛羅托夫斯基逝世20周年 · 葛氏精神如何在21世紀延續
      • 台灣小劇場學校演作交流計劃《謹守:眼耳鼻舌身》作品聯演
      • 共學講堂 - 台灣小劇場的「精神」素描
      • 「鼓子回家,擁抱自己的足跡」分享會
      • 伍宇烈 x 潘璧雲 x Mike Orange 分享對談: 舞蹈、文字、音樂的跨媒介碰撞
      • 「修行與表演」分享座談
      • Besur x Sunhee x 梁曉端 x 吳紹熙分享對談: 跨文化身體訓練在當今劇場的實踐
      • 郭勁紅 x 林俊浩分享對談:「從國際經驗看香港」-關於跨界別表演
      • 無垢舞蹈劇場紀錄電影《行者》播映及討論會
      • 吳文翠作品《蛇,我寂寞》
      • 【竹の響】 古典尺八分享會
      • 當代歐洲劇場面面觀
    • 光影之間 >
      • 廢青睇電影2021/8 ​ 《波斯密語》(Persian Lessons)
      • 廢青睇電影2021/7 ​ 《嘎嘎先生》(Mr. Gaga)
      • 廢青睇電影2021/6 ​ 《霸王別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7 ​ 敕使河原宏《豪姬》
      • 流白光影討論會2018/6 ​ 寺山修司的影像世界
    • 2015-16年度 駐場藝術家及策展計劃 >
      • 文化伙伴 >
        • 何應豐
        • 李海燕
        • 陳美彤
        • 梵谷
        • 黃俊達
        • 成博民
        • Ara Cho
        • Marloes van Houten
        • 史嘉茵
        • 黃靜婷
        • 林燕
        • 人仔
        • 蔡迅彥
        • 張潔盈
        • 邢亮
        • 楊怡孜
        • 蘇淑
        • 吳文翠
        • 黃子翎
        • 龔志成
        • 俞若玫
      • 母親的身體版圖-工作坊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時。空。行動》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自我的啟示》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攝 魄》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與亡者對話》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Writer’s Lab I :《文本與身體》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我要乖乖的活著》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身體/襌:當下的自主和再造》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墨迷宮》 >
        • 資 料 / 紀 錄
        • 延伸對話
    • 協辦劇場
  • 文章資源
    • 黃海《葛羅托斯基「個人品牌」的形成、傳播與接受》
    • Simon Callow《一直受自我懷疑所折磨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 Stephen Wangh《Stage-fright的樂趣、Failure的成功》
    • 吳文翠《以動禪太極導引作為展演前暖身:創造沉靜能量態的身心空間》
    • 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間離效果》
    • Stephen Wangh《表演作為一種獻祭》給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演講
    • Sunhee Kim's「修行與表演」分享講座記錄​
    • 梅蘭芳《紀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溯源覺行2》展演後座談會紀錄
    • 表演的次第(文:張佳棻)
    • Stephen Wangh北藝大《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演講講稿
    • 屠龍:究竟刀來自何方?(文:何應豐)
    • 葛羅托斯基致研討班畢業生的演說(校譯:黃家駒)
    • 溯什麼的源,覺什麼的行?(文:黃家駒)
    • Stephen Wangh x 陳偉誠對談 《葛氏精神如何在20世紀延續》文字全記錄
    • Stephen Wangh《表演的政治性》(翻譯:黃家駒))
  • 文化連結